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850年?—911年?),字浩然洪谷子山西沁水人。[1]中國五代後梁畫家。是中國畫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他開創了全景山水,與他的弟子關仝在畫史上合稱「荊關山水」。著有《筆法記》。[2]:233-234

荊浩
出生不詳
山西沁水
國籍中國
知名於山水畫
知名作品《匡廬圖》, 《筆法記》一卷
運動全景山水, 荊關山水
影響於

生平

編輯

生卒年不詳。[3]出生地另一說為河南濟源。乾符元年(874年)前後,曾得到同鄉裴休的關照,從家鄉來到京都(今河南開封)為一小官,曾在當時著名的雙林院繪製壁畫。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動亂,荊浩採取了消極避世的態度,披髮入山,隱居於太行洪谷,因自號洪谷子,並以繪畫作為消遣。[4]約卒於後梁末年。[5]

藝術風格

編輯

擅畫山水,創立了北方山水畫派。荊浩廣泛研習了李思訓父子、吳道子王維項容張璪等人的畫法及風格,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之法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了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除吸收前人技法之外,還經常攜筆到山中寫生,臨摹古松尤甚。確立了山水畫皴染技法的形成和全面發展,使中國的山水畫大大前進了一步。

著述及傳世作品

編輯

荊浩晚年所著有《筆法記》,內容博大精深,是中國山水畫畫法理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該文的體裁採用對話的形式,通過一個愛好對古松寫生的青年與一個是自稱「石鼓岩子」的老叟的問答,表達出作者自己的藝術見解。

匡廬圖》為其最著名的傳世作品,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另據《宣和畫譜》記載, 荊浩曾畫《寫慧襄王遇神女圖》4幅以及《秋景漁夫圖》3幅等,已經失傳。

注釋

編輯
  1. ^ 馬增鴻在《北方山水畫派》認為太行洪谷位於河南濟源境內。
  2. ^ 王伯敏,1982,《中國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3. ^ 荊浩的生年可從裴休引薦荊浩入雙林院作畫,推測荊浩生年約在850至856年前後。參考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4),頁110。
  4. ^ 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偶五季多故,遂退藏不仕,乃隱於太行之洪谷,自號洪谷子。」《宣和畫譜》說他「博雅好古,以山水專門,頗得趣向」。
  5. ^ 學者田同旭據《大唐舍利山禪師塔銘記並序》碑刻,認為荊浩約生於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與後梁同終而逝。

參考文獻

編輯
  • 馬增鴻,《荊浩故里及生平新考》,載《美術史論》 1993年4期
  • 田同旭,《北宋學人對荊浩里籍誤記的清理辨證——兼求證於袁有根、馬增鴻二先生》,載《晉陽學刋》,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