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歷史
本文敘述愛沙尼亞的歷史。
早期
編輯人類最早在愛沙尼亞居住的證據與孔達文化有所關聯。在石器時代早期,普利人在派爾努河定居。
98年,愛沙尼亞(Eesti)這個名字第一次以塔西陀記載的愛西提(Aestii)人形式出現。
中石器時代
編輯新石器時代
編輯青銅時代
編輯鐵器時代
編輯中期
編輯[[在中世紀,愛沙尼亞是歐洲幾個未被基督化的地區。
1193年,教皇雷定三世呼籲十字軍討伐北部歐洲的異教徒。
北方十字軍征服愛沙尼亞(1208-1227)
編輯丹麥統治(1219-1346)
編輯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征服愛沙尼亞北部。最早提到丹麥瑞典人的書面記載是1294年哈普沙盧鎮的法律。愛沙尼亞瑞典人是最早得知的愛沙尼亞少數民族之一。他們被稱為海岸地區瑞典人。
1343年,開始叛亂,被利沃尼亞騎士團佔領。
1346年,以10000馬克成交給利沃尼亞騎士團。
宗教改革
編輯1520年,馬特·路德的宗教改革傳入愛沙尼亞。
利沃尼亞戰爭(1558-1583)
編輯1558年,利沃尼亞戰爭爆發。
波蘭立陶宛統治
編輯晚期
編輯瑞典統治(1561-1710)
編輯1561年,由瑞典統治。
在1629年波蘭瑞典戰爭中,利沃尼亞被波蘭立陶宛攻占。在北方戰爭之後,根據1660年的波蘭立陶宛和瑞典的奧利瓦條約,波蘭國王放棄瑞典王位以及割讓利沃尼亞。
俄國統治(1710-1917)
編輯近代(1916-1990)
編輯第一次獨立
編輯1918年2月25日,德軍佔領愛沙尼亞。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割讓芬蘭、愛斯特蘭(愛沙尼亞)、里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給德國。
1918年11月,德國爆發革命,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德軍撤出波羅的海。11月28日,愛沙尼亞隨即宣佈獨立並得到英法等國的承認。
1919年4月5日至7日,愛沙尼亞制憲大會召開。
1920年2月2日,蘇俄與愛沙尼亞簽署《塔爾圖和約》,放棄愛沙尼亞地區,承認獨立。
從1918年,愛沙尼亞共和國第一次獨立共持續22年。
蘇聯佔領時代(1940-1990)
編輯1940年6月16日,蘇聯占領愛沙尼亞。7月21日,成立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8月1日,併入蘇聯,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佔領愛沙尼亞,劃入奧斯蘭總督轄區。
1944年,德國撤退,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沙尼亞損失了22萬人,相當於戰前人口的1/5。有8萬人流亡到西方。
1949年5月起,蘇聯開始向西伯利亞流放愛沙尼亞人,並遷入俄羅斯人。至1952年,愛沙尼亞人的比例已從1941年的90%下降至48%。
1988年11月16日,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通過獨立聲明。
1989年1月,官方語言定為愛沙尼亞語,2月24日恢復第一共和國的藍黑白三色國旗。
現代(1990至今)
編輯第二次獨立
編輯1990年2月24日,組成國會。
1991年3月3日,舉行獨立公投,支持獨立78.4%,投票率82.9%。
8月19日,蘇聯發生政變。8月20日,正式宣告獨立。8月26日,俄羅斯承認獨立。9月6日,蘇聯承認獨立。9月17日,成為聯合國會員。12月26日,蘇聯解體。
1992年6月28日,公民投票通過現行第四部憲法。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月1日,加入歐盟。
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
2010年12月9日,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會員。
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