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礪儒
林礪儒(1889年7月18日—1977年1月20日),原名林繩直,廣東信宜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家。[1][2]
林礪儒 | |
---|---|
本名 | 林繩直 |
出生 | 廣東信宜 | 1889年7月18日
逝世 | 1977年1月20日 北京 | (87歲)
死因 | 胃癌 |
墓地 |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
紀念建築 | 林礪儒先生銅像(華南師範大學) |
職業 | 教育家 |
政黨 | 中國民主同盟 |
生平
編輯林礪儒出生於廣東信宜北界鎮上村的一個書香世家,高祖林漢源是貢生,祖父林兆蓉是同治庚午舉人,父親林達為秀才,自幼喪父,母親患癲癇,由祖母撫養,在伯父廩生林鴻、叔父優貢林適的嚴格管教下勤學苦讀,1905年,就讀於廣東高郡中學堂(今廣東高州中學),1911年畢業後,應信宜中義學堂之聘到該校任教,後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今筑波大學)。1918年回國,並於1919年起任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2年9月,兼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主任,在任期間倡導全人教育,在中國率先推行仿照歐美的「六三三」學制,將原來小學7年、中學4年,改為小學6年,初、高中各3年。1928年,北師併入北平大學,改稱第一師範學院,林礪儒任臨時院務委員會主席。1931年,因支持師生參加社會活動,被國民政府教育部解職。
1931年7月,林礪儒在老友許崇清邀請下前往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教授、教務長。次年,兼任廣州市立師範學校校長。1933年,參與籌辦勷勤大學,成立後出任教務長、師範學院(後改為教育學院)院長。1937年,勷勤大學教育學院獨立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後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華南師範學院,即華南師範大學前身)。1941年5月,當局下令改組文理學院,免去林礪儒的職務。1941年10月,赴桂林擔任廣西教育研究所導師,1942年4月,任國立桂林師範學院教務長,時任院長曾作忠為其學生。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8月,赴廈門大學任教。[1][2]
1949年9月,到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1月,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長。1950年2月,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任教育部副部長。[1][2]曾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紀念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教育職務 | ||
---|---|---|
前任: 黎錦熙 校務委員會主席 |
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1950年2月—1952年10月 |
繼任: 陳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