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
里加(拉脱维亚语:Rīga [ˈriːɡa] ( 聆听);利沃尼亚语:Rīgõ)是拉脱维亚的首都,北欧地区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最繁忙的城市,位于波罗的海岸边,道加瓦河口。
里加 Rīga | |||
---|---|---|---|
首都 | |||
| |||
![]() 在拉脱维亚的位置 | |||
坐标:56°56′51″N 24°06′25″E / 56.9475°N 24.1069°E | |||
国家 | ![]() | ||
建立 | 1225年 | ||
政府 | |||
• 市长 | 马丁·史达基 | ||
面积 | |||
• 首都 | 324 平方公里(125 平方英里) | ||
• 陆地 | 275.5 平方公里(106.4 平方英里) | ||
• 水域 | 48.50 平方公里(18.73 平方英里) 15.8% | ||
• 都会区 | 10,133 平方公里(3,912 平方英里) | ||
人口(2018)[1] | |||
• 首都 | 633,071人 | ||
• 密度 | 1,954人/平方公里(5,061人/平方英里) | ||
• 都会区 | 1,018,295(里加计划区) | ||
• 都会区密度 | 101.4人/平方公里(263人/平方英里) | ||
时区 | 欧洲东部时间(UTC+2) | ||
• 夏时制 | 欧洲东部夏令时间(UTC+3) | ||
网站 | http://www.riga.lv |
里加是波罗的海国家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工商业中心。里加是历史上汉萨同盟主要商业城市,其历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认为里加丰富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2]。
欧盟欧洲电子通讯监管机构总部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通讯中心设在里加。里加是欧洲城市组织及欧洲首都联盟组织成员。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世界合唱比赛、2006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2003年欧洲歌唱大赛、2006年世界男子冰球锦标赛、2003年世界女子冰壶球锦标赛等活动的举办地。
语源编辑
对于“里加”一名的由来有多种理论推测:
- 取自利窝尼亚语“ringa”,“循环”的意思,指该地是由道加瓦河支流的回路形成自然古港口。[3][4]
- 衍生自道加瓦河支流Rīdzene河的德语名Riege。[5]
- 亚伯特主教宣称他自己通过他的攻势征服当地人并改变了他们的信仰,就像拉丁文“rigata”(浇灌),意味着“将基督教浇灌进信仰异教的贫瘠之地”。[6]
然而,最可靠的已有的解释是由德国历史学家Dionysius Fabricius(1610年)所认定的,即“里加”一名来自该地在贸易路线中的地位:[7]“Riga nomen sortita est suum ab aedificiis vel horreis quorum a litus Dunae magna fuit copia, quas livones sua lingua Rias vocare soliti.”(拉丁语) (里加得名于杜纳河畔大量兴建的房屋和仓库,这在利窝尼亚人的语言中通常被称作Riae)。[8]拉脱维亚语rīja中的j在德语中硬化为g。
历史编辑
自古以来道加瓦河就是一条贸易路线,是维京人经德维纳河—涅伯河线去往拜占庭之路的一部分。[9]一个位于道加瓦河口15千米(9.3英里)处,即今日里加的被记作Duna Urbs的受保护的自然港口在公元2世纪就有记载。[9]由利窝尼亚人在此定居。
里加在中世纪作为维京人的贸易中心开始发展起来,[9] 里加的居民主要从事捕鱼、放牧和贸易,后来发展手工具业(骨骼、木材、琥珀和铁)。[9]
《利窝尼亚韵律诗编年史》证实里加早在12世纪就已经是贸易中心,将其引述为portus antiquus(古老的港口)并描述住宅和仓库被用来贮存大部分的亚麻和皮革。[9] 德国商人开始到达里加,在1158年建立邻近的定前哨站。
伴随着德国商人的脚步塞格贝格的梅因哈德[10]抵达此地并让利窝尼亚原始信仰者皈依基督教。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到达拉脱维亚,很多拉脱维亚人早已受洗。[9][10]梅因哈德与利窝尼亚人共处,在里加上游的Uexküll(今伊克施基勒)营建城堡和教堂,并在此建立他的教区。[10]而利窝尼亚人仍然信仰原始信仰,梅因哈德于1196年在Uexküll逝世,未能完成他的传教使命。[11]1198年,贝特霍尔德主教带着一支十字军部队抵达,[11]并下令强制基督教化。[9][10]贝特霍尔德在他的部队被击败以后逝世。[11]
里加的亚伯特在1199年成为利沃尼亚教区的主教,他在1200年带领23艘船舰及500名十字军抵达里加,并成立圣剑兄弟骑士团(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12]。
里加提供了西欧与波罗的人或俄罗斯的贸易路线,后来里加也在1282年加入汉萨同盟。汉萨同盟也让里加的政治与经济更加稳定,让里加可以度过后来的政治动荡。
里加在1522年接受了宗教改革的主张,结束了大主教的统治权力。随着条顿骑士团在1561年没落,里加成为自由城市达20年之久。直到1581年时,里加受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影响。里加在1621年受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当时他参加了三十年战争)的统治。在1656年至1658年的俄罗斯-瑞典战争期间,里加受到俄罗斯的攻击。直到1710年时,里加都是瑞典最大的城市,并且保持自治的地位。不过在1710年,在大北方战争的影响之下,里加受到沙皇彼得大帝的侵犯。俄罗斯与瑞典后来签订《尼斯塔德条约》,里加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领土,这也象征瑞典统治时期的结束,俄罗斯霸权的开始。里加逐渐发展成一座工业化的港口都市。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结束。
虽然波罗的海地区经过长久的改变与战争,波罗的海德国人仍然在里加拥有优越的地位。在几个世纪里,里加都使用德语为官方语言,直到俄语在1891年成为新官方语言为止(因为俄罗斯帝国推行俄罗斯化的缘故)。于是,拉脱维亚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取代德国人成为里加人口最多的种族。也因为拉脱维亚资产阶级的崛起使得里加成为拉脱维亚民族复兴的中心。1905年发生的俄罗斯革命(由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人党 所主导)则达到社会主义活动的巅峰。
里加紧接着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17年俄国革命的影响。德国军队在1917年进入里加,而1918年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则将拉脱维亚割让给德国。不过因为1918年11月签订的康边停战协定,德国放弃拉脱维亚的主权,促使拉脱维亚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宣布独立。拉脱维亚在1918年11月18日正式宣布独立,里加于是成为拉脱维亚的首都。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年-1940年),拉脱维亚将注意力从俄国转向西欧国家,建立了一个民主的议会制政府。英国与德国取代俄罗斯成为拉脱维亚主要的贸易伙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里加在1941年被苏联所占领,而纳粹德国则在1941年至1944年间占领这个城市。在这段时期,波罗的海德国人被强制送回德国,而犹太人则被迫进入犹太人社区,并在开瑟瓦德(Kaiserwald)与Salaspils建造集中营。
红军后来再度于1945年占领里加,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里加几乎失去3分之一的人口。里加也开始工业化,并从拉托维亚其他地区涌入大量的人口进入里加,特别是俄罗斯人,并因此改变人口结构。
气候编辑
里加处于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域,一、二月是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温度为-6 °C,不过每年最寒冷的时候几乎都会达到-20 °C to -25 °C之间。因为靠近海洋,所以秋季多雾,降雨也比较频繁。里加的夏季则是温暖潮湿,平均温度为18 °C,最高温通常会超过30 °C。
里加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0.2 (50.4) |
13.5 (56.3) |
20.5 (68.9) |
27.9 (82.2) |
30.1 (86.2) |
33.8 (92.8) |
34.1 (93.4) |
33.6 (92.5) |
29.3 (84.7) |
23.4 (74.1) |
17.2 (63.0) |
11.5 (52.7) |
34.1 (93.4) |
平均高温 °C(°F) | −2.3 (27.9) |
−1.7 (28.9) |
2.7 (36.9) |
9.8 (49.6) |
16.2 (61.2) |
20.1 (68.2) |
21.7 (71.1) |
21.0 (69.8) |
16.3 (61.3) |
10.4 (50.7) |
3.9 (39.0) |
0.3 (32.5) |
9.9 (49.8) |
日均气温 °C(°F) | −5.1 (22.8) |
−4.7 (23.5) |
−1.0 (30.2) |
5.4 (41.7) |
11.1 (52.0) |
15.1 (59.2) |
17.0 (62.6) |
16.4 (61.5) |
12.2 (54.0) |
7.2 (45.0) |
1.7 (35.1) |
−2.1 (28.2) |
6.1 (43.0) |
平均低温 °C(°F) | −7.8 (18.0) |
−7.6 (18.3) |
−4.7 (23.5) |
1.0 (33.8) |
5.9 (42.6) |
10.0 (50.0) |
12.3 (54.1) |
11.8 (53.2) |
8.0 (46.4) |
4.0 (39.2) |
−0.5 (31.1) |
−4.4 (24.1) |
2.3 (36.2) |
历史最低温 °C(°F) | −33.7 (−28.7) |
−34.9 (−30.8) |
−23.3 (−9.9) |
−11.4 (11.5) |
−5.3 (22.5) |
−1.2 (29.8) |
4.0 (39.2) |
0.0 (32.0) |
−4.1 (24.6) |
−8.7 (16.3) |
−18.9 (−2.0) |
−31.9 (−25.4) |
−34.9 (−30.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3.7 (1.33) |
27.0 (1.06) |
27.9 (1.10) |
41.1 (1.62) |
42.5 (1.67) |
59.9 (2.36) |
74.3 (2.93) |
73.1 (2.88) |
78.9 (3.11) |
60.2 (2.37) |
57.3 (2.26) |
46.0 (1.81) |
620.9 (24.44)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8.4 (3.3) |
7.3 (2.9) |
6.1 (2.4) |
1.0 (0.4)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7 (0.3) |
2.2 (0.9) |
7.0 (2.8) |
32.7 (12.9) |
平均降水天数 | 21.5 | 18.6 | 15.7 | 11.0 | 11.8 | 12.1 | 12.8 | 13.7 | 13.0 | 16.0 | 18.9 | 20.6 | 185.7 |
平均相对湿度(%) | 87.9 | 85.2 | 79.4 | 69.7 | 67.7 | 72.0 | 74.2 | 76.7 | 81.1 | 85.1 | 90.2 | 89.4 | 79.9 |
月均日照时数 | 31.0 | 62.2 | 127.1 | 183.0 | 263.5 | 288.0 | 263.5 | 229.4 | 153.0 | 93.0 | 39.0 | 21.7 | 1,754.4 |
平均紫外线指数 | 0 | 1 | 2 | 3 | 5 | 6 | 5 | 5 | 3 | 1 | 0 | 0 | 3 |
数据来源:Latvian Environment, Geology and Meteorology Centre,[14] NOAA (sun and extremes)[15] and Weather Atlas[16] |
经济编辑
商业与旅游业对于里加近年来[何时?]的经济成长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前往里加的观光客是经由里加国际机场,这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机场,它曾在2001年因庆祝里加建城800年而进行整修与现代化。里加在最近几年将会产生重大的改变。拉脱维亚国家图书馆开始于2007年秋天建造,并预计在2010年完工[17]。对于道加瓦河左岸中心区域的开发计划也在市议会进行讨论。而在Ķīpsala地区所进行的摩天大楼建设则产生相当大的争议。达芬奇复合建筑(25层)与2栋称为Z塔(30层)的高层建筑已经开始进行建设[18][19]。拉脱维亚几乎所有重要的金融机构都位于里加,包括拉脱维亚的中央银行-拉脱维亚银行。近年来,外国的商业贸易活动在里加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2004年5月1日拉脱维亚加入欧盟之后。拉脱维亚有超过50%的公司在里加进行登记[20]。里加港也是一个重要的货物航运中心。它是波罗的海地区一个主要的港口,而且在最近几年内预期会因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而成长。
交通编辑
里加国际机场是里加唯一机场,并有提供商业服务。从1993年至2004年间,里加的空中交通成长了2倍。渡轮航线往返里加、基尔、吕贝克与斯德哥尔摩之间。里加也是木材运输的主要转运港口,也是拉脱维亚的铁路运输中心。里加南部地区一座新的桥梁在2008年完工,并在11月7日通车[21]。这座桥梁是波罗的海国家近年来最大的建筑计划,将可以减少城市中心的交通阻塞[22]。另一个大型的建筑计划是在北边的走廊上[23],预计在2010年开始。
人口编辑
|
|
|
|
里加在2008年的人口为719,613人,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虽然自从1991年开始人口就逐渐减少[24]。造成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外移与低的生育率。有些人估计里加的人口在2050年时可能只剩下目前的50%[25]。根据2008年资料显示,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42.3%,俄罗斯人则占41.7%,白俄罗斯人占4.3%,乌克兰人占3.9%,波兰人为2.0%,其他民族合计为5.8%[26]。而2006年时的人口组成则是:拉脱维亚人占总人口的59%,俄罗斯人则占28.5%,白俄罗斯人占3.8%,乌克兰人占2.5%,波兰人2.0%,1.4%则是立陶宛人,其他民族合计为2.4%[26]。因为拉脱维亚在1991年独立的缘故,苏俄时代的移民不再自动取得公民权,其中一些人于是迁居至其他地区,造成人口减少。从1989年至2007年之间,因为一些移民的迁徙造成俄罗斯人从47.3%降低到42.1%,而拉脱维亚人则从36.5%上升到42.3%。拉脱维亚人在2006年成为里加人口最多的民族[27]。
教育编辑
里加拥有的众多高等学术教育机构:
- 拉脱维亚大学
- 拉脱维亚美术学院 (Latvijos dailės akademija)
- 里加工业大学
- 斯特拉金什大学
-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里加分校(Rigas Ekonomikas Augstskola)
- 里加法律高等研究院 (Rīgas Juridiskā augstskola)
- 商业和金融学院 ( Banku Augstskola )
- 图立巴大学 (Turiba University)
著名景点编辑
世界遗产 | |
---|---|
里加历史中心 | |
官方名称 | Historic Centre of Riga(英文) Centre historique de Riga(法文) |
位置 | 拉脱维亚(欧洲和北美地区) |
标准 | 文 (i) (ii) |
参考编码 | 852 |
登录年份 | 1997年(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的符号“年”。会议) |
网站 | UNESCO的记录(英文) |
里加老城(Vecrīga)是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历史中心,位于道加瓦河东岸,城以其古老的教堂著称,例如里加主教座堂和圣彼得教堂,新旧城区则是由自由大道(位于自由纪念碑)相连,街区的总面积为 0.944 平方公里:
- 里加主教座堂:新教的主教座堂,可能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教堂,建于13世纪,历史上曾经数次改建。它拥有一台1844年的华丽管风琴。
- 里加圣雅各伯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
- 里加圣诞主教座堂:东正教的主教座堂。
- 里加圣彼得教堂:拥有123米高的塔楼。
- 圣约翰教堂(St. John's Church):一栋13世纪小教堂,位于圣彼得教堂的后方。
- 里加城堡:内部为拉脱维亚历史博物馆、外国艺术博物馆及总统官邸。
- 火药塔(Pulvertornis):里加古城墙上惟一保留下来的塔楼,内部是拉脱维亚战争博物馆。
- 拉脱维亚被占领时期博物馆:保存1940年至1991年间占领拉脱维亚各种势力的相关文件。
- 里加广播电视塔:为欧洲第三高塔。
- 里加动物园
- 里加马戏团:唯一一个永久设立在波罗的海国家的马戏团。
- 里加历史及航海博物馆(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 muzejs):是里加及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及最古老的博物馆。
- 自由纪念碑,1935年揭幕,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年-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兴建,是拉脱维亚的自由、独立和主权的重要象征。
- 在阿尔伯特街等街道,拥有世界一流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精美建筑。
知名人物编辑
- 以赛亚·伯林(Sir Isaiah Berlin):20世纪著名哲学家及观念史学家
- 米哈伊·巴里什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著名芭蕾舞蹈家
- 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著名俄罗斯电影导演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者
- 瓦尔特·察普(Walter Zapp):密诺斯微型相机的发明人
- 米沙·麦斯基(Mischa Maisky):著名大提琴家
- 米哈伊尔·塔尔(Mihails Tāls):国际象棋选手,曾获得第八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 雅各布·W·戴维斯:世界上第一条铆钉粗布斜纹裤发明者,这就是后来李维·斯特劳斯店里出品的蓝色牛仔裤。
- 莱拉·弗赖瓦尔兹(Laila Freivalds):瑞典社会民主党政治家,曾担任瑞典司法部大臣,瑞典外交部大臣及瑞典副首相。
- 弗里德里希·灿德尔(Frīdrihs Canders):苏联航天学家,波罗的海德国人,液体火箭发动机发明者。
- 约翰·吉奥格·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其学生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为德国浪漫主义狂飙突进运动的基础。
- 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波罗的海德国哲学家。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的代表人物,以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形而上学学者之一。
- 尤里斯·哈特马尼斯(Juris Hartmanis):美国杰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 保罗·瓦尔登 (Paul Walden) :著名化学家,瓦尔登翻转发现者,著有化学简史。
- 汤姆斯·博尔科夫斯基斯(Toms Burkovskis):绰号Tobu,著名音乐制作人。
- 朱莉·王(Julia Vang):第15季通灵之战冠军。
友好城市编辑
里加与下列城市结为友好城市[28]:
参考资料编辑
- ^ RIG010. Pastāvīgo iedzīvotāju skaits pēc dzimuma un vecuma statistiskajos reģionos, republikas pilsētās, novados, novadu pilsētās, pagastos, ciemos un Rīgas apkaimēs (atbilstoši robežām 2019. gada sākumā). Statistikas datubāzes. [2020-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 ^ World Heritage List - Riga (Latvia); No. 852 (PDF). unesco.org: p. 3 (67). [2009-05-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8-19).
- ^ Teritorija un administratīvās robežas vēsturiskā skatījumā. Cities Environmental Reports on the Internet. [2 August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07) (拉脱维亚语).
- ^ Endzelīns, Did Celts Inhabit the Baltics (1911 Dzimtene's Vēstnesis (Homeland Messenger) No. 227). [24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December 2008).
- ^ Riga municipality portal. www.riga.lv. [10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February 2012).
- ^ Coat of arms of Riga. www.riga.lv. [26 June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07).
- ^ Vauchez et al.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 Routledge, 2001
- ^ Fabrius, D. Livonicae Historiae Compendiosa Series, 1610
- ^ 9.0 9.1 9.2 9.3 9.4 9.5 9.6 Bilmanis, A. Latvia as an Independent State. Latvian Legation. 1947.
- ^ 10.0 10.1 10.2 10.3 Vauchez et al. Encyclopedia of the Middle Ages. Routledge, 2001
- ^ 11.0 11.1 11.2 Germanis, U. The Latvian Saga. 10th ed. 1998. Memento, Stockholm.
- ^ Chronicle of Major Events; The Earliest Age: Livonia. Riga City Council. [2008-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 ^ Charles, Jonathan. Latvia prepares for a tourist invasion. BBC News. 2005-06-30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8).
- ^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Riga.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4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7 November 2017).
- ^ Riga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OAA. [2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 d.o.o, Yu Media Group. Riga, Latvia – Detailed climate information and monthly weather forecast. Weather Atlas. [6 Jul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英语).
- ^ Gaismas Pils;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gaismaspils.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4).
- ^ Da Vinci, Riga. emporis.com.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Z-Towers; On top of your business!. vertikalapasaule.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5).
- ^ Lursoft statistika; Uzņēmumu dibināšanas dimanika Latvijas rajonos. lursoft.lv. [2007-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3) (拉脱维亚语).
- ^ Explanatory Note on Planning and Building of the Southern Bridge Route. rdpad.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Dienvidu Tilts; Project of the Bridge. dienvidutilts.lv.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5).
- ^ Northern Corridor; About project. ziemelukoridors.lv. [2007-08-21].[失效链接]
-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REGION, CITY AND DISTRI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csb.gov.lv.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0).
- ^ Heleniak, Timothy. Latvia Looks West, But Legacy of Soviets Remain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February 2006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9).
- ^ 26.0 26.1 Riga in Figures. Riga City Council. [2007-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0).
- ^ RESIDENT POPULATION BY ETHNICI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csb.gov.lv.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8).
- ^ Twin cities of Riga. Riga City Council. [200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1).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里加 |
- Riga Municipality portal
- Other riga - The home page about Ri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liable illustrated guide to Riga City travel, hotels,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 维基导游上有关Riga的旅行指南
- Map of Greater Ri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i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ntry (article and engraving) from The National Encyclopedia: A Dictionary of Universal Knowledge, circa 1900
- "Riga/Рига" photo alb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rca 1910
- "Foreign Corn Ports-Rig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news article with engraved illustrations, published 1847]
- Riga Daily Photos and Webcams
- Riga City Council
- Riga Municipality port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iga City Tourism Portal
- Riga's Own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