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
蟾蜍俗稱癩蛤蟆,又名「𧐶」(音同「戚」),是兩棲綱無尾目下一部分四足脊椎動物的俗稱,通常泛指任何皮膚不光滑有疙瘩隆起的蛙類。大部分蟾蜍耳後有毒液腺,其分泌物可以製作中藥「蟾酥」,此外自然脫落的表皮即是中藥「材蟾衣」。
蟾蜍 | |
---|---|
金蟾蜍 Bufo periglenes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兩棲綱 Amphibia |
亞綱: | 滑體亞綱 Lissamphibia |
總目: | 蛙總目 Batrachia |
演化支: | 跳躍類 Salientia |
目: | 無尾目 Anura |
科 | |
蟾蜍科 Bufonidae |
全世界大約有250種蟾蜍,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亞、南極洲和馬達加斯加島等海島以外的全球各地,但澳大利亞也在20世紀中期從南美洲引入了甘蔗蟾蜍以至於其變成了入侵物種。與其它需要接近水體的半水生蛙類不同,大部分蟾蜍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暗潮濕處(比如地洞)。
習性
蟾蜍雖然在陸地生活,但產卵時必須找一個合適的水塘,雄性負責尋找合適的水體,雌性被其叫聲吸引,體外受精,卵在水中發育成蝌蚪。
藥用
蟾蜍在很早之前就是藥引。《本草綱目》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濕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沈約《宋書》載:「張收嘗為猘犬所傷。食蝦蟆鱠而愈。」
但蟾蜍亦有毒性,中毒者多因將蟾蜍誤作青蛙食用或煮食不當而中毒,進食蟾蜍的皮膚、肢爪、肝、卵巢或卵等也可發生中毒;有按民間流傳偏方內服蟾蜍治病而致中毒。
文化
台灣沿用古字俗稱「癩蝦蟆」,中國大陸現今則使用同音不同字的「癩蛤蟆」。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是一句俗語,《水滸傳》《紅樓夢》以及《鏡花緣》都提過。[1]
由於中國古代傳說中,月亮上有蟾蜍,所以蟾蜍在古文中常被用來指代月亮。[2]
在英國小說哈利波特中蟾蜍經常於書中出現,並多時用作魔藥或魔法物品的素材。《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的蛇妖就是將公雞蛋以蟾蜍孵化而生成。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