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廊
柱廊(英語:Stoa),是一個窄邊封閉,通常情況下一側長邊也是封閉的長廳,長邊另一側通過有柱式的柱子支撐。在封閉的一側可以分隔為更多的房間,開敞的外側則可以通過設置柱子形成一個外廊,少數情況下有兩個外廊。柱廊可以是多層的。
柱廊建造於公共場所比如集會,廣場,市場,神廟,劇院等附近,少數情況建於道路旁。最早的功能是為參與公共活動的人提供一個沒有氣候邊界的遮陽避雨之處,是一種很好地結合了愛琴海和地中海氣候條件的建築類型。
古希臘的思想流派斯多亞學派以及其創始人即以此建築類型命名。
歷史
編輯柱廊早在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中即已出現,公元前7世紀時成了為古希臘建築藝術的一個固定主題。公元前7世紀的薩摩斯島的赫拉神廟中已經有一個兩側均開敞的,約700米長的獨立柱廊建築。更多的早期代表建築還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和6世紀的阿爾戈斯,提洛島,迪迪姆地區。
在前478年,雅典人將一個柱廊獻給了德爾菲聖地,稱為雅典人寶庫(Stoa de los athenienses)。該柱廊倚靠在阿波羅神廟的基座上,纖細的愛奧尼柱式支撐着上方的木屋架,廊內存放着波希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儘管並非獨立建築也被稱為柱廊。
前5世紀後柱廊擴展出突出建築立面的Risalit(立面上位於兩端或正中的突出部分)。前430年,在古雅典阿哥拉市集建立的奧林匹亞聖地埃留特里奧斯柱廊,其南側部分不僅有兩翼作為公共空間,還有一個位於立面正中的突出部分。前4世紀晚期柱子已經可以放置在廊的窄邊。在此之前柱子總是設計在廊的長邊。在某些柱廳比如西錫安的阿哥拉市集,只在窄邊的立面設置了一跨的柱子,而在其他的一些案例中,側牆可以完全由柱子取代,比如奧林匹亞聖地的南柱廊和東南柱廊那樣。
大多數情況下正立面的柱子都會根據建築要表達的主題選擇柱式,但有時也會出現正方形或長方形截面的柱子,這種柱子在轉角處可以進行八角形的倒角處理。轉角方柱和圓柱也最終會根據情況結合在一起,成為另一種處理轉角的可能性。比如在安德羅斯島和科林斯的柱廳。
在前4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柱廊是宗教建築以及阿哥拉市集的基本的組成部分。它越來越多地決定了城市中宗教聖地在遠處的觀看效果,比如林多斯,科斯島和帕加馬。它原本的功能是為使用者和物品遮風避雨,或者像雅典的巴西爾柱廊那樣作為執政官巴西爾的住所,在希臘化時期也用於容納商店和文書室,例如前2世紀由阿塔羅斯二世獻給雅典的阿塔羅斯柱廊,它是帶有有兩個側翼的柱廊,有兩層靠內側的商店。
建築類型
編輯柱廊,不同於倚靠在已有建築物上的門廊,是一個獨立的建築體。柱廊有強烈的建築立面的特徵,因為它是面向廣場開敞的,而很少是面向街道的,其背面的設計常常被忽略。柱廊雖然是古希臘建築的典型要素,作為與周邊環境相互關聯的建築體量,卻沒有體現出古希臘建築通常的獨立特徵。其設計理念也不在於追求內部空間的合理性和比例,而是符合外部空間的使用需求。它的場地選擇也是考慮了實用性與經濟型的結合點,對建築的高度沒有要求。
對於希臘化時期有兩翼的柱廊還有一個設計原則,即外側的柱距相對內側減半,外柱用多立克柱式,內柱用愛奧尼柱式。
在越來越多的廣場邊緣被建築擠占以後,也出現了柱廊背靠背建在一起的情況,這些柱廊可以屬於不同的廣場。這種建造演變成了前2世紀的一種建築類型,即所謂中柱廊(Middle Stoa),位於雅典的阿哥拉市集。將兩個柱廊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長廊,四周有一圈外住,中間有一條並未貫穿整個建築的隔牆。隔牆是由一排柱子以及填充其間的剪力牆建造而成。至此,組成柱廊的所有元素:前排柱子,中間一排柱子以及後牆,都被重新詮釋了。此外兩個柱廊通過中間隔牆上開的三個過道互相連接。中柱廊可以解讀為一個獨立而多功能的建築體。
柱廊通過柱子排列區分前後的這種做法,以及由成排的柱子形成空間的做法,也運用到了古希臘其他建築類型上,比如Lesche(會議廳)以及Skeuothek(兵工廠)。巴西利卡很可能就是由立面有三處突出部分的柱廊發展而來的。至少可以推測希臘化時期帕萊斯特里納的巴西里卡有這種相關性。
參考文獻
編輯- Siemer Oppermann: Stoa 1. In: Der Kleine Pauly (KlP). Band 5, Stuttgart 1975, Sp. 376 f.(德語)
- Hans Lauter: Die Architektur des Hellenismus.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1986, ISBN 3-534-09401-8, S. 113–131.(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