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翼龍屬學名Radiodactylus,意為「輻射的手指」)是非神龍翼龍科神龍翼龍超科翼龍滅絕的一個,來自早白堊世美國南部的德克薩斯州。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藍氏輻射翼龍Radiodactylus langstoni)。[1]

輻射翼龍屬
化石時期:早白堊世119–112 Ma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演化支 長爪翼龍類 Macronychoptera
演化支 新翼龍類 Novialoidea
演化支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演化支 翼手龍形態類 Pterodactylomorpha
演化支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演化支 翼手龍型類 Pterodactyliformes
演化支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亞目: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下目: 真翼手龍下目 Eupterodactyloidea
演化支 鳥掌翼龍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演化支 神龍翼龍類 Azhdarchoidea
演化支 新神龍翼龍類 Neoazhdarchia
總科: 新翼手龍總科 Neopterodactyloidea
演化支 神龍翼龍形類 Azhdarchiformes
屬: 輻射翼龍屬 Radiodactylus
Andres & Myers, 2013 in
模式種
藍氏輻射翼龍
Radiodactylus langstoni

Andres & Myers, 2013

發現

編輯

輻射翼龍僅所知於正模標本SMU 72547,為菲利普·穆瑞(Phillip Murry)等人(1991年)首次描述的一塊近乎完整的左肱骨[2]該標本呈三維狀態完好保存,無明顯損壞。肱骨僅缺少三角嵴近端及遠端部分,骨軸輕微扭曲變形的中部區域存在斷裂。輻射翼龍由布里安·安德烈斯(Brian Andres)和提摩西·邁爾斯(Timothy S. Myers)於2013年英語2013 in paleontology首次命名,模式種是藍氏輻射翼龍(Radiodactylus langstoni)。屬名取自「放射性」一詞的前綴radio(指在緊急溢洪道施工期間發現SMU 72547的科曼奇峰核電站英語Comanche Peak Nuclear Power Plant)及在古希臘語中有着「手指」之意的dactylos翼龍屬名常見後綴,指其修長的翼指)。種名langstoni致敬被安德烈斯和邁爾斯(2013年)譽為「德克薩斯翼龍學之父」的已故的小萬恩·藍斯頓英語Wann Langston Jr.(Wann Langston Jr.)博士。正模標本收集於索莫威爾縣斯闊溪北側的格倫羅斯組英語Glen Rose Formation,時間可追溯至距今約1.19至1.12億年的早白堊世晚期下阿爾布階[1]

描述

編輯

安德烈斯和邁爾斯(2013年)根據近端的高大矩形三角嵴及肱骨遠端氣腔英語foramen的獨特組合鑑別輻射翼龍。這種大型翼龍亦有肱骨遠端的方形橫截面及無尺骨結節的肱骨遠端的垂直凹槽等自衍征。輻射翼龍正模標本最初由穆瑞等人(1991年)根據被認為可能代表祖征英語plesiomorphy的共同特徵歸入神龍翼龍超科。據安德烈斯和邁爾斯(2013年)稱,輻射翼龍與神龍翼龍超科均有高大的矩形三角嵴及朝向腹側的大型尺骨嵴,與神龍翼龍科均有遠端氣腔孔(亦見於大多數無齒翼龍超科英語Pteranodontoidea)。肱骨顯然缺乏很多無齒翼龍類英語Pteranodontia古神翼龍科等其它翼龍演化支所具有的特徵。遠端氣腔孔的存在及肱骨遠端缺乏三角嵴等特徵支持該屬與神龍翼龍科的姐妹群關係。肱骨頭無深馬蹄形英語horseshoe-shaped橫截面及肱骨軸上明顯的髁上突將輻射翼龍與神龍翼龍科成員區分開來。[1]

種系發生學

編輯

儘管被穆瑞等人(1991年)描述為一種神龍翼龍科,並由安德烈斯與邁爾斯(2013年)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恢復成包含所有其它神龍翼龍科的演化支的姐妹群,但輻射翼龍仍被分類為非神龍翼龍科的新神龍翼龍類英語Neoazhdarchia。雖與神龍翼龍科近緣,但輻射翼龍體型較小,生存年代也遠早於真正的神龍翼龍科。此外2003年亞歷山大·克爾納英語Alexander Kellner(Alexander Kellner)及大衛·安文(David Unwin)先後給出的神龍翼龍科系統發育定義均將該物種排除在神龍翼龍科之外。二者的姐妹群關係得到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泛圍最廣的翼龍系統發育分析的支持,確保為該材料建立新屬新種的合理性。[1]下列分支圖展示了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2018年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其中將本屬恢復為新翼手龍總科英語Neopterodactyloidea演化支的基幹成員。[3]

新神龍翼龍類 Neoazhdarchia
準噶爾翼龍形態類 Dsungaripteromorpha
準噶爾翼龍科 Dsungaripteridae
準噶爾翼龍亞科 Dsungaripterinae

魏氏準噶爾翼龍 Dsungaripterus weii

塞氏都迷科翼龍 Domeykodactylus ceciliae

湖翼龍亞科 Noripterinae

嬌小湖翼龍 Noripterus parvus

復齒湖翼龍 Noripterus complicidens

掠海翼龍科 Thalassodromidae

長冠妖精翼龍 Tupuxuara longicristatus

萊氏妖精翼龍 Tupuxuara leonardii

賽特掠海翼龍 Thalassodromeus sethi

撒哈拉不死鳥翼龍 Alanqa saharica

南美風巨神翼龍 Aerotitan sudamericanus

新翼手龍總科 Neopterodactyloidea
朝陽翼龍科 Chaoyangopteridae

高飛小龍翼龍 Microtuban altivolans

朝陽翼龍亞科 Chaoyangopterinae

朝陽神州翼龍 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

張氏朝陽翼龍 Chaoyangopterus zhangi

無齒吉大翼龍 Jidapterus edentus

遼西始神龍翼龍 Eoazhdarcho liaoxiensis

藍氏輻射翼龍 Radiodactylus langstoni

神龍翼龍科 Azhdarchidae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Andres, B.; Myers, T. S. Lone Star Pterosaur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3, 103 (3–4): 383–398. S2CID 84617119. doi:10.1017/S1755691013000303. 
  2. ^ Murry, P. A.; Winkler, D. A.; Jacobs, L. L.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humeru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Glen Rose Formation of Texa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91, 65 (1): 167–170. 
  3. ^ Longrich, Nicholas R.; Martill, David M.; Andres, Brian; Penny, David.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PMC 5849296 . PMID 29534059.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