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廬
22°29′50.63″N 114°08′58.59″E / 22.4973972°N 114.1496083°E
石廬(英語:Shek Lo)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崇謙堂東面,是香港華仁書院及九龍華仁書院創辦人徐仁壽先生(1889-1981年2月19日)於1925年所建,徐先生的兒子是首位華人政府行政官徐家祥。石廬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供人參觀。
結構
編輯樓高兩層的石廬為中西合璧背山而建的建築,屋前有寬闊的草坪,由於荒廢多年,草坪長滿野草及矮樹。牆身、露台及石柱具有殖民地建築物特色,但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以木樑及板條承托,並鋪砌瓦片。石廬屋內的天井及房間布局與中國傳統的民居相似。石廬正面矮牆有一半圓形磚牆,上面書有「石廬」字樣的灰塑。
石廬與北區天主教歷史
編輯在1930年代,徐仁壽先生曾借石廬予天主教社群舉行彌撒,當時粉嶺天主教徒可選擇乘搭火車到大埔墟聖堂或到石廬參與彌撒。後來,新界西區司鐸區鴻慈神父(Valva Didacus D'Ayala)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婚姻觀念與天主教有異議,於是去信主教另覓土地興建教堂,最後促成粉嶺聖若瑟堂於1953年建成。[1]
存廢問題
編輯前北區區議會主席鄧國容於1996年以公司名義用3000萬元買入石廬所屬地皮,總樓面面積約16000平方呎,地皮一直未有發展。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02年開始與業主洽商,建議將古屋用作龍躍頭文物徑的遊客中心,古物古蹟辦事處負責維修。雙方達成協定,業主可在石廬旁邊興建6間丁屋(樓面面積約12000平方呎)換取將石廬列為法定古蹟。
由於石廬旁邊土地屬綠化地帶及農業地,申請興建丁屋須提交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城規會於2002年尾批准有關申請。但地政總署指申請人為一間公司而非新界原居民,拒絕申請,石廬最終不能成為古蹟,有關地皮現時正在市場放售。
石廬2005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11年改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參考資料
編輯- 《新界宗族文化之旅》,嚴瑞源編著,萬里書店,ISBN:962-14-2936-6
- 粉嶺石廬古屋或拆卸
- 在《徐家祥回憶錄》裡講述有關石廬的章節(英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參考
編輯- ^ 粉嶺聖若瑟堂《聖若瑟堂-粉嶺60周年紀念特刊》(香港:2014)頁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