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賓
楊賓(1650年—1720年),字可師,號耕夫,別號大瓢山人、小鐵,人稱「楊大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朝書法家、旅行家。
生平
編輯少年穎悟,精通《漢書》和杜詩,八歲能作擘窠書(榜書、泛指大字);工書法,梁巘稱:「楊賓得執筆法,學右軍、長公(蘇軾),圓韻自然。」[1]其父楊越在浙東通海案因掩護錢纘曾幼子獲罪,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與夫人范氏被流放到寧古塔。[2]當時楊賓年僅十三歲,領五歲弟楊寶(楊實)與兩個妹妹去上海縣投奔叔父崇名鎮右協右營都司楊懋經。八年後,叔父病故,賓等歸山陰。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於蘇州,為養家活口,因習為刑名錢穀之學。[3]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宏詞科,巡撫張鵬翀預薦楊賓,然而楊賓以其父有「毋令賓為八股以應舉」之命,拒不應試。出遊山西、安徽、浙江、貴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至蘇州,楊賓不顧衛士鞭打,率弟泣請代父戍邊,以非舊制不准。[4]後來楊賓為探望父親,取道柳條邊,經船廠(今吉林市),「觸石破顱,血流數升而死,死半日乃復甦」,[5]來到寧古塔,一路上遊覽憑弔,常向老兵退卒詢訪遺聞逸事,將東北沿途所聞所見,撰成《柳邊紀略》一書,是中國第一部詳細介紹東北的書。[6]康熙三十年(1691年),楊越病逝寧古塔,不許歸葬。楊賓四處奔走,跪泣衙門陳情達455天,納賄於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門下,乃准許返葬,其母範氏「悉散家財,單車就道」,[7]而「土漢送者,哭聲填路」。康熙四十五年前後,入福建巡撫李中丞幕,每得土產則馳獻老母。康熙四十六年春李中丞卒,其母傷心慟哭說:「從此不得九頭柑矣!」。晚年多病,患痔瘡,不得不臥床寫作。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楊賓病逝,葬於蘇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筆》《晞發堂詩文集》《大瓢先生雜文殘稿》《塞外詩》《藩鎮考》《日富編》《客舍鈔存》《游西山詩》等。
注釋
編輯- ^ 梁巘:《評書帖》
- ^ 《柳邊紀略》自序「先子坐張魏之獄徙於此」。
- ^ 《與黃蓄齋書》
- ^ 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記載:「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皇帝南巡至蘇州,有紹興人士楊賓及其弟楊寶,以父得罪徙寧古塔久,泣血奔叩行在,願身率妻子代父戍。上駐輦問之,以其罪名重,非舊制,不允。又沿御舟行數百里,呼號竄突騎從間,人馬蹂踐,衛士執鞭箠雨下,楊賓兄弟強詞與抗,幾斃,終不得達。見者皆感泣,稱為孝子。越二十八年,始得往視之。」
- ^ 《柳邊紀略·自序》
- ^ 沈德潛《清詩別裁》錄楊賓詩五首,小傳中云:「考安城(楊越)為友人累,戍寧古塔。可師赴闕論冤,得旨之柳條邊迎親,歸作《柳邊紀略》。」吳修撰《昭代名人尺牘小傳》云:「賓赴闕訟冤,得旨至柳條邊迎父,歸作《柳邊紀略》。」
- ^ 范孺人傳》云:「辛未(1691)冬,府君卒,賓請於朝,得破例歸葬,孺人悉散家財,單車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