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宏辞科
沿革
编辑中国历史上,博学鸿儒科最早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称“博学宏词”,且作“博学弘辞”。时属吏部科目,寒门进士通常要通过博学宏辞科,才能就仕,门阀士族参与的明经科,通常不用,也通不过此科目。宋朝亦设此科。北宋后期到南宋,词科名称尝三变,考试内容与选材标准亦随之更改。哲宗绍圣二年设名为“宏词科”,着眼于“词藻宏丽、文章秀异”。徽宗大观四年改立“词学兼茂科”。高宗绍兴三年又改为“博学宏词科”。
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乱平,国势基本稳定。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帝称:“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振起文运,阐发经史,润色词章,以备顾问著作之选。朕万几余暇,游心文翰,思得博学之士,用资典学……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不论已仕未仕,令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将亲试录用。”[1]令各地举荐并送至燕京。因天气寒冷,考试时间改为隔年三月。不少士人为求被荐举,四处请托。[2]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初一日,全国获荐举者共143人,齐集太和殿,后赴体仁阁应试,试题是《璇玑玉衡赋》、《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康熙帝在保和殿御试,宣布录取博学鸿儒彭孙遹等50人,其中一等20名、二等30名,合约占应试人数的三分之一,授以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并入“明史馆”纂修《明史》,汪琬、尤侗、汤斌、施闰章、毛奇龄等名家大儒均在此列。其中朱彝尊、严绳孙、潘耒、李因笃四人以布衣身份入选,时称“四大布衣”。
有不少明朝遗老宁愿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力辞不就;像顾炎武、黄宗羲等,[3]傅山甚至戏称:“‘博学鸿儒’不如‘清歌妙舞’。”[4]康熙帝亦加以容忍。无论如何,康熙帝重视和优待汉族知识分子的态度,获得士大夫的好评。黄宗羲称:“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5]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曾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下令各省督抚推荐,但反应不佳,仅河东督臣荐举一人,直隶督臣荐举二人而已。二年后,雍正驾崩,遂无下文。
乾隆元年(1735年),各省推荐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杭世骏在此列;次年(1736年),又取四人。乾隆中期,为了避讳乾隆帝名“弘历”之“弘”,书中传钞“弘辞”、“宏词”等字样,一律改为“鸿”,以避免文字狱。道光三十年(1850年),候补京堂张锡庚请复开博学鸿词科,以备人才。礼部以为非当务之急而议止。
越南博学宏材科
编辑康熙己未科博学鸿词
编辑甲次 | 姓名 | 字号 | 生年 | 卒年 | 籍贯 | 授职/官至 | 备注 | 图片 |
---|---|---|---|---|---|---|---|---|
一等第1名 | 彭孙遹 | 字骏孙,号羡门 | 1631年 | 1700年 | 浙江海盐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2名 | 倪 灿 | 字闇公,号雁园 | 1626年 | 1687年 | 江南上元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3名 | 张 烈 | 字武承,号孜堂 | 1622年 | 1685年 | 直隶大兴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一等第4名 | 汪 霦 | 字朝采 | 浙江平湖县 | |||||
一等第5名 | 乔 莱 | 字石林 | 1642年 | 1694年 | 江南宝应县 | |||
一等第6名 | 王顼龄 | 字颛士,号瑁湖 | 1642年 | 1725年 | 江南华亭县 | |||
一等第7名 | 李因笃 | 字子德,号天生 | 1631年 | 不详 | 陕西富平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8名 | 秦松龄 | 字留仙,号对岩 | 1637年 | 1714年 | 江南无锡县 | |||
一等第9名 | 周清原 | 江南武进县 | ||||||
一等第10名 | 陈维崧 | 字其年,号迦陵 | 1625年 | 1682年 | 江南宜兴县 | |||
一等第11名 | 徐嘉炎 | 字胜力,号华隐 | 1631年 | 1703年 | 浙江秀水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12名 | 陆 葇 | 字次友 | 1630年 | 1699年 | 浙江平湖县 | |||
一等第13名 | 冯 勗 | 字方寅,号勉曾 | 江南长洲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14名 | 钱中谐 | 字宫声 | 江南吴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一等第15名 | 汪 楫 | 字舟次,号悔斋 | 1636年 | 1689年 | 江南休宁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16名 | 袁 佑 | 字杜少,号霁轩 | 直隶东明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一等第17名 | 朱彝尊 | 字锡鬯,号竹垞 | 1629年 | 1709年 | 浙江嘉兴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一等第18名 | 汤 斌 | 字孔伯,号荆岘 | 1627年 | 1687年 | 河南睢州 | 授翰林院侍讲 | 谥文正 | |
一等第19名 | 汪 琬 | 字苕文,号钝翁 | 1624年 | 1691年 | 江南长洲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一等第20名 | 丘象随 | 字季贞,号西轩 | 不详 | 不详 | 浙江山阴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名 | 李来泰 | 字仲章,号石台 | 1631年 | 1684年 | 江西临川县 | 授翰林院侍讲 | ||
二等第2名 | 潘 耒 | 字次耕,又字稼堂 | 1646年 | 1708年 | 江南吴江县 | |||
二等第3名 | 沈 珩 | 字昭子,号耿岩 | 1619年 | 1695年 | 浙江海盐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4名 | 施闰章 | 字尚白,号愚山 | 1618年 | 1683年 | 江南宣城县 | 授翰林院侍讲 | ||
二等第5名 | 米汉雯 | 字紫来,号秀岩 | 直隶宛平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6名 | 黄与坚 | 字庭表,号忍庵 | 1620年 | 1701年 | 江南太仓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7名 | 李 铠 | 字公凯,号惺庵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8名 | 徐 釚 | 1636年 | 1708年 | 江南吴江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9名 | 沈 筠 | 浙江仁和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10名 | 周庆曾 | 字燕孙,号屺瞻 | 江南常熟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11名 | 尤 侗 | 字同人,号悔庵 | 1618年 | 1704年 | 江南长洲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2名 | 范必英 | 字秋涛,号伏庵 | 1631年 | 1692年 | 江南长洲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3名 | 崔如岳 | 字宗五,号雪峰 | 不详 | 不详 | 直隶获鹿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4名 | 张鸿烈 | |||||||
二等第15名 | 方象瑛 | 字渭仁 | 1632年 | 不详 | 浙江遂安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16名 | 李澄中 | 字渭清,号愚村 | 1629年 | 1700年 | 山东诸城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7名 | 吴元龙 | 字卧山,号长江 | 江南娄县 | 授翰林院侍讲 | ||||
二等第18名 | 庞 垲 | 字霁公,号雪崖 | 1657年 | 1725年 | 直隶任丘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19名 | 毛奇龄 | 字大可,号西河 | 1623年 | 1713年 | 浙江萧山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0名 | 钱金甫 | 字越江 | 1638年 | 1692年 | 授翰林院编修 | |||
一等第21名 | 吴任臣 | 字志伊,号托园 | 1628年 | 1689年 | 浙江仁和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2名 | 陈鸿绩 | 字子逊 | 不详 | 1679年 | 浙江鄞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3名 | 曹宜溥 | 字子仁,号凤冈 | 江西东乡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4名 | 毛升芳 | 字允大,号乳雪 | 浙江遂安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5名 | 曹 禾 | 字颂嘉,号峨嵋 | 1637年 | 1699年 | 江南江阴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
二等第26名 | 黎 骞 | 江西清江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7名 | 高 咏 | 字阮怀 | 江南宣城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8名 | 龙 燮 | 字理侯,号石楼 | 1640年 | 1697年 | 江南望江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
二等第29名 | 邵远平 | 字戒三,号吕璜 | 不详 | 不详 | 浙江仁和县 | |||
二等第30名 | 严绳孙 | 字荪友,号秋水 | 1623年 | 1706年 | 江南无锡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乾隆丙辰科博学鸿词
编辑甲次 | 姓名 | 字号 | 生年 | 卒年 | 籍贯 | 授职/官至 | 备注 | 图片 |
---|---|---|---|---|---|---|---|---|
一等第1名 | 刘 纶 | 字如叔,号绳菴 | 1711年 | 1773年 | 江苏武进县 | |||
一等第2名 | 潘安礼 | 字立夫,号东山 | 1690年 | 江西南城县 | 授翰林院编修 | 有《东山草堂集》 | ||
一等第3名 | 诸 锦 | |||||||
一等第4名 | 于 振 | |||||||
一等第5名 | 杭世骏 | |||||||
二等第1名 | 杨度汪 | 授翰林院庶吉士 | ||||||
二等第2名 | 陈兆仑 | 字星斋,号句山, | 1700年 | 1771年 | 浙江钱塘县 | 授翰林院检讨 |
注释
编辑- ^ 《清圣祖实录》卷七一
- ^ 王士禛给王弘撰的信中提及:“顷征聘之举,四方名流,云会辇下,蒲车玄薰之盛,古所未有。然自有心者观之,士风之卑,惟今日为甚。如孙樵所云:‘走健仆,曩大轴,肥马四驰,门门求知者,盖什而七、八。’其自重以重吾道、重朝廷者,厪有之矣。”(何本方点校,《山志‧二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卷5,〈外大吏〉,页280-281)
- ^ 王士禛撰,《池北偶谈》卷4〈谈故四‧征聘不至〉:“康熙己未博学宏词之征,内外荐剡百八十余人,不至者四人:浙江应㧑谦嗣寅、江西魏禧冰叔、山西范鄗鼎彪西、陕西李颙中孚。”
- ^ 阎锡山《傅公祠记》:“清圣祖开博学鸿儒科之试,使召傅青主。青主大笑之,疾召美人歌舞厅事之上,戏使者曰:‘博学鸿儒不如清歌妙舞’。”
- ^ 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