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科

脉翅目的一科昆虫

草蛉科學名Chrysopidae)屬脈翅目下一個大科,共有約85屬,全球共有1300-2000種物種。

草蛉科
化石時期:侏羅紀中期至今, 165–0 Ma
[1]
草蛉屬成蟲(Chrysopa sp.)
Hypochrysa elegans 成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脈翅目 Neuroptera
總科: 草蛉總科 Chrysopoidea
科: 草蛉科 Chrysopidae
Schneider, 1831
亞科

草蛉的幼蟲一般通稱蚜獅,會將植物碎屑或獵物屍體等小碎物黏附在背上,以達到偽裝的效果。蚜獅古稱負版,一作蝜蝂[2]

描述

編輯
 
草蛉屬的頭部近觀

草蛉科的昆蟲翼展從6毫米到超過65毫米,其中最大的昆蟲在熱帶。它們的特點在於翅脈上的寬肋脈區域,上面有跨脈。身體通常為亮綠色到綠褐色,很多物種的複眼是顯著的特徵。翅膀通常為半透明,上面有淡淡的彩虹色.有些具有綠色的翅脈或亮褐色圖案。草蛉屬Chrysopa)和其他屬的物種能從前胸釋放出氣體。

草蛉於夜間產卵,單獨產或成小群公共產卵,搭起約1厘米長的細莖,一隻雌性可產100-200枚卵。卵產於植物上,通常附近有大量蚜蟲。在卵孵化後,蝜蝂立刻蛻化,開始覓食。蝜蝂是貪婪的掠食者,它們襲擊大部分形狀適合的昆蟲,尤其是蚜蟲,毛毛蟲和其他昆蟲幼蟲和卵等,在密度高的時候蝜蝂甚至會互相捕食。因此,蝜蝂又被稱為「蚜獅」或者「蚜狼」。除了觸覺敏感外,它們的其他感官沒有發育。它們行動雜亂無章,頭從一邊搖到另一邊,當它們發現合適的捕食對象,就抓住獵物。它們的上頜空心,可以使消化液注射到獵物上,蚜蟲的器官可以在90秒內溶解。根據環境條件不同,蝜蝂需要1–3周時間化蛹,溫帶的物種通常以蛹的形式度過冬天。比起成蟲,草蛉幼蟲蝜蝂的背部更細,胸部有顯著的拱起,兩側有硬毛;另外,蝜蝂的背部長有許多瘤突,同時蝜蝂有將被吸乾的獵物的空殼跟其他物體放到背上做偽裝的習性[3]

成蟲的前翅基部有鼓膜器,使它們能聽得更清楚。有些物種在聽到蝙蝠的超聲波時有逃避行為-在飛行時它們關閉翅膀並降落到地上。草蛉也採用底部或者身體振動的方式來互相溝通,尤其是在求偶時。幾乎相同形態的草蛉有時更容易通過求偶信號來區別。比如,南歐的Chrysoperla mediterranea與北歐Chrysoperla carnea看起來幾乎完全一樣,但是它們求偶聲音差別非常大,一個物種的生物不會對另一個物種的振動有反應。 [4]成蟲在拂曉或夜間出沒。它們吃花粉,花蜜和蜂蜜,並輔以蟎蟲蚜蟲和其他小型節肢動物。有些物種主要是掠食者,另一些只吃花蜜,在其消化道有幫助其分解食物為營養素的共生酵母菌[5]

下屬分類

編輯

本科包括以下屬:

草蛉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編輯

《蝜蝂傳》

編輯

中國唐朝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寫過一篇名為《蝜蝂傳》的寓言小品,其內容借蝜蝂(也就是草蛉的幼蟲)言事,諷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斂資財、貪得無厭、至死不悟的醜惡面目和心態。

本文雖然短小,卻如明鏡般,映照出當時社會的黑暗面。作者善於觀察生活,寫小蟲持物負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於思考社會人生問題,寫貪官污吏的貪婪成性入木三分。

用於生物害蟲控制

編輯

如上所述,草蛉的幼蟲蝜蝂以蚜蟲和蟎蟲等農業害蟲為食,因此在農業上,草蛉被認為是一種益蟲,具有在生物防治方面應用的潛力,因此,在一些國家,養育了幾百萬隻蝜蝂用於農業和園藝上的生物害蟲控制,它們以蟲卵的形式銷售,卵在田野裡孵化。但不同種類的蝜蝂,在害蟲防治方面的效果有所差異,根據物種和環境的不同,有些草蛉科的生物一生只吃掉大約150隻蚜蟲,另一些一周就可以吃掉100隻蚜蟲,因此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來更好地使用它們。

一些受到較廣泛研究並較常用於害蟲防治的草蛉物種包括了Chrysoperla屬的幾個物種以及Mallada signatus[6],而這是因為這幾種物種是歐洲玉米螟的天敵之故,而歐洲玉米螟在美國每年導致農業超過十億美元的損失。[7][8]

園藝家可藉由種植特定的伴隨植物(Companion planting)及容忍特定有益雜草的作法來吸引草蛉,並進而確保蝜蝂源源不絕的供應,而幾種能吸引草蛉的植物包括了金雞菊大波斯菊向日葵蒲公英菊科植物,以及蒔蘿當歸傘形科的植物等。

意外的發現

編輯
 
Hock Ping Guek拍攝到的碧玉飾草蛉Semachrysa jade)的照片

在2012年,馬來西亞的攝影師Hock Ping Guek將一張草蛉的照片貼在Flickr上,結果意外引起加州食品及農業局(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簡稱CDFA)的昆蟲學家肖恩·溫特敦(Shaun Winterton)的注意,他發現Guek照片裡的草蛉是他從未見過的物種,在和其他幾名學者通信後,他確定這種草蛉一種之前尚未描述的物種,並希望Guek能提供一個樣本。之後這種草蛉的學名被命名為Semachrysa jade英語Semachrysa jade,而Semachrysa jade的發現,也被視為意外發現的一個例子。

腳註

編輯
  1. ^ Khramov, A. V.; Liu, Q.; Zhang, H.-C.; Jarzembowski, E. A. "Early green lacewings (Insecta: Neuroptera: Chrysopidae)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and Kazakhstan".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16, 2 (1): 25–39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8). 
  2. ^ 存档副本.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7). 
  3. ^ 存档副本. [2018-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3). 
  4. ^ Henry et al. (1999)
  5. ^ Engel & Grimaldi (2007)
  6. ^ New (2002)
  7. ^ European corn borer - Ostrinia nubilalis (Hubner). entnemdept.ufl.edu.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 
  8. ^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www.ent.iastate.edu. [2017-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 

參考資料

編輯
  • Brooks, S.J. & Barnard. P.C. (1990): The green lacewings of the world: a generic review (Neuroptera: Chrysopidae). Bulletin of the Brit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Entomology) 59(2): 117–286.
  • Engel, Michael S. & Grimaldi, David A. (2007): The neuropterid fauna of Dominican and Mexican amber (Neuropterida, Megaloptera, Neuropter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587: 1–58. PDF fulltex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aaramo, Mikko (2008): Mikko's Phylogeny Archive: Neuropte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ersion of 2008-MAR-11. Retrieved 2008-APR-27.
  • Henry, Charles S.; Brooks, Stephen J.; Johnson, James B. & Duelli, Peter (1999): Revised concept of Chrysoperla mediterranea (Hölzel), a green lacewing associated with conifers: courtship songs across 2800 kilometres of Europe (Neuroptera: Chrysopidae). Systematic Entomology 24(4): 335–350. doi:10.1046/j.1365-3113.1999.00085.x (HTML abstract)
  • Penny, N.D.; Adams, P.A.; Stange, L.A. (1997): Species Catalog of the Neuroptera, Megaloptera, and Raphidioptera of America North of Mexico. Proceedings of the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50(3): 39–114.
  • Tauber, C.A. (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genus Leucochrysa (Neuroptera: Chrysopida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7(6): 1129–1158. DOI:10.1603/0013-8746(2004)097[1129:ASROTG]2.0.CO;2 HTML abstract
  • Winterton, S.L. (1995):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Apochrysinae (Neuroptera: Chrysopidae) from Australia, with a checklist of Australian Chrysopidae.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Entomological Society 34(2): 139–145. doi:10.1111/j.1440-6055.1995.tb01306.x (HTML abstract)
  • Winterton, S.L. & Brooks, S.J. (2002): Phylogeny of the apochrysine green lacewings (Neuroptera: Chrysopidae: Apochrysinae).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95(1): 16–28. DOI:10.1603/0013-8746(2002)095[0016:POTAGL]2.0.CO;2 HTML abstract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