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德國青年

德国统一社会党的青年翼

自由德國青年(德語:Freie Deutsche Jugend,縮寫為FDJ)曾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青年翼[1]。該組織是東德政府唯一允許並向其提供資助的青年組織。該組織招收民主德國14—25歲的男女青年,人數占民主德國青年總數的75%左右。[2]大多數台爾曼少先隊員都會最終加入自由德國青年團。[3]

自由德國青年
Freie Deutsche Jugend
成立1946年3月
總部 東德柏林
成員243500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母黨德國統一社會黨(直至1990年)
年齡14—25歲
國際組織世界民主青年聯盟
團報青年世界報德語junge Welt
網站www.fdj.de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旗幟

自由德國青年被認作是「統一社會黨的可靠助手和後備力量」,是民主德國國家陣線的一個成員組織,並在東德議會占有席位。[4]其成員大多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生活習慣的培養。[5]加入自由德國青年團原則上是自願的,但拒絕加入的青年往往在申請大學和選擇職業時受阻,並且不享有參加有組織的假日活動的機會。大多數拒絕加入者的主要原因是宗教因素。[6]

雖然此組織旨在向民主德國青年宣揚馬列主義,但其活動並不局限於此。自由德國青年通過旗下的青年旅行社組織了許多面對青年的假日活動,亦有組織迪斯科舞會和露天搖滾樂演出[7],它也是1970到1990年間民主德國政治歌曲節的主要組織者。自由德國青年團在東德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西德的同名組織則因違憲在1954年被禁止活動。兩德統一後,自由德國青年團以民間組織形式繼續存在。

前身

編輯

自由德國青年成立於1936年1月,由德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德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社會主義勞動青年團合併而成,這一組織是一個反對希特勒納粹黨政權的反法西斯地下組織。[8]然而納粹德國的蓋世太保有效地將自由德國青年團在德國的活動壓制下來,其總部也流亡海外。最初總部在巴黎,1938年在布拉格,最終遷到倫敦。1946年時,該組織在英國的組織基本建立,並延伸到蘇格蘭地區。[9]

蘇占區及東德時期

編輯

重建

編輯
 
1947年11月柏林舉行的自由德國青年團的正式成立儀式

二戰結束納粹德國戰敗後,自由德國青年團的總部遷回德國的蘇占區,在1946年重新積極參與德國政治。[5]東德成立後,自由德國青年團的地位接近蘇聯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1948年8月21日世界民主青年聯盟將其接納為成員。[6]

蘇占區期間,莫斯科方面給出了德國共產黨發展戰後青年政策的建議:不要重建共產主義色彩的青年組織,而是建立一個反帝主義、民主主義的跨黨派青年組織——自由德國青年團。1945年夏季柏林的蘇聯軍事管理委員會將青年委員會轉交給德國共產黨人管理,9月1日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人建立了管轄權蘇占區的青年委員會,與會代表們同意建立一個反法西斯青年組織中央委員會,並由埃里希·昂納克擔任領導人。中央委員會預想在1946年2月26日成立青年團,但遇到了青年教會的反對。在應允保護教會青年工作的條件後,威廉·皮克在3月6日簽署了成立自由德國青年團的指示。1946年3月7日自由德國青年團在蘇占區宣布成立,這一天也是之後官方舉辦周年慶祝的日子[10]。新建立的自由德國青年團使用了之前組織的名稱和標誌(後稍作修改),但組織的理念與其並不相同。

1946年在蘇占區成立至1949年東德成立期間,自由德國青年團的目標如下:

  • 維護德國的統一。
  • 在德國青年中恢復自由、人道主義、民主、國際和平及民族友誼的理念。
  • 鼓勵所有青年人參與國家的重建。
  • 建立一個新的德國:使青年人有機會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只要有努力工作的信念,無論他們來自哪裡、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教育、平等薪資並得到休息機會。
  • 促進年輕人參與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工作,建立勞動、文化、體育等小組以促進青年人不斷探索。

理念

編輯

這一組織的理念是向青年人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培養「具有階級意識的社會主義者」以「建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社會」。該組織常被認為是「統一社會黨的後備力量」,其活動也圍繞這一屬性展開。另外也重視加強與蘇聯的友誼以建設共產主義,並將支持全世界人民的反帝鬥爭作為自己的國際目標。自由德國青年團支持了「友誼德語Drushba-Trasse」天然氣管道及貝阿鐵路的修建,並支持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以及莫桑比克安哥拉的左翼運動。

自由德國青年團的另一個重要角色是壓制教會青年組織的活動。[11]1950年代其成員活動日程變得更加靈活,以阻止青年參與教會組織的活動。[12]

組織架構

編輯

成員

編輯
 
自由德國青年團成員的藍色制服(Blauhemd)

14歲及以上的青年人可申請加入自由德國青年團,雖然名義上是自願的,但非成員將在升學、就業上面臨很大壓力,亦會受到老師的鼓動。1949年末該組織已達一百萬成員,占當時青年人口的三分之一。柏林由於分區占領的特殊情況也存在其他的青年組織,自由德國青年團在此僅占5%。1985年人數已達到230萬,占東德14-25歲人口的80%。大多數成員在學業完成參加工作時退團,但加入國家人民軍服役的團員團籍將被保留。

團員身穿藍色襯衫德語Blauhemd (FDJ)(Blauhemd),左臂繡有自由德國青年團的太陽標誌。團員間的問候語是「友誼德語Freundschaft (Gruß)」(Freundschaft),直到德國統一,團費依收入為每月0.30-5.00馬克

1961年任務

編輯

1961年8月18日,柏林牆的修建加劇了戰爭氣氛,自由德國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號召發起了突擊任務,口號包括「祖國在召喚 - 保衛社會主義共和國!」(Das Vaterland ruft. Schützt die sozialistische Republik!),以促進青年人志願加入國家人民軍服役。

這一任務的目標為:

  1. 促使18-23歲的青年男子參軍保衛國家
  2. 協助農業收割,保障生產計劃完成
  3. 杜絕收聽收看西方電台電視台的情況
  4. 支持抵制西方進口商品(Störfreimachung)
  5. 促進國家陣線投票

兩德統一前

編輯

自由德國青年團參與了1989年10月7日東德四十周年慶祝活動,然而在夜晚的火炬遊行中,許多自由德國青年團成員開始呼喊口號「戈比,幫幫我們!戈比,救救我們!」。在場的所有共產黨陣營成員都聽到了這一口號。這一事件使統一社會黨震驚,因為自由德國青年團被視為黨的未來。[13]

1989年至1990年德國統一期間,大量的成員退出自由德國青年團。自由德國青年團在德國統一後是否應被宣布為非法組織曾存在討論,但在兩德統一前確定了統一後該組織的合法地位。[14]

在西德的活動

編輯

自由德國青年團在西德的活動向來受到壓制,由於其親共產主義的傾向和與東德的密切聯繫,1951年康拉德·阿登納政府禁止了其在西德的活動。[6]

主席

編輯
  • 阿道夫·布赫霍爾茨 (1938年5月8日 - 1942年3月)
  • 霍斯特·布拉施 (1942年4月12日 - 1945年)
  • 阿爾弗雷德·克勒貝格 (1945年末 - 1946年夏)
  • 埃里希·昂納克 (1946年3月7日 - 1955年5月27日)
  • 卡爾·納莫克爾 (1955 - 1959年)
  • 霍斯特·舒曼 (1959 - 1967年)
  • 岡瑟·雅恩 (1967 - 1974年)
  • 埃貢·克倫茨 (1974 - 1983年)
  • 埃伯哈德·奧里希 (1983 - 1989年)
  • 延斯·呂克爾 (1991年 -1995年)
  • 安德烈·格林 (1995年 – 2002年)
  • 林戈·伊列特 (2002年 – 2020年)
  • Kattrin Kammrad(2020年至今)

統計

編輯
年齡結構
年份 比例
13-17歲 40%
18-21歲 32%
22-25歲 21%
26歲及以上 7%
成員占青年人口的比例
年份 比例
1947年 16%
1949年 33%
1951年 44%
1961年 49%
1971年 58%
1981年 69%
1986年 74%
1987年 70%
1988年 85%
1989年 88%
  • 資料來源:東德1989年統計年鑑

知名成員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2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2. ^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4). 
  3. ^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4). 
  4. ^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5. ^ 5.0 5.1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8). 
  6. ^ 6.0 6.1 6.2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6). 
  7. ^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0). 
  8. ^ Langkau-Alex, Ursula. Geschichte des Ausschusses zur Vorbereitung einer Deutschen Volksfro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erlin: Akad.-Verl, 2004. p. 119
  9. ^ Arno Gräf: Die Freie Deutsche Jugend in Schottland 1942 bis 1946, in: Jahrbuch für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Arbeiterbewegung, No. I/2009 (German language).
  10. ^ Freie Deutsche Jugend, FDJ -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Founded on 7th March 1946"
  11. ^ Erklärung der kirchlichen Vertreter zu den Verhandlungen über die Freie Deutsche Jugend vom 26. Februar 1946. In: Ulrich Mählert; Gerd-Rüdiger Stefan: Blaue Hemden – Rote Fahnen. Die Geschichte der Freien Deutschen Jugend. Opladen 1996, S. 33.
  12. ^ Vgl. Ellen Ueberschär: Junge Gemeinde im Konflikt. Evangelische Jugendarbeit in SBZ und DDR 1945–1961. Stuttgart 2003.
  13. ^ Sebetsyen, Victor. Revolution 1989: The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 New York City: Pantheon Books. 2009. ISBN 0-375-42532-2. 
  14. ^ FDJ - History. Fdj.de. 1951-06-26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15. ^ 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4).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