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
《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是由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所著的關於豬籠草屬食蟲植物的專著。其1997年5月發表於《布盧姆-植物分類學與植物地理學雜誌》中。[1]這是自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1908年的專著以來,首次對豬籠草屬進行修訂。[2]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的修訂依賴於「他們自1984年以來的協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植物標本,但也包括對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馬達加斯加的實地考察」。[3]2001年,他們以此為基礎又發表了一部更詳細的專著——《豬籠草科》。[4]
《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 | |
---|---|
作者 | 馬修·傑布、馬丁·奇克 |
語言 | 英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 |
出版時間 | 1997年5月 |
主要內容
編輯- 阿金特豬籠草(N. argentii)
- 馬兜鈴豬籠草(N. aristolochioides)
- 丹瑟豬籠草(N. danseri)
- 上位豬籠草(N. diatas)
- 藍姆豬籠草(N. lamii)
- 毛律山豬籠草(N. murudensis)
此外,大葉豬籠草(N. macrophylla)從種下類群升級為物種。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還在其中囊括了5種「鮮為人知的類」:
- 迪安豬籠草(N. deaniana)
- 容洪豬籠草(N. junghuhnii)
- N. melamphora var. lucida
- 忽視豬籠草(N. neglecta)
- 斯邁爾斯豬籠草(N. smilesii)
而有三個類群被排除在外:雪線豬籠草(N. cincta)、冠豬籠草(N. cristata)和林德利豬籠草(N. lindleyana)。其中還包括了三種分布廣泛的自然雜交種。[1]
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修訂了B·H·丹瑟1928年頗有影響力的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的幾處分類鑑定。這包括確認真穗豬籠草(N. eustachya)、粗毛豬籠草(N. hispida)、岔刺豬籠草(N. ramispina)和蘇門答臘豬籠草(N. sumatrana)為獨立的物種,它們以前分別被認為是翼狀豬籠草(N. alata)、剛毛豬籠草(N. hirsuta)、瘦小豬籠草(N. gracillima)和特勒布豬籠草(N. treubiana)的同物異名。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也將肉瘤豬籠草(N. carunculata)歸入邦蘇豬籠草(N. bongso)及將窄唇豬籠草(N. leptochila)歸入剛毛豬籠草。許多更晚描述的物種也被視為是其他物種的同物異名,包括長葉豬籠草(N. longifolia)是蘇門答臘豬籠草的同物異名、塔藍山豬籠草(N. talangensis)是邦蘇豬籠草的同物異名、細豬籠草(N. tenuis)是疑惑豬籠草(N. dubia)的同物異名和似刃豬籠草(N. xiphioides)是梳狀豬籠草(N. pectinata)的同物異名。[1]他們也選定了這些物種的模式標本。[1]
查爾斯·克拉克在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發表修訂的同一年也發表了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屬植物》。查爾斯·克拉克與他們不同的是,其主要關於生態學方面的專著,也並沒有試圖提供另一種對婆羅洲豬籠草類群的分類方法(例外:將婆羅洲豬籠草(N. borneensis)視為博世豬籠草(N. boschiana)的同物異名及將法薩豬籠草(N. faizaliana)視為一個獨立的物種)。[5]但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所作出的分類學修訂有幾處在查爾斯·克拉克2001年的專著——《蘇門答臘島與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中又被修改回來了。[2]
同行評議
編輯分類學家簡·斯洛爾(Jan Schlauer)在1998年9月的《食蟲植物通訊》中對《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進行了評述。[注 1][4]
“ | 這篇專著對於所有對豬籠草屬分類有興趣的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丹瑟的經典分類法的一步重要的改進。但是在馬來西亞植物區系報告完成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必須澄清。 | ” |
簡·斯洛爾並不同意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將塔藍山豬籠草視為邦蘇豬籠草的同物異名,而他們對窄葉豬籠草的說明在簡·斯洛爾看來是延續了「丹瑟的錯誤想法」。[4]
Zdeněk Žáček還在1997年的《Trifid》中對《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進行評述。[6]
注釋
編輯- ^ 1998年9月的《食蟲植物通訊》中,簡·斯洛爾對《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進行了評述的原文:[4]
“ The paper is a must for all interested seriously in the taxonomy of Nepenthes, and it is another important step towards an improvement of Danser's classical treatment. However, several debatable points have to be clarified previous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Flora Malesiana account. ”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 ^ 2.0 2.1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 ^ Groves, M. 1997.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April 8, 1997.
- ^ 4.0 4.1 4.2 4.3 Schlauer, J. 1998. Literature Reviews.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7(3): 75.
- ^ Clarke, C.M. 1997. Nepenthe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 ^ (捷克文) Žáček, Z. 1997. Recenze -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rifid 1997(3–4): 76–77. (page 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