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頭獅子舞,是一個曾流行於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普陀區[1]的舞蹈表演形式,屬於舞獅的一種[2]

沿革

編輯

1930年代初,安徽滁縣失地農民趕荒至上海,大多數留在上海復興麵粉廠福順麵粉廠等當工人,並將家鄉舞作為廠間表演形式(最初為乞討賣藝形式)。後因麵粉廠陸續合併,及之前那傳人陸續去世而逐漸走衰。1950年,上海麵粉公司的單元根與同事排練狗頭獅子舞,獲得麵粉公司歡迎。之後上海中蘇友好大廈上海展覽館)地基開工典禮,市長陳毅邀請他出演狗頭獅子舞,並因此在上海出名[3]

表演特點

編輯

狗頭獅子舞因舞蹈道具「獅子」頭上的白狗眼和狗耳狀長耳而得名,通常在春節、元宵、重陽節前後表演,主要有舞台表演和行街以及節口中的串門表演。舞蹈由二人舞一個獅子,另有一人持彩球引路(領舞人)。此外還有五人(雙獅)、九人(四獅)等表演形式(以雙獅表演最為常見)。動作主要有「搖尾」、「豎耳」、「狗蹲式」等狗的形態,也有一些獅子的舞步。後經多年衍變,「搖尾」、「豎耳」等狗的特點逐漸減去,舞蹈更趨向於普通的舞獅[4]

參考

編輯
  1. ^ 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著. 上海通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06: 570. ISBN 978-7-208-11936-9. 
  2. ^ 高度,黃奕華主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4.11: 32–33. ISBN 978-7-5523-0720-7. 
  3. ^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著.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上海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4.10: 386–396. ISBN 7-5076-0037-8. 
  4. ^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 中华舞蹈志 上海卷.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4.01: 97–98. ISBN 978-7-5486-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