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市場
《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英語: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是美國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在197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在這篇論文中解釋了,當市場中,買方與賣方存在資訊不對等時,市場中的商品品質會一直下降的經濟現象。喬治·阿克洛夫,與邁克爾·斯彭斯與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三人,因為在不對稱資訊上的研究,共同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論文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該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結果立刻引起巨大反響。[1][來源請求]
在這篇論文題目中的檸檬(Lemon),是一個美國俚語,指在購買後才被發現品質有問題的車子;而高品質的舊車,在美國俚語中稱為桃子(Peach)。這個論文中假定在一個二手車市場中,存在著高品質的舊車(成本為ppeach)跟低品質的車(成本為plemon)。假設買方不能分辨出這兩種車的差異,在這個狀況下,買方願意付的價格,是好車與壞車價格的平均值(pavg)。但是賣方知道他們手上的車,是桃子,還是檸檬。在買方願意付出的價格是固定的前提下,只有在賣方手上的車是檸檬時,才會達成交易(因為plemon < pavg)。若他們手上的車是桃子,賣方將會離開市場,交易無法達成(因為 ppeach > pavg)。
這篇論文顯示,在信息不對稱下,因為市場中的價格過低,價格機制將驅使擁有好車的賣方離開市場,形成逆向選擇。最終造成市場中充滿劣質品,使市場崩潰。
概論
編輯喬治·阿克爾洛夫舉了一個二手車(美國俚語稱有瑕疵的車輛為「檸檬」、Lemon)市場的案例:在二手車市場中,賣者比買者擁有更多關於二手車的信息,二者之間存在着信息不對稱。例如賣方認為品質較好的車如果對方出價30萬美元以上則可出手,而品質較差的車如果對方出價10萬美元以上即可出手。但由於買方無從知曉商品的真實品質(例如懷疑對方以次充好),唯一的辦法就是壓低價格以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損失。例如經過討價還價後買方發現賣方對不同的車有不同的期待價位,則放棄購買高於平均值20萬美元的商品。於是無論賣者的二手車多好,買者都不會出高價。買者的低價反過頭來使得賣方放棄出售價值在2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只能提供品質較低的商品來維持利潤。經過一定時期以後,由於買方仍然無法判斷二手車的品質,因此再次壓低價格,使得交易價格的上限降低到15萬美元。由於這樣的惡性循環,低質品充斥市場,高質品被逐出市場,最後導致二手車市場中的商品品質越來越差,降低社會的整體福利,例如無法買到質優的二手車或低質二手車過多造成交通事故頻傳。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永久失效連結],江西新聞網。
- Akerlof, G.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3), 488-500.
- Holt, Charles A. and Roger Sherman (1999), "Classroom Games: A Market for Lem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Winter 1999, 2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