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特爾派,又譯哈特派,是基督教新教再洗禮派的一個分支,和阿米什人門諾會一樣,其來源可追溯到16世紀激進宗教改革時期。其創始人雅各布·胡特爾(Jacob Hutter)死後,教民以公有制、和平主義社區的形式散居在歐洲,18-19世紀幾乎滅絕,然後在北美大陸發展開來。125年間,人數從400人增加到42000人。目前絕大多數胡爾特社區位於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大平原地區。

胡特爾婦女在勞作

社會形態

編輯

胡特爾派實行公有制:所有的財產屬於教會,個人和家庭的日常供給來自共同資產。這個實踐是基於他們對《聖經·使徒行傳》第2、4、5章的詮釋。[1]

胡特爾人的社區叫做「定居點」,或稱「弟兄社區」,全部座落於郊區,主要收入來自農場。許多農莊他們擁有遼闊的土地和耕作設備。有些社區也運作火雞家禽飼養場。

每個居民點由十到二十個家庭組成,人口約60至250人,符合鄧巴數。如果居民點的人數超過了上限,領導人會以有經濟或屬靈需要,用抽籤的方式派遣半數成員去開拓新的居民點。一些胡特爾人也涉足製造業。對於居民點的日常事務,只有受過洗禮的男子(弟兄們)有投票權,婦女無權參與決策過程。

雖然胡特爾人試圖與外界隔絕,但是許多家庭擁有電腦收音機;有少數社區甚至安裝了過濾過的互聯網。傳統上,胡特爾兒童在15歲離開學校,開始成人生活。這個做法在Lehrerleut和Dariusleut居民點仍嚴格執行。不過,有些胡特爾青年(例如加拿大馬尼托巴省Schmiedeleut居民點)會讀完高中,甚至上了大學;許多人變成了自己居民點的教師。

如同阿米什人和門諾會經常說賓州德語一樣,胡特爾人使用口音特別的德語,亦稱胡特爾德語。

胡特爾派反對避孕,因此其女性成員的生育率達到了生物條件所允許的最高值。[2]

歷史

編輯

胡特爾人來自奧地利蒂羅爾州,他們的先驅為了逃避迫害而移民到摩拉維亞。在雅各·胡特爾的領導下,他們根據《新約聖經》中《使徒行傳》和《哥林多後書》的訓導,發展出了公社形態的生活方式,使之與其他再洗禮派區別開來。

 
Bill of impeachment

波希米亞,胡特爾人繁衍了一個多世紀,新的迫害又開始了,於是他們首先轉移到特蘭西瓦尼亞,18世紀早期,又輾轉於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烏克蘭。19世紀時,斯洛伐克的一些胡特爾人改宗天主教。在烏克蘭,胡特爾人享有了相對的繁榮,雖然也受到鄰近的門諾會的壓迫。

由於沙皇俄國逼迫胡特爾人服兵役,19世紀發生了三次大的移民潮,胡特爾人最終離開歐洲,來到新大陸

胡特爾人的社區以各移民潮的領導者命名,最初三個大族群(Schmiedeleut, Dariusleut, 和Lehrerleut,leut在德語中的意思是部族)均定居在達科他州;後來兩個Dariusleut在蒙大拿中部建立了兩個定居點。各個團體均重新建立了傳統的胡特爾公社生活方式。1950年代早期和1974至1990年間,Arnoldleut也被接納為胡特爾派。儘管大多數胡特爾人生活在美國中西部和加拿大,他們在尼日利亞日本也建立了定居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戰的胡特爾人在美國受到了迫害,18個定居點中有17個被迫遷移到加拿大艾伯塔馬尼托巴薩斯喀徹溫諸省。一個特別令人關注的案件中,4個胡特爾人被投入監牢,其中2人被虐待致死。《良心反戰法》建立後,一些Schmiedeleut族於1930年代返回達科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艾伯塔省通過《公社財產法》,嚴格限制Dariusleut和Lehrerleut族拓展居民點。這個法案導致居民點轉向不列顛哥倫比亞、蒙大拿、薩斯喀徹溫和華盛頓州東部發展。時至今日,四分之一的胡特爾居民點在美國境內,其餘大部分保留在加拿大。

定居點

編輯

2004年中期,世界上共有胡特爾人居民點472個:[3]

  • 加拿大(347)
    • Dariusleut (142): 艾伯塔(109);薩斯喀徹溫(31);不列顛哥倫比亞(2)
    • Lehrerleut (99): 艾伯塔(69); 薩斯喀徹溫(30)
    • Schmiedeleut (106): 馬尼托巴(105); 艾伯塔(1)
  • 美國(124)
  • 日本(1)
    • Dariusleut (1)

日本胡特爾社區居民不是歐洲裔胡特爾人,而是在日本接受同樣生活方式、並建立了被承認的社區的人。這裡的居民既不說德語,也不說英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使徒行傳》第2章第44節
  2. ^ 戴蒙德, 賈雷德. 性的进化. 由魏, 薇翻譯.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 2020: 156. ISBN 978-7-5576-8635-2 (中文). 
  3. ^ 2004胡特爾人電話簿, 加拿大版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