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錘樹屬
棒錘樹屬(學名:Pachypodium)是非洲特有的一屬肉質植物。它們屬於夾竹桃科。
棒錘樹屬 | |
---|---|
非洲霸王樹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類植物 Asterids |
目: | 龍膽目 Gentianales |
科: | 夾竹桃科 Apocynaceae |
亞科: | 夾竹桃亞科 Apocynoideae |
族: | Malouetieae Malouetieae |
屬: | 棒錘樹屬 Pachypodium Lindl. |
種 | |
見正文 |
特徵
編輯棒錘樹屬都是肉質植物,有塊莖及有刺的。它們不會像其他夾竹桃科般分泌奶白色的樹脂。它們的氣孔很明顯。
形態
編輯棒錘樹屬的形態就算是在種內或種與種之間都有很大分別,主要是為適應其生長環境。它們的形態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可以是從基座或冠部分枝出來。其形態主要分為:
塊莖
編輯棒錘樹屬的樹幹及分枝都是特厚的,內中的組織會儲水,以渡過乾旱的季節。塊莖及分枝中也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表面組織,以在乾旱時葉子掉落後仍有養份。
一些棒錘樹屬的塊莖是在地下生長的。這種塊莖並非根,因漲大的部份明顯是在根之上。
有刺
編輯棒錘樹屬有刺,作用是在霧中及露時收集水份。它們的刺向四方八面伸出,成對的或是三條一組,在樹幹上以環狀排列,可以將凝結的水份滴下土壤。下降的濕度馬上飽和土壤。它們亦會有地面根來幫助吸收水份。
刺會與葉子一同長出,只須很短的時間就完全長成。當刺被剝走後,它們不會再長出新刺,故一些較年長的標本都是表面光滑的。
分類
編輯歷史
編輯棒錘樹屬最初被受爭論是否應包含在Echites屬中。最初是於1830年由約翰·林德利(John Lindley)將它們描述為一獨立的屬。後來爭論的焦點就放在南部非洲的獨有物種的命名,但於1892年一個馬達加斯加的物種被確認為棒錘樹屬的物種,物種形成的程度就轉而落到馬達加斯加上。1907年描繪棒錘樹屬的圖畫中就有17個物種,其中10個是來自馬達加斯加,7個來自南部非洲。
物種
編輯棒錘樹屬現時已知有25個物種,其中20種在馬達加斯加,因孤立的環境而變得而非常特別。物種的數量不斷增加,例如新加入的魔界玉。[1]在馬達加斯加可能仍存在一些未確認的棒錘樹屬物種。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
- 安博棒錘樹 Pachypodium ambongense
- 巴洛尼棒錘樹 Pachypodium baronii
- 雙色瓶幹 Pachypodium bicolor
- 雙刺瓶幹 Pachypodium bispinosum (L.fil.) A.DC., 1844,基異名:Echites bispinosa L.fil.
- 惠比須笑 Pachypodium brevicaule Baker, 1887
- 常綠瓶幹 Pachypodium cactipes K.Schum., 1895
- 迪氏棒錘樹 Pachypodium decaryi Poiss., 1917
- 密花棒錘樹 Pachypodium densiflorum
- 一本尼 Pachypodium eburneum
- 亞阿相界 Pachypodium geayi
- 象牙宮]] Pachypodium gracilius
- 筒蝶青 Pachypodium horombense
- 依羅棒槌 Pachypodium inopinatum
- 非洲霸王樹 Pachypodium lamerei
- 萊利棒槌 Pachypodium lealii
- 魔界玉 Pachypodium makayense
- 梅里迪棒槌 Pachypodium meridionale
- 曼博棒槌 Pachypodium menabeum
- 光堂 Pachypodium namaquanum
- 羅斯拉 Pachypodium rosulatum
- 鬼金棒 Pachypodium rutenbergianum
- 白馬城 Pachypodium saundersii
- 蘇菲瓶幹 Pachypodium sofiense
- 天馬空 Pachypodium succulentum
- 溫莎瓶幹 Pachypodium windsorii
親緣關係
編輯在夾竹桃科內共有3個肉質植物的屬,包括天寶花屬、棒錘樹屬及緬梔屬。[2][3]一般相信頭兩屬彼此互為近親,但研究卻發現它們並不如想像般親近,而是各自屬於不同的族內。
分佈
編輯生長地
編輯棒錘樹屬生長在海平面至海拔1600米(南部非洲)或1900米之間(馬達加斯加)。於大陸中,它們可以抵受-10℃至45℃;在馬達加斯加,它們則可以抵受-6℃至40℃。它們所生長的環境降水程度差異很大,每年由75-1985毫米不等,而所生長的地區都會有5-10個月的乾旱季節。
棒錘樹屬所生長的基床也各有不同:一些只能在某一種基床生長,而另一些則可以在多種基床生長。它們適應基床的程度似乎是確定其環境的特別化程度。在露頭、陡坡及島山,它們要承受大斷變更的濕度、強風及極端的溫度,只有特別適應性的棒錘樹屬能夠生長。在裂縫生長的棒錘樹屬的根部並非肉質,可以穿透至土壤、礦物質、水份及腐植質,而且很少有蒸騰作用。另外,在沙質基床生長的棒錘樹屬,一般都會接近海邊生長,以吸收沙底的水份。故此,基床對它們的生長有著重要的角色。
保育狀況
編輯棒錘樹屬受到過份採集及環境破壞的威脅。它們現正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保護,禁止在其原產地的採集,進口及貿易亦都受到限制。目前它們未有滅絕的可能性,存有的種子及栽培種能確保它們的生存。
參考
編輯- ^ Lavranos, John, J. Pachypodium makayense: A New Species From Madagascar. Cactus and Succulent Journal. 2004, 76 (2): 85–88.
- ^ Endress & Bruyns.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pocynaceae. Botanical Review: 1–56.
- ^ Endress, Mary. The unification of Asclepiadaceae and Apocynaceae. Haseltonia: The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of America's Yearbook.
- Eggli, Urs. (1993) Glossary of botanical ter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ucculent Plants. with German Equivalents (British Cactus & Succulent Society: United Kingdom)
- Lüthy, Jonas M. "Another look at the pachypodiums of Madagascar." Bradleya: The British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Yearbook. (22/2004) ISBN 0-902099-74-4
- Mays, Harry. [European Union Honorary Representative] "The Huntington Botanical Gardens' 2005 offering of International Succulent Introductions for the European Union." [A Posting] (Woodsleigh, Moss Lane, St. Michaels on Wyre, Preston, PR3 0TY, UK: 2005)
- Rapanarivo, S.H.J.V., Lavranos, J.J., Leeuwenberg, A.J.M., and Röösli, W. Pachypodium (Apocynaceae): Taxonomy, habitats and cultivation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Pachypodium," S.H.J.V. Rapanarivo and J.J. Lavranos; "The habitats of Pachypodium species" S.H.J.V. Rapanarivo; "Cultivation" W. Röösli. (A.A. Balkema: Rotterdam, Brookfield, 1999) [Rapanarivo et al.]
- Rowley, Gordon, D. Cactus Handbook 5: Pachypodium and Adenium (British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1983) 1999)
- Rowley, Gordon. Didiereaceae: "Cacti of the Old World" (The British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BSCS]: 1992)
- Rowley, G.D. "The Pachypodium rosulatum aggregate (Apocynaceae) - one species or several?" Bradleya: The British Cactus and Succulent Society Yearbook. (16/1998)
- Rapanarivo et al. (1999) 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