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鴻儒(1894年—1938年5月),字巨卿。安徽省太和縣趙樓村人。他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紀鴻儒烈士遺像

1937年8月,參加淞滬戰役,任陸軍第51師151旅301團副團長。後參加南京保衛戰。1938年4月,任302團團長。猛攻三義岩,不幸身負重傷殉國。

家境貧寒,食不裹腹,父親紀崇蓉僅靠祖上留下的一畝田苦心耕種來維持生計。鴻儒幼年活潑好動,喜歡玩槍耍棒。16歲時與哥一起偷偷離開家,自謀生路,母親為此哭瞎了雙眼。鴻儒兄弟二人浪跡江湖,後來來到山東滕縣,在保安隊混日子。由於鴻儒為人耿直,驍勇善斗,很快被提升為保安大隊隊長。1935年加入預備旅,屬俞濟時指揮,是年擔任74軍5l師營長。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從杭州灣登陸大舉侵犯上海。紀鴻儒所在的第51師,為第一批參戰部隊,8月24日晚抵達安亭車站,繼又火速抵達嘉定縣。這時紀鴻儒被提升為301團團長,他命令各營立即構築防禦工事,嚴陣以待。日軍利用軍艦炮火作掩擴,不斷增兵,發起猛烈攻擊,紀鴻儒團傷亡慘重,曾3次補充兵力。他「不忍以寸土資敵,而貽國家民族之羞」,堅守陣地,頑強阻擊,最後只剩下一個連的兵力,但始終沒有後退一步。隨著日軍陸海空集中火力發動強大攻勢,整個前沿陣地形成一道火線,漸漸淞滬作戰部隊側背受到嚴重威脅,被迫決定全線退卻。令51師掩護上海參戰部隊總撤退。紀鴻儒奉命率部向青浦、淞江方向前進,阻擊杭州灣登陸之敵,以達掩護部隊撤退之目的。在青浦激烈阻擊戰中,紀鴻儒不幸中彈,身負重傷,但他始終堅守陣地,直至完成任務後奉命撤退。1937年11月28日撤退到南京,駐守宋墅—淳化鎮—上莊之線,12月8日拂曉,日軍步兵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淳化鎮發起猛烈攻擊,炮火連天,血肉橫飛,淳化鎮於9日被日軍攻破,51師退守水西門。12月12日上午7時,日軍向水西門陣地猛烈進攻,遭到紀鴻儒所部的阻擊而被迫退卻。日軍攻陷雨花台後,不斷向水西門增兵,用重炮猛轟水西門陣地,戰鬥異常激烈,紀鴻儒部官兵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打退了日軍10多次進攻。戰至午後5時許,水西門成為一片廢墟,到處煙焰張天,死屍縱橫,狀甚慘烈,紀鴻儒奉命連夜突圍渡江。紀鴻儒渡江以後由於傷處化膿感染,返回家鄉休養。華北淪陷、滬寧失守、祖國半壁河山淪於日寇的鐵蹄之下,使他捶胸頓足,指天發誓「寧作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傷未痊癒,便在家鄉召集數百人,重返武漢休整的部隊。1938年5月參加蘭封會戰,5月25日對日軍發動全面進攻,日軍用飛機、戰車、毒氣猛烈反撲,雙方傷亡慘重,最終日軍6千餘人向蘭封三義寨逃竄。5月27日紀鴻儒率部追殲,他親臨陣地,身先士卒,發誓「滅倭寇於蘭封,雪國恥於中原」,在戰鬥最激烈之時,他脫去上衣,光著臂膀,手握雙槍,親自督戰,不幸身受重傷,壯烈殉國。他的遺體由軍隊派人星夜搶運至蘭封,國民政府召開追悼大會,在蘭封城東北約4里處修墓立碑,以彰忠烈[2]

註釋

編輯
  1. ^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曾國傑編輯,戰史叢刊第十二種,國防部史政局編,民國37年3月
  2. ^ 界首市志辦編,《界首人物》,黃山書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4-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