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研究
觀察研究(英語:Empirical Research)是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觀察或經驗獲得知識的方式(以經驗作為證據)。可以量化或質性分析的經驗證據(記錄的直接觀察或經驗)。通過量化或有意義的質性形式,研究人員可以回答實證問題,該問題應能明確界定和用收集到的證據(通常稱為數據)解答。研究設計因領域和正在調查的問題而不同。不能在實驗室設置中進行研究的,特別是在社會科學和教育領域內的問題,許多研究人員將質性和量化相結合,以更好地回答問題。
在某些領域,量化研究可能會始於從一個研究問題(例如,「在學習一個單詞列表的過程中聽聲樂對這些單詞以後的記憶有影響嗎?」),這是在實驗室通過實驗測試,量化研究。通常情況下,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論將主題置於研究之內。基於這些理論的論述,或假設,將提出(例如,「聽聲樂學習一個單詞列表。有負面影響」)。從這些假設推導出特定事件的預測是派生的(例如,「學習一個單詞列表,一邊聽聲樂的人會比靜默學習記得少。」)。然後這些預測可以用一個合適的實驗測試。根據實驗的結果,將確定是否支持基於該理論的假設和預測。[1]
術語
編輯術語經驗原本是用來指一些古希臘的醫學從業者拒絕遵守教條教義的一天,而寧願依靠觀察現象而獲得的經驗感知。後來的經驗主義參考了哲學知識上的一個理論,堅持知識來源於、特別是從感觀收集到經驗和證據。在科學用法上,經驗這一術語是僅用感觀觀察到的證據來收集數據,或某些情況下使用校準的科學儀器來收集數據。早期哲學家描述經驗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共同點是:依賴於可觀測的數據制定和驗證理論,並得出結論。
用法
編輯研究者試圖準確地描述的儀器(或人的感官)與被觀察的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儀器被考慮進來,研究人員會在應用於未知對象之前,校準他/她的儀器,把它應用到已知的標準對象並記錄結錄。換句話說,它描述的研究,並沒有發生,它們的結果也未發生。
在實踐中,證據的積累支持或反對任何特定的理論涉及收集實證數據的研究設計規劃,嚴謹的學術在判斷這種研究設計規劃的優點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樣設計的幾個字體排印學(活版印刷)已被提出,其中一個最流行的來自坎貝爾和斯坦利(1963年)。他們負責推廣這種被廣泛引用的、區別於預實驗、實驗、准實驗的設計方法,也是教育研究中隨機試驗起核心作用的堅定倡導者。[2]
科學研究
編輯在科學研究中採用標準化的統計方法準確的分析數據,以確定實證研究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統計公式——如回歸,不確定性係數,t-測試,卡方檢驗,和不同類型的方差分析(ANOVA)是形成邏輯、有效結論的基本原理。如果經驗數據在適當的統計公式達到具有意義的程度,就是對研究假設的支持。如果不是,則是不會支持假設(或者,更準確地說,不反對),意思是沒有觀察到獨立變量影響對因變量的影響。
重要的是要明白,使用統計假設檢驗實證研究的結果從來不會被證實。它只能支持一種假設,或否定它,或兩者都不。這些方法只產生概率。
在科研人員中,經驗證據(不同於實證研究)是指客觀證據表明出現出一致性,與觀察者無關。例如,一個溫度計將不因為觀察者的不同而顯示為不同的溫度。溫度,能夠用一個校準過的溫度計準確測量,這是是經驗性的證據。與此相反,非經驗的證據是主觀的,取決於觀察者。在前面的例子中,觀察A可能如實報告說,房間很溫暖;而觀察者B如實報告卻說,同一個房間裡是很冷,儘管他們都守着溫度計上同樣的讀數。使用的經驗證據否定了這種個人(即主觀)經驗的影響。
實證方法
編輯實證方法固名思義,是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以實證研究假設或預測正確與否的一種研究實證科學的方法。實證方法所走的路是:對自然現象初步認識後,提出一種假說,再經過實際驗證,以檢驗該假說成立與否。實證方法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狹隘的研究範圍是人所能接觸到或觀測到的物質範疇之內,廣義的研究範圍包括人類所認知的一切。
實證周期
編輯- 觀察(Observation): 收集和組織經驗事實,形成假說。
- 歸納(Induction): 明確敘述假說。
- 推論(Deduction): 推論假說的結果作為可測試的預測。
- 測試(Testing): 用新的實證材料測試假說。
- 評估(Evaluation): 評估測試結果正確與否。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Goodwin, C. J. (2005). Research in Psychology: Methods and Design.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 ^ Mishra, R.C.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 Ansari Road, Darya Ganj, New Delhi-110002: S.B. Nangia APH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8: 195. ISBN 81-7648-854-2 (英語).
In practice, the accumulation of evidence for or against any particular theory involves planned research designs for the collection of empirical data, and academic rigor plays a large part of judging the merits of research design. Several typographies for such designs have been suggest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f which comes from Campbell and Stanley (1963).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popularizing the widely cited distinction among pre-experimental, experimental, an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and are staunch advocates of the central role of randomized experi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 ^ Heitink, G. (1999). Practical Theology: History, Theory, Action Domains: Manual for Pract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p. 233. ISBN 978080284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