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白塔
40°02′39″N 117°23′48″E / 40.04417°N 117.39667°E
薊縣白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天津市薊州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遼至清 |
編號 | 7-0715-3-013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薊州白塔舊稱漁陽郡塔和觀音寺白塔,創建於隋代[1], 遼清寧四年(1058年)重建,後多有修繕。白塔位於天津市薊州區市區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原本是獨樂寺的一部分。1954年列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7月9日重新公布),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白塔舊稱漁陽郡塔,通過對里塔木料進行碳14測定確定其始建於1400年以前的隋代,遼清寧四年(1058年)按遼代風格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明嘉靖、隆慶、萬曆和清乾隆年間重修白塔。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白塔大修加固。
建築
編輯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白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白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佛偈語:「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白塔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之譽。白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2]
1932年,梁思成在薊州考察後所撰寫的《薊州觀音寺白塔記》一文中寫道:「登獨樂寺觀音閣上層,則見十一面觀音,永久微笑,慧眼慈祥,向前凝視,若深賞薊城之風景幽美者。遊人隨菩薩目光之所之,則南方里許,巍然聳起,高冠全程,千年來作菩薩目光直焦點者,觀音寺塔也。塔之位置,以目測之,似正在獨樂寺之南北中線上,自閣遠望,則不偏不倚,適當菩薩之前,故其建造,必因寺而定,可謂獨樂寺平面配置中之一部分;廣義言之,亦可謂為薊城千年前城市設計之一着,蓋今所謂『平面大計劃』者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