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孤」),本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用於承禮器,盛行於晚期和西周,材質爲青銅。圈足,喇叭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形似。有圓和方胴、出戟和無出戟等之分。[1]和明清時期所製者則多爲質。[1]

觚的不同用途
商代中期的青銅獸面紋觚,作爲酒器
弘曆古裝像圖冊〉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上乾隆帝左後方高上有宜興紫砂花觚,觚內以插花[1]

春秋時期,觚的造型已發生變化,與商、西周不同。孔子對此感歎道:「觚不觚,觚哉!觚哉!」[2]

宋代的繪畫上已出現將觚作爲花器的使用方式。明代清代將之稱爲「花觚」。清代有仿製古青銅器的花觚。[1]

名稱 編輯

在古代文獻中,「觚」這個詞不見於甲骨文,也不見於青銅器的銘文,最早出現在《儀禮》中。關於「觚」這一詞的詞源,《博古圖錄》這樣解釋道:「側弁之俄,屢舞傞傞,而繼之以醉而不出,是謂伐德,然後知酒之敗德有如此者;敗德若是,安得而不孤哉。先王制觚,所以戒其孤也。」也就是說,古人是為了「戒其孤」,因此製作了名為「觚」的物品。[3]

而最早將文獻中的「觚」與實物聯繫起來的,是宋代金石學家。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由宋代的金石學家命名。有的是依據器物自身銘文中的本名,有的則是經過考證,觚就屬於後一種。據《博古圖錄》中記載,北宋畫家李公麟收藏了一件青銅容器,容量剛好是的二倍,與《韓詩外傳》記載的「一升曰爵,二升曰觚」完全一致,便將這類青銅容器叫做「觚」了。[3][4]

然而宋人的結論是錯誤的。2009年8月,考古學家在一名陝西收藏家手中發現一件據說出土自山西的觚,這個觚製造精美、時代明確(西周康王時代)、還有一篇銘文:「成王易內史豊祼,弗敢豦,作祼同」。大意是說:成王賞賜內史亳醴酒、祼禮,亳不敢忘,做了用以祼禮的同。[5]通過銘文,我們可以知道,這種喇叭口、圈足、長身的青銅酒器叫「同」,而並不是宋代人認為的文獻中的「觚」。[6]考古資料證明觚和爵總是作為一個組合同時出土,而甲骨文中經常有「同爵」這樣的字,也可作為「觚」本應叫「同」的證明。[7]尚書·顧命》中也有關於「同」的記載,但早在漢代,人們便已不知「同」為何物,眾說紛紜。[5]現在我們知道,被宋人誤稱為「觚」的青銅酒器其實叫「同」。

至於文獻中的「觚」是什麼器物,還需要另加研究。[8]然而自宋至今已近千年,人們已經習慣將這種青銅器稱為觚,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銅膽插花韻自饒 略談花尊、花觚與內膽,廖寶秀,故宮文物月刊,國立故宮博物院,380期
  2. ^ 《論語·雍也》
  3. ^ 3.0 3.1 李, 濟. 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花纹的比较(1964). 殷墟青铜器研究 第2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3. ISBN 978-7-208-14540-5. OCLC 1046076134. 
  4. ^ Harrist, Robert E. The Artist as Antiquarian: Li Gonglin and His Study of Early Chinese Art. Artibus Asiae. Vol. 55, No. ¾ (1995), 261
  5. ^ 5.0 5.1 王, 占奎. 读金随札——内史亳同. 考古與文物. 2010, (02): 34–39+2 [2020-09-30]. ISSN 1000-7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6. ^ 吳, 鎮烽. 内史亳丰同的初步研究. 考古與文物. 2010, (02): 30–33+129+2 [2020-09-30]. ISSN 1000-7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7. ^ 查飛能. 商周青铜器自名疏证. 西南大學: 167–173. 2019 [2020-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8. ^ 觚原来叫“同”,觚是什么则不知道?!. www.kaogu.net.cn. [2020-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延伸閱讀 編輯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觚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