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姓
姓氏 | |
歐陽 | |
《百家姓》第412位 | |
51: | 游竺權逯 蓋益桓公 |
52: | 万俟司馬 上官歐陽 |
53: | 夏侯諸葛 聞人東方 |
郡望 | 渤海郡 |
歐陽姓或歐陽氏,為漢族複姓之首,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2位。據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統計,歐陽姓為111.2萬人。[1]
起源
編輯出自姒姓
編輯源於姒姓,出自戰國末期楚國給越國句踐後裔子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歐陽氏得姓與越國國君
編輯歐陽氏的得姓,大約有2000年的歷史。根據《路氏》上的記載說,越王無疆的次子,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邊,後代中有歐氏,歐陽氏。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於會稽,傳至越王無疆時,為楚國所滅,無疆的兒子蹄,改封烏程歐余山南方,為歐陽亭侯,子孫就以歐陽為氏。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滄縣。由此可見,歐陽氏和歐氏可能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疆的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陽氏和歐的得姓歷史,大致2000年。故歐陽氏後人尊無疆為歐陽姓的得姓始祖。
與無餘氏
編輯有部分歐陽氏是春秋時代著名的越王無餘後裔區冶子之後。歐陽氏與歐姓、區姓同出一源,都是越王無餘的子孫,而越王族之區冶子,則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允常同時期。據熊君碑所記敺羊,敺羊即為區冶,古文尚書所記冶艷為陽,即為後來歐陽,歐陽氏最早出現在晉書的歐陽生,據唐宋時期雅言韻語書籍,唐韻及廣韻所記,歐陽複姓出長沙,區姓從春秋至唐朝都是長沙十大姓氏之一,氏族志所記區姓望出渤海郡,《郡望百家姓》歐陽氏望出渤海郡,也是根據區姓之郡望來源。
與歐陽氏相關的事件
編輯元末明初
編輯據歷史文獻《寧遠縣誌》的記載,元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抗元朝,當時即有一支歐陽氏家族為主的起義軍。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曾有意招安歐陽氏軍。而歐陽氏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詔令誅滅歐陽氏全族,歐陽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部分改為單姓「陽氏」以避其災。
直到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執政時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進士並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陽鐸發明了「攤丁入地」之策(即後來明、清朝時期一直實施的「攤丁入畝」之策),使明王朝稅賦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陽鐸遂乘機請旨要求恢復原姓,明武宗詔准,從此歐陽氏一族方得以恢復歐陽複姓。[2]
台灣日治時期
編輯根據民國71年5月18日中央日報第六版載:在日治時期,歐陽姓的台灣人、金門人部分改為歐姓,因當時日本政府不喜歡華人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區別,復由於歐陽一姓中之陽字,認應避諱日本之太陽旗,乃強迫歐陽姓氏改為單姓歐。 另於歐陽氏族譜記載:日人在台澎設立戶籍時,將歐陽氏全部強制改為歐氏,後來抗戰時金門淪陷、二次世界大戰新加坡淪陷,兩地的歐陽氏宗親也同樣被改為歐氏。[3]
參考來源
編輯- ^ 中国公安部《2020年度全国姓名报告》:揭示国人姓名的20个冷知识 - 大陆评述 - 两岸三地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com. scholarsupdate.hi2net.com. [2021-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姓氏起源-欧阳姓氏起源一. jp5000.com. [2021-03-25].
- ^ 李開菊. 本"姓"難移 歐陽後代爭復姓. 《自由時報》. 2007-08-28 [2015-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8) (中文(臺灣)).
延伸閱讀
編輯[編]
- 《百家姓》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歐陽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