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東)。轄境相當今四川省綿陽、江油、安縣等市縣地。大業初年,改為金山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復為綿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巴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綿州。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下轄八縣:巴西縣、昌明縣、魏城縣、羅江縣、神泉縣、鹽泉縣、龍安縣、西昌縣。
宋、元轄境略有變化。宋朝時屬成都府路,元朝時屬潼川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巴西縣入本州。明朝時屬成都府。清朝時,綿州境相當今綿陽、安縣、北川、綿竹、梓潼、德陽市縣地。雍正五年(1727年),升為綿州直隸州。1913年廢,改為綿陽縣。盛產井鹽和絲綿織物。
行政區劃
編輯唐朝
編輯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
巴西縣 | 綿陽市東涪江東岸開元場 | 望。南六里有廣濟陂,引渠溉田百餘頃,垂拱四年,長史樊思孝、令夏侯奭因故渠開;有富樂山;有金,有銀,有鐵,有鹽。 | |
昌明縣 | 江油市彰明鎮 | 緊。本昌隆縣,武德三年析置顯武縣和文義縣。貞觀元年省文義縣,神龍元年更顯武縣曰興聖縣,先天元年更昌隆縣曰昌明縣,開元二年省興聖縣入焉。尋又析巴西縣、涪城縣、萬安縣地復置興聖,二十七年省,地還故屬。有北芒山;有鹽,有鐵。 | |
魏城縣 | 綿陽市東北魏城鎮 | 上。北五里有洛水堰,貞觀六年引安西水入縣,民甚利之;有鐵,有鹽。 | |
羅江縣 | 德陽市東北五十里羅江鎮 | 中。本萬安縣,天寶元年更名。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永徽五年,令白大信置;北十四里有楊村堰,引折腳堰水溉田,貞元二十一年,令韋德築;有白馬關;有鹽。 | |
神泉縣 | 綿陽市安州區南五十里塔水鎮 | 上。北二十里有折腳堰,引水溉田,貞觀元年開;有鐵。 | |
鹽泉縣 | 綿陽市遊仙區玉河鎮 | 中。武德三年析魏城縣置。有鐵。 | |
龍安縣 | 北川羌族自治縣永昌鎮 | 上。本金山縣,武德三年更名。有松嶺關,開元十八年廢;東南二十三里有雲門堰,決茶川水溉田,貞觀元年築。 | |
西昌縣 | 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 | 中。原為隋朝金山縣,武德七年省;永淳元年以隋朝益昌縣地置。有鐵。 | |
涪城縣 | 三台縣西北六十里花園鎮 | 大曆十三年改屬梓州 | |
文義縣 | 江油市小溪壩鎮 | 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省入昌隆縣 | |
顯武縣 | 江油市九嶺鄉 | 武德三年置,神龍元年改為興聖縣,開元二年省 | |
興聖縣 | 綿陽市涪城區玉皇鎮 | 開元二年置,開元二十七年省 |
唐朝綿州刺史
編輯- 張道源(武德年間)
- 韋澄(武德年間)
- 劉德威(633年—634年)
- 鄭筠(貞觀年間)
- 王璋(貞觀年間)
- 李素立(貞觀末年—永徽初年)
- 李貞(顯慶年間)
- 杜善賢(唐高宗時)
- 白大威(武周時)
- 唐啟心(武周時)
- 畢重華(武周時)
- 崔融(700年)
- 劉文昭(武周時)
- 王希儁(唐中宗時)
- 孫何師(景雲年間)
- 鍾紹京(開元初期)
- 薛光(開元前期)
- 陶禹(727年—728年)
- 韋元晟(開元年間)
- 皇甫恂(開元年間)
- 崔慎先(開元年間)
- 王祥(開元年間)
- 薛繪(開元年間)
- 巴西郡太守
- 李奐(761年)
- 嚴武(761年)
- 楊愷(唐肅宗、唐代宗時)
- 杜濟(762年)
- 竇某(763年)
- 喬琳(大曆年間)
- 王鋌(大曆年間)
- 李漸(大曆年間)
- 任朏(貞元年間)
- 郭彥(貞元、元和年間)
- 陶鍠(807年—808年)
- 韋弘景(814年—816年)
- 韋洪皋(817年)
- 樊宗師(821年)
- 李駢(大和初年)
- 鄭綽(831年)
- 裴休(843年)
- 李正卿(844年)
- 王叔政(會昌末年)
- 於興宗(853年—854年)
- 劉璐(858年前後)
- 蕭某(864年—865年)
- 薛逢(865年—866年)
- 皇甫鏞(877年之前)
- 高柷(中和、光啟年間)
- 楊守厚(891年—895年)
- 李彥徽(896年)
- 王宗佶(乾寧年間)
- 王宗播(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