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綢業會館舊址
杭州綢業會館舊址,又名觀成堂會所、綢業會館,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直大方伯92號,乃舊時絲綢業同業聚會之所在。杭州綢業發達,舊時綢業組織有數十,唯此會所最大,會所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光緒三十年(1894年)和民國初年重修,占地約5000平方米,有武帝殿、觀成堂、行吾素齋等建築。[1]:450綢業會館是杭州現存惟一的絲綢業會館。
杭州綢業會館舊址 | |
---|---|
南門(新建),2021年8月 | |
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上城區直大方伯92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4-2 |
認定時間 | 2009年9月15日 |
歷史
編輯杭州絲綢業行會組織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至道元年(995年)的通型廟(後改名通聖廟),絲綢業者共同供奉杭州綢業祖師爺褚載並在廟中集會議事。杭州絲綢業組織眾多,其中在清至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是觀成堂。觀成堂的機神廟最早在拱墅區東園巷397號(今東園巷小學),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又稱軒轅黃帝廟,由杭州城內東北絲織業者集資建立。廟中左伯余,右嫘祖,中間供奉黃帝。清初東園巷一帶紡織業盛行,此廟也就成為了業者的議事活動中心,隨着寺廟年久失修,里人吳昌龍、韓潮修復寺廟,旋即毀於火災,再度重建,最終寺廟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10月開工,並於次年9月落成。寺廟中間有乾隆御筆匾額,浙江巡撫永德勒碑紀事。不就新廟又毀於火災,絲綢業同業在此擴建,在吳昌龍主持之下,採納納「以觀厥成」成語之意,特辟「觀成堂」。東園巷機神廟按行業分間議事:織造業是由原來的通聖廟遷移而來,稱觀成堂;料房業稱經綸堂;官紗業稱懷素堂;熟貨機坊業稱大經堂。後來由於人多擁擠,官紗業遷移至東街路關帝廟;織造業遷移通聖廟,並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擴建場地,經杭州官府批准將左鄰揚清祠部分地塊劃歸觀成堂,開闢為綢業會館,該址後改建為觀成第一小學堂(今新華路小學)。道光年間,杭州絲綢業興盛,業者逐漸增加,原本的觀成堂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光緒六年(1880年)由悅昌文綢莊老闆王達夫、宋春源綢莊老闆宋端甫和邵步海、胡厚余等人推動下重建並添設關帝廟。光緒三十年(1904年)會館在宋錫九、金溶仲等人倡議下,遷建於銀洞橋保信巷(現直大方伯會址)原會館董事丁丙所有的不如圃內,工程耗時4年,耗資5.8萬元,在宣統三年(1911年)初動工,民國三年(1914年)[2]9月竣工。[3]:162-166
組織
編輯觀成堂是杭州城內的綢業行會,又稱綢業會館,其規章制度及會員權益相對完善,加入可以提高會員社會地位和企業聲譽,因而杭州業者以入會為榮。會館主要任務是組織同業集會、議事,調解糾紛,置辦祭典,協助同業認捐繳稅,並向會員攤派會費等等。擴建後初期入會資格嚴格,將中小業者排除在外:入會需要3名會員介紹並經董事會認可;入會時繳納會費200元、善舉捐款100元、學校經費100元、祭神慶賀等雜項100元;入會後在觀成堂掛上會員名諱牌。會員可以每月拖欠綢捐至月後10日,社會善舉捐款減少三分之一,全年可以享受會館舉辦的6次魚翅席、1次素席,每逢黃帝、關公、財神誕辰及春節會員還有聚餐,年底還可以領取施捨米救濟社會貧苦度年。觀成堂實行董事制度,最初董事需要功名頂戴、有能力與官方交涉且有聲望,因此稱之為官董。同治年間,會館官董為丁日升綢莊老闆丁丙。董事為會員公舉,下設正負司年各1人、司月2人、辦事員5人、押貨員6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會館開始設置正副董事。民國十三年(1924年)統計,會館會員總數達到68家,為會館全盛時期。當年有許多海外歸來和本地人士在此聚議改良絲綢行業,成立「絲綢研究會」、「改良織物公會」、「綢業協會」等組織,開辦綢業公共交易絲綢、圖書館等活動,資助學校及人員出國考察。民國十六年(1927年)5月,杭州綢業會館和改良織物公會、綢業協會等組織合併為杭州市綢業商民協會,會員260多名,此後觀成堂就成為了財產保管機構,不再設計領導事務。民國二十年(1931年),杭州市綢業商民協會更名杭州市綢業同業公會,當時領導機關為綢業代表大會,下設委員會,由11名執行委員和4名監察委員組成,另外設收貨部、生貨部、絲織部、門市部4部門;委員會人員變更頻繁,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淪陷,大部分負責人都內遷避難,接收方要求公會限期恢復,因此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重新組織登記。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成立華中蠶絲公司,控制江南蠶絲命脈,以蠶絲換取絲綢製品,因此絲綢生產規模擴大,許多業者陸續返回杭州。抗戰最後兩年,中國北方絲綢銷量旺盛,杭州絲綢業逐漸復興。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杭州絲綢業重整,市區的觀成堂成立了電機絲織業同業公會,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籌建浙江區絲織同業公會,電機絲織業同業公會定名為浙江區絲織同業公會杭州第一分會。1950年,浙江區絲織同業公會杭州第一分會則併入杭州市絲織業公會,次年改建為杭州市絲綢業同業公會,1957年併入杭州市紡織工業同業公會。1954年4月7日,政府下令撤銷公會,將行政管理任務交由工業主管機關承當,至此建立於北宋初年的絲綢業同業公會宣告終結。[3]:166-176
建築
編輯會館占地20畝餘,中間為武帝殿五楹,其後為觀成堂,再進則為行吾素齋,另有觀復樓。上架層樓為祭祀財神的天章閣,會館左側為大門、儀門及商辦事室和廚房,右側為原地主丁丙的不如圃,保留了丁丙修建的晚崧精舍、慕陶宦等建築。觀成堂落成後,請來褚載後裔褚敦伯的外甥魯寶清撰寫《杭州重修觀成堂記》石碑,至今保留在觀成堂內。[3]:165-166會館最初的掛牌為「綢業會館」,為南北絲綢業商談業務、交流技術、諮詢行情之所。[2]杭州綢業會館舊址目前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浙一醫院)內,是杭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點,2009年4月20日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浙一醫院在6月完成對會館的修繕工程[4]:106。會館現僅存觀成堂主體建築、東廂廊及《杭州重建觀成堂記》石碑:觀成堂坐北朝南,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六間,明間梁架為抬梁式,用七架前後單步梁,次間、梢間為穿式;牛腿、雀替等雕刻構件尚存。目前會館歸屬杭州市紡織科學研究所管理使用。[5]
參考資料
編輯- ^ 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地名委員會 (編). 第六篇 名胜、古迹、纪念地名称. 杭州市地名志.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4. ISBN 978-7-80758-721-7. OCLC 880854225.
- ^ 2.0 2.1 宋濤 (編). 绸业会馆旧址. 民国杭州历史遗存.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58-501-5. OCLC 862463552.
- ^ 3.0 3.1 3.2 勞志鵬 (編). 第七章 丝绸业行会. 武林丝绸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ISBN 978-7-213-06431-9. OCLC 945647377.
- ^ 杭州市上城區地方志辦公室 (編). 上城年鉴2010. 方志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388703.
- ^ 小營江南紅巷景區. 杭州绸业会馆. [202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