本能理論
本能理論(本能運動的生理學理論)是經典比較行為研究一個整體概念,人們經由這種理論,就可以用統一的觀點去觀察動物可觀察得到的和所謂的先天的行為方式。
通過這種總的概念,人們可以將從實驗中所得的結果聯繫起來,進而揭示不同的現象間可能有的共同規律。另一方面,人們可以依據這種理論作出一些預測和判斷,從而推動人們作進一步的實驗和提出新的問題。自1930年代,本能理論成果豐碩,並為社會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開闢了道路。
一個全面的理論帶來一個好處就是,人們可以通過它會建立一些直觀的模型。經典比較行為研究的結果和理論就是藉助這些模型而取得成功並進入教材。
心理本能模型
編輯1937年康拉德·洛倫茲就是通過這個模型闡述了他的雙重量化理論:本能運動是一個不斷自主增強的動機(容器中的水位),由神經系統產生的行動特異性能量提供支持。通常通過一個鑰匙刺激(砝碼)本能運動(外流的水)會被激發,但前提是刺激要超過一個閾值(彈簧向活塞提供力,對抗水往外流)。在刺激和反應中還存在着先天誘發機制。
雖然不能直接測量動機的強度,但是反應的強度和刺激的強度卻可以定量測量,所以人們還是可以對行動特異性能量作出一些結論的。
反應強度一方面和刺激強度,另一方面和內在因素有聯繫:
- 刺激越強,反應越強。
- 動機越強,反應越強。
- 即使動機不存在,只要刺激足夠大,反應仍會被激發。
- 即使刺激不存在,只要動機足夠大,反應仍會被激發。
若本能運動長時間不被執行,「該生物個體就會激動不安,而且會被迫使去積極尋找能激發該本能運動的刺激。」洛倫茨稱這種行為為欲求行為(appetitive behaviour)。
若尋覓未果,能量堆積,這時即使沒有鑰匙刺激,行動也會發生。這種行為也為洛倫茨所描述了,而且冠以空轉行動一名。
本能運動是一種弱反應,它會被一種弱刺激,即是少量的能量所激發。就如:當人試圖接近一排在橋欄杆靜立的海鷗時,最近的會立刻飛走,遠一點會往遠處挪一下,再遠一點的會搖晃一下,更遠一些的會根本沒有反應。
在衝突環境裡會出現的換位行為是一種行為模式,在觀察者看來,這是因為不利的環境引起的。
1978年洛倫茨修正了他的模型:多條水道取代了單條水道,這更好的反映了內在產生的刺激和外來刺激。象徵鑰匙刺激的砝碼被一杯水取代了。但即使如此,這個模型在今天看來還是過時了,因為理論中心——行動特異性能量仍未能被實驗所證實。
控制論模型
編輯伯納德·哈森斯坦1973年用他的控制論模型對生物行為控制進行解釋,並且為了直觀起見創作了函數開關圖,例子:攝食行為的控制
事物形成外在的刺激(1) 會在重合元件 (2)中與動機強度混算。如兩者足夠強,攝食行為就會被觸發(3)。通過一個感受器(4),行為會被反饋到本能中心,動機會被壓抑。攝食會通過一些物質(5),提高身體的供給水平。一個感受器(6) 檢測到供給水平的下降,並會將情況反饋到本能中心,攝食的動機再次被提高。
模型的可信度
編輯人們通過神經生物學和大腦研究的知識知道,行為的調控比洛倫茨和哈森斯坦假想的複雜得多。
而且這個理論有一個弱點,就是它的定義是循環論證:就是說將從理論裡面得出的結果用於證明自身的存在。1992年漢娜-瑪麗亞·齊普流斯教授就注意到了,洛倫茨在行為學裡面引入的空轉行動一方面是本能理論的自然結果,另一方面又用於證明該理論。洛倫茨的另一個概念換位行為也面臨類似的處境。
沃爾夫岡·維克勒和齊普流斯同為洛倫茨的學生,在1990年甚至說:「行動特異性能量是現代的燃素或以太,心理水力模型即使經過修改仍然是不成立的,它不能反映動物身上動機和狀態改變的情況。"但維克勒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但是後來由齊普流斯補充完整。
克勞斯·英墨爾曼於1986年說:「在比較行為研究早期,該模型可以單單作為一個模型去理解,它並未要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只是做出了如下提示,行為的發生由一套等級機構去完成...「。
參考文獻
編輯- 漢娜-瑪麗亞·齊普流斯:Die vermessene Theorie. Eine kritisch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Instinkttheorie von 康納德·洛倫茨 und verhaltenskundlicher Forschungspraxis. Braunschweig 1992, Vieweg Verlag, 295 S., ISBN 3-528-06458-7
- Klaus Immelmann u.a.: Was ist Verhalten. In: Funkkolleg Psychobiologie,Studienbegleitbrief 1, S. 29. 1986: Weinheim (Bel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