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土耳其語Mustafa Reşid Paşa,1800年3月13日—1858年1月7日),又稱偉大的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是奧斯曼帝國晚期政治家、外交官。以推動了坦志麥特改革而為人稱道。曾多次出任大維齊爾,前後共計六次。他對歐洲政治有着深刻的了解並熟悉國內外事務。雷希德是坦志麥特改革的主要設計師。在其過程中也提拔了諸如福阿德帕夏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等改革派。1839年,他向奧斯曼帝國臣民及歐洲列國宣讀了花廳御詔。1840年,他作為外交部長與列強斡旋,成功阻止了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滅亡奧斯曼帝國的企圖。克里米亞戰爭初期,他為奧斯曼帝國爭取到了英國與法國的支持並為最終勝利做出了貢獻。1858年1月7日,雷希德帕夏以心臟病卒於君士坦丁堡。

科賈
穆斯塔法·雷希德
帕夏
坦志麥特首席推動改革者
1839年11月3日宣布鄂圖曼帝國國政重組詔書 - 花廳御詔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任期
1848年4月28日—1848年9月28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繼任易卜拉欣·薩林帕夏
任期
1848年8月12日—1852年1月26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易卜拉欣·薩林帕夏
繼任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任期
1852年3月5日—1852年8月5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繼任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任期
1854年11月23日—1855年5月2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庫普路斯·穆罕默德·艾明帕夏
繼任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任期
1856年11月1日—1857年8月6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繼任穆斯塔法·奈利帕夏
任期
1857年10月22日—1858年1月7日
君主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
前任穆斯塔法·奈利帕夏
繼任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個人資料
出生(1800-03-13)1800年3月13日
 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
逝世1858年1月7日(1858歲—01—07)(57歲)
 奧斯曼帝國君士坦丁堡
國籍 奧斯曼帝國

早年

編輯

1800年3月13日,雷希德生於君士坦丁堡[1]父親名叫穆斯塔法埃凡迪。是土耳其政府官員。雷希德10歲時,其父親去世。雷希德曾經希望成為宗教領袖並在學院學習。[2]父親死後,雷希德只得跟從叔父、宮內大臣伊斯帕爾塔勒·阿里帕夏生活。之後,他在一家謄寫機構學習。[1]當其叔父升任摩里亞省督時,雷希德也隨之遷居至彼處。[2]

政治生涯早期

編輯

1820年至1822年的希臘獨立戰爭中,雷希德曾在負責鎮壓希臘人的賽義德·阿里帕夏手下任職。[1]此次戰事讓雷希德意識到奧斯曼帝國的行政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特別是需要像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一樣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同時,他也發現歐洲與外部勢力的支持對帝國的存續起着關鍵作用。[2]

賽義德·阿里帕夏遭到解職之後,雷希德轉至外交部擔任部長的書記員。在職期間,他受到上司器重並很快升職了。1828年至1829年的俄土戰爭中,他負責將戰地情報遞送至君士坦丁堡。由於辦事得力,雷希德受到了蘇丹馬哈茂德二世的垂顧。蘇丹將他調任至最高朴特度支長手下擔任秘書。1829年戰事尾聲時,雷希德在阿德里安堡作為談判代表出席了俄土間的和談。

雷希德成為其上司佩爾都帕夏的追隨者後,與他一起參與了關於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和談事宜。穆罕默德·阿里看中他的才華還以高位相邀,但雷希德拒絕了他。1832,雷希德就任最高朴特度支長。1833年,埃及的易卜拉欣帕夏在科尼亞將奧斯曼帝國打得潰不成軍並進犯屈塔西亞,雷希德因熟悉埃及事務而受命與易卜拉欣交涉。之後易卜拉欣得到了大馬士革及阿勒頗城督及亞達那稅務官的職位,但雷希德因這一結果受到了一些不滿與反彈。

外交生涯

編輯
 
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像

1834年至1836年,雷希德出使法國巴黎,負責討要法國占領下的阿爾及利亞。但他未能完成該使命。1836年,雷希德調任至倫敦。[3]在倫敦期間,他成功爭取到英國在埃及問題上對奧斯曼帝國的支持。1838年,雷希德就任奧斯曼帝國外交部長之後,他再次前往倫敦與英國結成對抗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防守同盟[3],儘管最終沒能達成這一願景,但雷希德達成了有關兩國商貿的英土條約[4]。該條約允許英國貨品在奧斯曼帝國市場上買賣並終結了奧斯曼政府對市場的壟斷。[3]

東方危機

編輯

1840年東方危機期間,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及其子易卜拉欣帕夏率軍攻打奧斯曼帝國敘利亞地區,埃及大維齊爾胡斯列夫不戰而退,不僅將敘利亞拱手送人,亞達那及埃及的治權也同時被放棄了。雷希德在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後取得了大英帝國的支持。[5]他在整個東方危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外交部長,他拒絕了任何沒有歐洲列強參與的協定,這讓埃及及支持它的法國沒能達成其企圖。[6]但鑑於列強在和議上的拖延,雷希德在蘇丹的授意下暗中起草了一份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將埃及、阿克里、的黎波里割讓為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私領,世襲罔替。條件是阿里帕夏及其家族不能再向奧斯曼帝國索要領土,阿里帕夏的家族成員死亡殆盡之後,這些領土必須重新交付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7](然而,由於埃及法魯克王朝的滅亡晚於奧斯曼帝國,埃及至此便成為一個實際獨立的國家)。這一計劃由於1840年倫敦協議的簽訂而沒有完全付諸實行。阿里帕夏在列強的逼迫之下放棄了兩聖地克里特、及亞達那的治權並將其交還奧斯曼帝國,而埃及則仍如計劃所言成為了阿里帕夏的領土。法國對此協議十分不滿並以公開支持阿里帕夏為籌碼威脅雷希德,雷希德無視了法國的要求並讓最高朴特簽訂了倫敦協議。[8]在阿里帕夏拒絕了倫敦協議之後,歐洲列強的外交官與雷希德會面並商討了剷除阿里帕夏的方法。[9]列強與奧斯曼帝國組建了盟軍並在敘利亞擊敗了阿里帕夏。盟軍指揮官查理·內皮爾私自與阿里帕夏和議,但遭到雷希德及各國外交官的強烈反彈。最終,阿里帕夏於1840年12月11日向奧斯曼蘇丹表示臣服。[10]奧斯曼帝國名義上仍保有埃及。

有關埃及的事宜辦妥之後,阿里帕夏通過賄賂最高朴特的方式將雷希德從外交部長的位置上撤了下來。1841年至1845年間雷希德轉為奧斯曼駐法國巴黎大使。同時他也將精力投入到了解決黎巴嫩馬龍尼禮教會德魯茲派的糾紛之中。[4]

克里米亞戰爭

編輯

俄羅斯外交官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什可夫於1853年造訪了奧斯曼土耳其並與雷希德會見。緬什可夫擔負着恢復俄羅斯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特權的任務。他以為推動了坦志麥特改革的雷希德會對東正教徒相對友善,但事實上雷希德屬於親英人士,還與英國大使斯特拉特福親交甚密,並抱有反俄情緒。[11]1853年5月5日,雷希德在向最高朴特遞交了俄羅斯的請求後,最高朴特回絕了俄方的要求。然而在緬什可夫及斯特拉特福的支持下,雷希德得以再次擔任外交部長。[12]為了獲得各部部長的支持,雷希德立即與俄羅斯外交官斷絕了聯繫。5月15日,最高朴特再次否決了俄方的請求。這導致了5月21日的俄土斷交。[13]這期間,雷希德與緬什可夫及斯特拉特福都會面過並有過書信往來。根據緬什可夫的記載,雷希德對談論俄方的提議感到尷尬,他向緬什可夫提出了土方的提議但又因無法參與提議的修訂而感到羞愧。緬什可夫稱雷希德顯然想要與俄方建立新的協議但是囿於斯特拉特福而未能有所作為。[14]

1853年,法、英、奧地利、普魯士四國外交官在維也納會面討論俄土間的緊張局勢。他們試圖讓俄土兩個接受法國所提出的建議。沙皇方面在這時已經接受了該提議。是為維也納備忘錄。維也納備忘錄在最高朴特受到了強烈抗議。雷希德帕夏對英國與其他國家一同要求奧斯曼割讓主權的行為感到無比憤怒[15] ,隨後最高朴特向俄羅斯大使卡爾·內斯爾羅德發出了最後通牒。他同時也起草了幾份對維也納備忘錄的修改,並向英使斯特拉特福強調奧斯曼帝國主權的重要性。雷希德認為,只有在保證這些修改得到通過的情況下,包括他在內的幾位奧斯曼帝國外交官才會同意這份備忘錄。俄羅斯則直接拒絕了土方修改備忘錄的提議,如此一來,俄土間的和平已然是遙不可及了。

戰時

編輯

1853年9月26日,俄軍進入巴爾幹地區。最高朴特為此召開了為期兩日的會議來決定到底是戰是和。儘管大部分官員認為必須一戰,雷希德則勸告他們要謹慎。他警告說,奧斯曼帝國還沒有在軍事上準備好與俄羅斯決戰。歐洲諸國也認為奧斯曼帝國應當放棄開戰的打算。不過,雷希德認為最終決定還是要由最高朴特做出。他還說,歐洲勢力不反對奧斯曼開戰,但奧斯曼還是需要說服他們來支持其戰事。當論及基督徒的問題時,雷希德認為基督徒內部也有分歧,不會僅因為與俄羅斯信仰相同而互相支持。雖然雷希德起初似乎支持和談,但在會議尾聲時,他說了如下一番話:「手中拿着武器死,總比束手就擒好。如果安拉願意,我們不僅能贏,還可以廢黜對我們有害的條約。」這番話說服了最高朴特。9月30日,雷希德的開戰提議被上呈至蘇丹處,10月4日,土耳其向俄羅斯宣戰。根據切爾特夫帕夏記載,雷希德如此解釋開戰的目的:「最高朴特所抱持的有益而特殊的目標是在沒有任何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投入一場戰爭。為了專心處理帝國內部事務、並以改進帝國行政系統、公正地改善所有階級和人民的生活條件、暢通無阻地發展工商業等方法來保證帝國太平,我們發現1841年的協議並不滿足朴特對外部安全的要求。為了進一步加強安全(的保障),最高朴特認為目前讓(我們的)盟友再促成一項條約是必要的」。這些話表明,他希望通過與俄羅斯的戰爭來使奧斯曼帝國得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並讓這些國家因同盟關係而無法對奧斯曼帝國做出敵對行為。

一旦開戰,雷希德立即着手工作以獲取西方列強支持。1853年10月8日,在開戰僅四日之後,雷希德便向英、法大使請求兩國在達達尼爾海峽以海軍船舶支援土耳其軍。是月20日,他的請求得到了兩國回復,英法已派出軍艦駛向達達尼爾海峽。23日,戰事打響。到12月,奧斯曼帝國敗於錫諾普灣,學生開始在君士坦丁堡街頭遊行,這樣的情勢使得雷希德等人不得不暫時迴避。雷希德還請求辭職但沒有獲得批准。曾經是雷希德支持者的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可能因為其支持戰爭的立場而煽動了學生運動。不過雷希德在斯特拉特福大使的支持下免去了穆罕默德·艾明·阿里的官職並將其流放至卡斯塔莫努。1854年,雷希德以外交部長的身份指揮了土耳其海軍與英、法兩國海軍的協同作戰。1854年,他成功利用軍事同盟將英、法兩國正式作為盟友捲入戰爭。1855年5月,雷希德在去歲三月就職大維齊爾一年多後再次被解職,此後,他沒有再參與克里米亞戰爭的任何事務及其後的和平談判。

內政

編輯

穆斯塔法·雷希德在起草坦志麥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花廳御詔中的關鍵角色是有目共睹的。在各國使節及蘇丹的蒞臨下,雷希德於托普卡帕宮宣讀了該詔書。其實,早在1839年8月11日的一份交付英國外交官、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的個人信件中,雷希德便已經指出奧斯曼帝國最高朴特必須改革。這一願景在馬哈茂德二世駕崩後總算得以在新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手下實現。雷希德還說,如果要實現改革,人民必須受到保護。因為之前他們對改革的反對主要是出於對朴特迫害他們的恐懼。他也指出歐洲的支持是帝國存亡的關鍵。幾個月後,這些思想都在花廳御詔中得到了體現。他在改革中的目標是保證蘇丹統治並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朴特以無限期推遲奧斯曼帝國最終沒能避免的解體。

遺產

編輯

儘管許多由雷希德帕夏在坦志麥特期間導入的改革措施沒能堅持實行,他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奧斯曼帝國著名詩人易卜拉欣·希納西(另一位在坦志麥特改革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稱雷希德為「文明的使徒」、「眾善之長」。[16]雷希德去世後,其門生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福阿德帕夏繼續推動着他的事業。[5]雷希德不僅加強了最高朴特的中央集權,還開創了帝國各民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先例。可惜由於資金的不足及管理的缺失,許多改革措施未能完全發揮出其功效。[17]

註腳

編輯
  1. ^ 1.0 1.1 1.2 Zürcher, 484
  2. ^ 2.0 2.1 2.2 Waldner, 1623
  3. ^ 3.0 3.1 3.2 Zürcher, 485
  4. ^ 4.0 4.1 Celik, 423
  5. ^ 5.0 5.1 Waldner, 1624
  6. ^ Šedivý, Miroslav. Metternich,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Eastern Question. Pilsen: University of West Bohemia. 2013: 796. ISBN 978-80-261-0223-6. 
  7. ^ Šedivý, 797–798
  8. ^ Šedivý, 841
  9. ^ Šedivý, 842–846
  10. ^ Šedivý, 857
  11. ^ Rich, Norman. Why the Crimean War?: A Cautionary Tale.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85: 52. 
  12. ^ Figes, Orlando. The Crimean War: A History.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2011: 113. ISBN 978-0805074604. 
  13. ^ Figes, 113–114
  14. ^ Curtiss, John S. Russia's Crimean War.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35. 
  15. ^ Badem, Candan. The Ottoman Crimean War (1835–1836). Leiden: Brill. 2010: 83. ISBN 978-90-04-18205-9. 
  16. ^ Halman, Talat S. A Millennium of Turkish Literature. Syracuse, NY: Syracuse UP. 2011: 65. ISBN 978-0-8156-0958-2. 
  17. ^ Zürcher, 486

參考資料

編輯
  • Zürcher, E.J. Res̲h̲īd Pas̲h̲a, Muṣṭafā. Encylopaedia of Islam 8 New. Leiden: E.J. Brill. 1995. ISBN 90-04-09834-8. 
官銜
前任:
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48年4月28日 - 1848年9月28日
繼任:
易卜拉欣·薩林帕夏
前任:
易卜拉欣·薩林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48年8月12日 - 1852年1月26日
繼任:
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前任:
穆罕默德·艾明·拉烏夫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52年3月5日 - 1852年8月5日
繼任: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前任:
庫普路斯·穆罕默德·艾明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54年11月23日 - 1855年5月2日
繼任: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前任: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56年11月1日 - 1857年8月6日
繼任:
穆斯塔法·奈利帕夏
前任:
穆斯塔法·奈利帕夏
奧斯曼帝國大維齊爾
1857年10月22日 - 1858年1月7日
繼任:
穆罕默德·艾明·阿里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