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陵之議或稱改遷陵寢之議,是指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要把其父親的明顯陵從湖北安陸遷到北京的歷史事件。中國古代歷代帝王「首重山陵」,認為陵寢的建造關係到王朝和帝運的盛衰,國祚的長短。在明顯陵擴建的過程中,由於世宗的生父睿宗獻皇帝陵寢遠在湖北安陸。明世宗瞻懷哀痛,於是朝中有人上疏,提出了將顯陵往北遷移到天壽山安葬的奏議。圍繞遷陵事宜,朝廷大臣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爭論,明世宗數次令廷臣集議,久議未決,直到嘉靖十八年才告結束[參1]

背景

編輯
 
位於湖北安陸的明顯陵,明世宗主張遷陵的就是他父親的陵墓。

嘉靖三年(1524年)八九月間,正值左順門事件後大禮更定之前、議禮兩派因議禮而起的政治鬥爭最酣的關鍵時刻,錦衣衛革職百戶隨全和光祿寺革職事錢子勛上疏,提出了將顯陵北遷到天壽山安葬的奏議[參2]。工部尚書趙璜認為「皇考體魄所安,不可輕犯」[參3],「山川靈秀所萃,不可輕泄」[參4],「國家根本所在,不可輕動」[參5],並舉太祖定都南京不遷仁祖陵、太宗遷都北京不遷孝陵例,反對隨全、錢子勛之議。而曾經「與事顯陵」的五官靈台郎吳升也上疏反對隨全的建議。儘管如此,世宗仍令禮官集議,實際上此舉已經表明了世宗屬意遷陵。數日後,禮部尚書席書集廷臣意見:「顯陵先帝體魄所藏,不可輕動。昔高皇帝不遷祖陵,文皇帝不遷孝陵,隨全等諂諛小人,妄議山陵,宜下法司按問」[參6],幾乎完全複述了趙璜的意見。然而世宗並未就此罷休,世宗說:「先帝陵寢在遠,朕朝夕思念」[參3]為由,令禮部「再詳議以聞」。席書再次集議後仍「極言不可」[參7]世宗遂暫時放棄了遷顯陵於天壽山的念頭。[來源請求]

過程

編輯

嘉靖六年(1527年),遷陵之議驟起。如致仕僉事寧河、光祿寺廚役王福、錦衣衛千戶陳昇、革職錦衣衛百戶隨全、罷閒光祿寺錄事錢子勛、溫州府武舉生杜承美、革職兵馬周密、湖廣生員蕭時用等人皆請遷獻皇帝陵墓並迎獻皇帝梓宮入天壽山。

遷陵由三千里之外遠遷來北京,要耗費許多國財民力。張璁反對遷陵,還同席書、桂萼一起上疏勸諫世宗。但起初蔣太后很想促成此事,極力對世宗施加壓力,所以世宗希望張璁等人能夠在這件事上支持他。但張璁卻說:「顯陵安重不遷,實皇上崇大化之本也」。蔣太后得知後,向世宗哭訴:「五六年間,只想皇帝啟請先帝梓宮來京,不想今日重加修造,已知不遷之理,但後日將吾以何?」[參8]世宗十分緊張,一方面勸慰母親說:「慈親安心愛養尊體以享福壽,此等之事甚非聖母之憂」[參9]。另一方面將其母的態度告知張璁等人,希望得到幫助,張璁卻認為世宗在這件事上不應違反禮制,而應儘量說服太后[參10]

在張璁的極力反對之下,蔣太后最終表示:「先帝奉遷之事委實重大,亦擾百姓,但只他日是必將吾隨之先帝南歸,如是吾則無憂也。」[參8]得到了蔣太后的表態,世宗遂下旨:「朕已經奉聖母慈訓,謂陵寢根本重地,不可輕動,這各該奏擾人役,本都當孥問重治,不究,再來奏擾,絕不輕饒」[參11]

評價

編輯

嘉靖三年開始的遷顯陵之議,至嘉靖十八年李拱辰因再議遷陵被治罪止,時歷十五載,中間反覆無常,甚至張璁、夏言嚴嵩等宰輔大臣也不得不左右其間。這些奔競官員十幾年的遷陵之議,最終並沒有得到世宗皇帝的認同,這也是嘉靖年間世宗祀典改制唯一沒有成功的一次[參12]

參考資料

編輯

    參:

  1. ^ 周紅梅,《淺述明嘉靖皇帝「遷陵」之議》,明清皇家陵寢保護與發展研討會 , 2006。
  2. ^ 《明史·卷三十五禮志之凶禮》:「獻皇帝梓宮宜改葬天壽山」。
  3. ^ 3.0 3.1 《明實錄世宗實錄大卷四十三》
  4. ^ 《明會要卷十七·禮十二凶禮》
  5. ^ 《明正統宗》
  6. ^ 《明史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
  7. ^ 《明史·席書傳》
  8. ^ 8.0 8.1 《明世宗寶訓》
  9.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寶訓卷之三》
  10. ^ 馬靜,《蔣太后與嘉靖前期政治》,《貴州文史叢刊》 , 2011 (1) :52-56。
  11. ^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一》
  12. ^ 王劍. 政治变动与“小人”政治文化.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 (5): 10-18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