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政治

澳大利亞君主立憲制下的議會民主制國家。

國家元首

編輯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家元首是澳大利亞君主(澳大利亞與英國及其他英聯邦王國共戴一君)。澳大利亞總督為澳大利亞君主不在澳大利亞時的代表,在《澳大利亞憲法》下代替君主行使職權。現任國家元首為查爾斯三世,現任總督薩曼莎·莫斯廷。在聯邦制下,澳大利亞君主同時也是各州的君主,在各州直接任命各州總督(而不由聯邦總督或政府指派)。根據現代的澳大利亞憲政慣例,君主除了在分別按照澳大利亞總理和各州州長英語Premiers_of_the_Australian_states的提名任命或撤換總督和州督時,不過問澳大利亞政治。

按照各英聯邦王國在20世紀中葉確定的憲政慣例,澳大利亞君主王位的承襲規則根據歷代英國法律確立、由所有王國共同承認。修改此規則需要各王國一致同意並分別立法方可有效。自澳洲立國以來,唯一一次修改王位繼承權於2011年,由女王會同所有王國首腦在澳洲決定,使日後男女享有同等繼承權。

議會

編輯

根據現行憲法,澳大利亞議會由澳大利亞君主、眾議院參議院組成。

眾議院有150個議席,任期3年。但在其任期內,政府可以隨時解散眾議院提前大選。由於眾議院可以對政府發動不信任動議迫使政府倒台,這使得政府必須對眾議院負責,因此政府都由眾議院多數黨產生。目前最近一次提前大選是2016年。

參議院則共有76個議席,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如果政府的立法不能被參議院通過,政府可提請君主或總督「解散參眾兩院」。參議院有6個州都平均獲12席,另外2個領地各獲得2席。由於參議院任期固定,最近一次提前大選是1998年,因此即使參眾兩院同時選舉,選舉後,參議員在翌年7月1日才就任。例如2013年9月7日舉辦的2013年澳洲聯邦大選,參議院當選後,在2014年7月1日才就任。

不同其他行西敏制的國家,眾參兩院在平常的立法權力上相同。但根據憲法規定,財政預算案只能在眾議院提出及修改,參議院只能表決財政預算案並不能對其進行修改。但儘管如此,由於澳大利亞的參議院權力比同是實行西敏制的英國和加拿大等的參議院(或上議院)都要獲得更多實質性的權力,因此導致了有些時候參議院與政府的關係的緊張,這被認為是1975年澳洲憲政危機的一個原因之一。

政府

編輯
 
現任澳大利亞聯邦總理安東尼·艾班尼斯

澳大利亞的元首雖為君主,而總督為代表,在名義上有很大權力。但總督基本都會授權眾議院的多數黨組織以總理為首的內閣執行權力,總督只是充當禮儀上的職務,甚至總督本身都由總理提名後再提請君主任命。因此總督基本不會與總理發生衝突,除了1975年澳大利亞憲政危機以外。

聯邦總督和州總督的任期理論上由君主決定,惟一般介乎五至六年,但也可額外延長。當總督未能或無暇理政,或是出缺時,則由已任職最久的州總督代理;當州總督出現同樣情況時,則由該州的首席法官代理。

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由眾議院多數黨或政黨聯盟組成。政府首腦為澳大利亞總理,一般由眾議院的多數黨領袖擔任,除了約翰·戈頓曾在1968年大選中以參議員身份獲任總理。現任總理為工黨黨魁安東尼·阿爾巴尼斯。儘管在澳大利亞憲法規定中並沒明文記載,但是根據憲法64條任命部長的規定,總理作為首席的政府部長而可以任命,而作為政府首腦,總理掌有包括提請領導政府,任命部長,解散議會大選等最高的權力。

根據西敏制慣例,總理從國會議員中選擇部長,以此組成內閣。政策決定都由內閣決定,除了正式對外宣布的決定以外,內閣討論的內容並不公開,而且所有內閣部長都必須遵守「內閣一致」的原則。同總理職位一樣,內閣不是憲法所規定的國家機構,因此內閣的決定沒有直接法律效力,須經以總督為首的聯邦行政會議象徵性通過方得實行。

此外,各州和領地亦自設政府,產生方式與聯邦政府大致相同,惟主責其內部事務。在各州,州政府閣員由州總督任命;在首都領地,政府直接由議會選出,而不須君主代表正式任命,而且包括如其他地方市政府的職務;在北領地,政府閣員由行政官委任,而行政官乃由聯邦總督會同行政會議任命,作為君主的間接代表。

司法

編輯

澳大利亞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高等法院。各個州設有州最高法院、區法院和地方法院;首都領地北領地僅設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

編輯

澳大利亞主要政黨有澳大利亞工黨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國家黨;規模較小的政黨有澳大利亞民主黨綠黨家庭第一黨單一民族黨等。現執政黨為澳大利亞工黨。

雖然澳大利亞法律允許多黨競爭,但其選舉制度下的自由競爭使得澳大利亞政壇從20世紀初開始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兩大黨派競爭的形勢。此兩大黨派中的一方自從20世紀初就一直是較左翼的工黨,另一方則是較右翼的政黨聯盟,此聯盟的成員黨歷史上有過更替,現在主要是自由黨和國家黨。

工黨作為一個社會民主的中間偏左的政黨,被認為是勞工階層的代表,近年也吸納進步中產階級的支持,贏得2007年大選,並在2010年大選後聯合獨立議員繼續執政。而自由黨與國家黨則被認為是兩個偏右的保守性政黨,分別代表較保守的城市中產階級及資產階級,和鄉村的農場主階層。自由、國家兩黨在選舉中和在議會內部都組成長期合作聯盟,而在昆士蘭州兩黨甚至已經合併為自由國家黨,而在北領地則為鄉村自由黨,這四個黨派在全國性的選舉中通常聯合起來,並連續贏得2013年2016年兩次大選。

參考文獻

編輯
  • Robert Corcoran and Jackie Dickenson (2010), A Dictionary of Australian Politics, Allen and Unwin, Crows Nest, NSW
  • Department of the Senate, 'Electing Australia’s Senators', Senate Briefs No. 1, 2006, retrieved July 2007
  • Rodney Smith (2001). Australian Political Culture. Frenchs Forest, NSW: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