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拜爾勒
約瑟夫·拜爾勒(1923年8月25日—2004年12月12日),二戰時美國空降兵,諾曼底登陸中被納粹俘虜,之後成功逃往蘇聯紅軍防線,隨着蘇聯部隊征戰。美國曾經認為他已戰死,當地牧師給他舉辦了葬禮。1945年4月返回美國,給他舉辦葬禮的同一牧師在同一個教堂舉辦了他的婚禮。婚後育有二子一女,大兒子參加過越戰,二兒子在奧巴馬執政期間出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1994年,比爾·克林頓和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曾給他頒發紀念獎章。
約瑟夫·拜爾勒 | |
---|---|
本名 | Joseph Beyrle |
別名 | Джозеф Вильямович Бойроли (紅軍紀載) |
暱稱 | "Jumpin' Joe" 兩國英雄 (Герой двух наций) 美國同志 (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товарищ) |
出生 | 美國密歇根州馬斯基根 | 1923年8月25日
逝世 | 2004年12月12日 美國佐治亞州托科阿 | (81歲)
墓地 | 阿靈頓國家公墓 |
效命 | 美國 蘇聯 |
軍種 | 美國陸軍 蘇聯紅軍 |
服役年份 | 1942–1945 |
軍銜 | 上士 |
部隊 | 美國陸軍第506步兵團 第101空降師 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 |
參與戰爭 | 二次世界大戰 |
獲得勳章 |
早年生活
編輯約瑟夫是威廉·拜爾勒 (William Beyrle) 和伊麗莎白·拜爾勒 (Elizabeth Beyrle) 所生的七個孩子中的第三個,他們的父母於 1800 年代從德國來到美國。大蕭條來襲時他六歲。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廠工人,也在大蕭條中失業了;全家因而被迫離開居住地,搬去和約瑟夫的祖母住在一起。約瑟夫後來告訴他的孩子們,他最早的一些記憶是和父親一起站在政府領取食物的隊伍中。他的兩個哥哥從高中輟學,加入了平民保育團,這是一個失業救濟計劃,寄回家足夠的錢讓家裡其他人住在一起。他的一位姊姊 在16 歲時死於猩紅熱。
軍旅生涯
編輯入伍後,約瑟夫自願成為傘兵,在托科阿營地完成基礎空降步兵訓練後,他被分配到第101空降師第 506 傘兵團。約瑟夫專門從事無線電通訊和爆破工作,並首先駐紮在英格蘭的拉姆斯伯里,為即將到來的盟軍從西部的入侵做準備。經過九個月的訓練後,貝爾勒於1944年4月和5月在被佔領的法國完成了兩次任務,為法國抵抗運動運送了黃金。[1]
6月6日,諾曼底登陸日,約瑟夫所搭乘的C-47運輸機在諾曼第海岸上空遭到敵人的砲火攻擊,他被迫從360英尺(110公尺)的極低高度跳傘。 在聖科姆迪蒙降落後,貝爾勒中士與其他傘兵失去了聯繫,但成功炸毀了一座發電站。[2] 他也執行了其他破壞任務,但幾天後被德國士兵抓獲。[3]
被德軍俘虜
編輯在接下來的七個月裡,約瑟夫被關在德國的七所監獄。他兩次嘗試逃跑,但都被抓回來。約瑟夫和他的獄友們一直希望能找到不遠處的蘇聯紅軍。第二次越獄後(他和同伴出發前往波蘭,但誤搭火車前往柏林),貝爾勒被一名德國平民移交給蓋世太保。[4] 在官員介入並確定蓋世太保對戰俘沒有管轄權後,他遭到毆打和酷刑,被釋放給德國軍方。蓋世太保則聲稱他們是空降到柏林的美國間諜,因而準備射殺約瑟夫和他的獄友。
約瑟夫被帶到阿爾特德魯維茨的Stalag III-C戰俘營,並於 1945 年 1 月上旬逃離。[5] 他向東行進,希望能與蘇聯紅軍會合。1月中旬他遇到蘇聯坦克旅,他舉起雙手,手裡拿著一包好彩香煙,並用俄語喊道:"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товарищ!" (Amerikansky tovarishch, 美國同志)。最終約瑟夫說服了該營的指揮官(亞歷山大·薩穆森科,據報道是戰爭中該級別唯一的女性坦克軍官)允許他在前往柏林的途中與該部隊並肩作戰。[5] 約瑟夫之後便開始在蘇聯坦克營服役一個月,他也因爆破專業知識受到讚賞。
紅軍服役
編輯約瑟夫的新營在一月底解放了他以前的營地Stalag III-C,但在二月的第一周,他在德國俯衝轟炸機的襲擊中受傷。他被疏散到瓦特河畔蘭茨貝格(現為波蘭大波蘭地區戈茹夫)的蘇聯醫院,在那裡他受到了蘇聯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的探訪,朱可夫對醫院裡唯一的非蘇聯人很感興趣,透過翻譯了解了他的故事,並向約瑟夫提供了重新加入美國軍隊的官方文件。[6]
1945年2月,約瑟夫加入蘇聯紅軍的車隊,抵達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卻得知美國陸軍部報告他已於1944年6月10日在法國陣亡。馬斯基根為他舉行了葬禮彌撒,當地報紙刊登了他的訃聞。駐莫斯科大使館官員不確定他的是否為本人,將他安置在大都會飯店的海軍陸戰隊看守之下,直到透過指紋確定他的身分。[7]
戰後
編輯1945年4月21日,約瑟夫回到位於密西根州的家中,兩週後在芝加哥慶祝勝利日。 1946年,他在同一座教堂與喬安妮·霍洛威爾 (JoAnne Hollowell) 結婚,婚禮的牧師也是兩年前為他舉行葬禮的同一位牧師。[8] 約瑟夫之後在賓士域集團工作了28年,之後便以航運主管身份退休。
由於他獨特的生涯也讓他在1994年諾曼第登陸50週年紀念儀式上獲得由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和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所頒發的獎章。[9]
死亡與遺產
編輯2004年12月12日,約瑟夫訪問喬治亞州托科阿,因為在1942年時,他在那裡接受了傘兵訓練。而期間因心臟衰竭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1歲。而後他於2005年4月被光榮地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第一區。
約瑟夫和他的妻子喬安妮育有一個女兒朱莉和兩個兒子。長子喬·拜爾勒二世 (Joe Beyrle II) 在越南戰爭期間在第101空降師服役。他的二兒子約翰·拜爾勒 (John Beyrle)則於2008年至2012年間擔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2002年9月17日,蘭登書屋出版了湯瑪斯‧泰勒(Thomas Taylor)關於約瑟夫的書《自由的簡單聲音》。百齡壇平裝本《希特勒的陣線背後》於2004年6月1日出版。
2005年,法國聖科姆迪蒙教堂的牆上揭幕了一塊牌匾,貝爾勒於1944年6月6日在此登陸。2014年7月5日,一塊永久牌匾在該地點落成。[10]
2010 年,莫斯科和其他三個俄羅斯城市舉辦了一場專門介紹喬·拜爾的生活和戰時經歷的展覽[11] 該展覽在新奧爾良國家二戰博物館開啟了美國四個城市的巡迴展,2011 年在托科亞和奧馬哈展出,2012 年 6 月在約瑟夫的家鄉馬斯基根展出。馬斯基根的銀邊號航空母艦博物館。
-
德國官方記載了約瑟夫作為戰俘的詳細資料
-
1944年9月,美國陸軍部向約瑟夫家人所發送的訃報。
-
約瑟夫的蘇聯病歷詳細說明了他的傷口
獲得勳章
編輯戰鬥步兵徽章 | |
帶有戰鬥跳躍星飾的跳傘員徽章 | |
銅星勳章 | |
帶四片橡樹葉的紫心勳章 | |
戰俘獎章 | |
陸軍良好行為獎章 | |
美國競選獎章 | |
歐洲-非洲-中東戰役獎章,並有2顆服務星和箭頭裝飾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 |
英勇十字勳章 | |
紅旗勳章 | |
紅星勳章[12] | |
解放華沙獎章 |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 |
朱可夫獎章[13] |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獎章[13] |
參考資料
編輯- ^ D-Day vets remember 'Jumpin' Joe' Beyrle. www.army.mil. [202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英語).
- ^ D-Day vets remember 'Jumpin' Joe' Beyrle. www.army.mil. [202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英語).
- ^ Taylor, Thomas H. Behind Hitler's Lines The True Story of the Only Soldier to Fight for Both Americ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Random House. 2004 [December 15, 2013]. ISBN 97808914184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 ^ Woo, Elaine. Joe Beyrle, 81; Fought for U.S. and Soviets in World War II.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6, 2004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 ^ 5.0 5.1 Woo, Elaine. Joe Beyrle, 81; Fought for U.S. and Soviets in World War II.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6, 2004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 ^ In World War II, He Fought For Two Armies. NPR.org. [202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英語).
- ^ Woo, Elaine. Joe Beyrle, 81; Fought for U.S. and Soviets in World War II. Los Angeles Times. December 16, 2004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 ^ Taylor, Thomas H., The Simple Sounds of Freedom, Random House, 2002, p. 310
- ^ Gallagher, James P. VETERAN LIVES TO SEE FORMER ALLIES BECOME FRIENDS. Chicago Tribune. [202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美國英語).
- ^ Normandy: 70th Anniversary D-Day events May-August 20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ashington Times Communities, December 15, 2013
- ^ Celebrating 'Jumpin Joe' Beyrle and Russia-USA cooperation on the 65th anniversary of V-E day. www.1victory.org. 12 July 2015 [12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1 July 2014).
- ^ In World War II, He Fought For Two Armies. NPR.org.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 ^ 13.0 13.1 Titova, Irina, Associated Press Writer. Russian museum honors US WWII vet. San Diego Union Tribune. 18 February 2010 [2023-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