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外干預
美國在其歷史上多次干預外國內部事務。關於外交政策,美國有兩種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流派,即干預主義和美國孤立主義,它們分別為鼓勵或不鼓勵美國在軍事、外交和經濟方面干預他國。
第一次巴巴里戰爭和第二次巴巴里戰爭是獨立後美國發動的第一次名義上的對外戰爭。巴巴里戰爭主要針對的是北非巴巴裏海岸國家,旨在結束地中海的海盜對懸掛美國國旗船隻的騷擾行為,這些戰爭有點類似於美法短暫衝突。[1]
利比里亞的建立得到了包括美國殖民協會在內的美國私人團體贊助,而且利比里亞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和非官方合作[2]。
19世紀時逐漸形成美國干預主義,當時主要是受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經濟吸引以及門羅主義的推動,美國當時在西半球試圖抵制歐洲殖民主義。20世紀,美國介入了兩次世界大戰,在這些戰爭中,美國軍隊與他們的盟友一起與德意志帝國、大日本帝國和納粹德國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又開始反對世界共產主義。隨後的冷戰,美國又接二連三出現了杜魯門主義、艾森豪威爾主義、肯尼迪主義、卡特主義和里根主義,此時美國對外國實施間諜活動、參與政權更替以及代理人戰爭和其他針對蘇聯的國際秘密活動。
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並繼續干預非洲、東歐和中東。繼九一一襲擊事件後,美國及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發動了全球反恐戰爭,美國在各國對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等各種極端組織發起國際反恐運動。在布什的先發制人戰爭理論下,美國於2003年進攻伊拉克,並加大美國在非洲和亞洲的影響力。奧巴馬政府2012年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將美國從中東轉向東亞,並遏制正在崛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考文獻
編輯- ^ John Pike. Barbary Wars. globalsecurity.org.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 ^ Flint, John 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c.1790 to c.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g 18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