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頂臺灣地名,位於今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為排灣族社頂部落所在地,因地居琅𤩝十八社之中最高處而得名,舊稱龜仔ㄌㄨˋ[註 1]龜阿𠯿ㄌㄨˋ[註 2]龜仔律龜朥律龜角六,均源自臺灣話排灣語地名「Kulaliuc」的音譯。

族群

編輯

在排灣族傳統領域所劃的範圍中,社頂是自恆春鎮的東海岸向西至龍鑾潭,由北自門馬羅山向南至墾丁海岸及鵝鑾鼻半島[1]。由於地處恆春半島的邊陲地帶,使清廷採取禁止漢人移墾為政策,直到1867年(同治六年)發生羅發號事件,之後又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再發生牡丹社事件,此後的清廷才開始改變政策,積極對當地進行開發、招墾、治理等多項措施,逐漸地使得社頂原本只有居住之排灣族族人,因此出現了閩南客家阿美等族群移入,人口大增[2]

 
社頂自然公園。
 
社頂自然公園珊瑚礁岩

生態

編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規劃下,將社頂的居民自原居住地遷出,劃設出面積廣達128.7公頃的社頂自然公園,以高位珊瑚礁生態及開闊的視野為主要特色。社頂的地質屬於更新世石灰岩,主要由珊瑚有孔蟲、石灰藻及貝殼所組成,歷經長久淋洗而形成中性偏酸的砂質壤土。由於當地的氣候乾濕季分明,且秋末至春初有強烈的落山風吹拂,因此生長於珊瑚礁岩塊頂端植披多呈匍匐狀;岩塊窪地中之樹木則可能出現板根特徵[3]

註釋

編輯
  1. ^ 臺羅Ku-á-lut;「」為臺灣話常用字,音lut,本意為擦拭。有些1950年代以前的地圖訛記為龜仔角龜子角
  2. ^ 經建版地圖訛記為龜呵吠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林瓊瑤. 半島今昔:恆春半島歷史影像回顧. 屏東縣: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3. ISBN 9789570161427 (中文(臺灣)). 
  2. ^ 李匡悌. 恆春半島的人文史蹟. 屏東縣: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9. ISBN 9789860204469 (中文(臺灣)). 
  3. ^ 王鑫. 墾丁國家公園地形景觀. 屏東縣: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9. ISBN 978986020934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