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城之戰
郾城之戰是紹興十年(1140年)南宋與金朝之間主力軍的一次決戰,史載此役宋朝岳飛所率岳家軍以少勝多,予以金軍沉重打擊。
郾城之戰 | |||||||
---|---|---|---|---|---|---|---|
| |||||||
參戰方 | |||||||
南宋 | 金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宋高宗 岳飛 岳雲 王貴 |
金太宗 完顏宗弼 | ||||||
兵力 | |||||||
數萬人 |
約15000精銳騎兵 約100000名步兵 | ||||||
傷亡與損失 | |||||||
未知 | 未知 |
背景
編輯紹興十年五月完顏宗弼(兀朮)大舉南侵,宋亦全面迎擊。岳飛乃為西線主力,由鄂州向中原進軍。《宋史》卷365《岳飛傳》記載:「十年,金人攻拱、亳,劉錡告急,命飛馳援,飛遣張憲、姚政赴之。帝賜札曰:『設施之方,一以委卿,朕不遙度。』飛乃遣王貴、牛皋、董先、楊再興、孟邦傑、李寶等,分布經略西京、汝、鄭、潁昌、陳、曹、光、蔡諸郡;又命梁興渡河,糾合忠義社,取河東、北州縣。又遣兵東援劉錡,西援郭浩,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
高宗命岳飛出師後,又舉棋不定,六月即命岳飛班師。但岳飛抗命不從,仍舉軍北伐。[1]
戰況
編輯完顏宗弼等分四路大軍南征,岳飛軍駐郾城(今屬河南),七月八日兀朮率精兵一萬五千餘騎來攻[2]。岳飛於戰後向朝廷描述戰況,先以背嵬、游奕兩支騎兵與長於馬戰的女真軍隊接戰,之後由步兵進行肉搏戰(即以步兵破金軍之「鐵浮圖」),戰到天黑始退。岳飛捷奏:「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河南、北諸路招討使臣岳飛狀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餘里。尋遣發背嵬、游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那奪到馬二百餘匹,委獲大捷。謹錄奏聞,伏候敕旨。」[3]
完顏宗弼攻郾城失利,十四日轉攻潁昌,岳飛預測到敵人動向,命岳雲率背嵬騎兵隊赴援,助王貴於潁昌大捷,史稱潁昌之戰。[4]兀朮的拐子馬全軍覆沒。
岳家軍收復鄭州、洛陽,兵臨朱仙鎮(今河南開封南20公里),漢人稱是「郾城大捷」,岳飛高喊「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5],此役據岳飛之戰果報告係奪得戰馬二百多匹,殺敵不計其數。[6]
高宗聞訊大喜曰:「若虜勢窮蹙,便當乘機殄滅,如奸謀詭計尚有包藏,諒卿亦能料敵,有以應之」[7]。岳飛軍至朱仙鎮和兀朮軍對壘,「奮力大破之」,兀朮退至開封。郾城之戰後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哀嘆。[8]
後續
編輯宋高宗高度肯定郾城之捷,並犒賞將士:「敕岳飛: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師臨陣何啻百萬,曾未聞遠以孤軍,當茲巨孽,抗犬羊併集之眾,於平原曠野之中,如今日之用命者也。蓋卿忠義貫於神明,威惠孚於士卒;暨爾在行之旅,咸懷克敵之心,陷陣摧堅,計不反顧。鏖斗屢合,醜類敗奔。念茲鋒鏑之交,重有傷夷之苦。俾爾至此,時予之辜!惟虜勢之已窮,而吾軍之方振,尚效功名之志,亟聞殄滅之期。載想忠勤,彌深嘉嘆。降關子錢二十萬貫,犒賞戰士。故茲獎諭,想宜知悉。」[9]
宋高宗不願岳家軍繼續進軍前往汴京,一日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駐軍於朱仙鎮之岳飛,但後世史學家考證說法不實。[10]其時,淮南東路之張俊軍已撤退,岳飛於孤立無援下忍痛退軍。退兵前,岳飛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11]
評價
編輯- 馬端臨言:「張、韓、劉、岳之徒,……究其勛庸,亦多是削平內難,撫定東南耳;一遇女真,非敗即遁;縱有小勝,不能補過。」
- 呂思勉在《白話本國史》裡講:「這一次的用兵,宋朝似乎是勝利的。然而順昌、郾城,宗弼是以輕敵致敗,在整頓前來,就不得而知了。陝西不過是相持的局面,並無勝利可言。持久下去,在宋朝總是不利,這是通觀前後,很可明白的。」
- 近人鄧廣銘考證朱仙鎮大捷根本不存在,當時岳飛的糧草被金軍截斷,又無後援,班師是不得已的決定。[12]
- 鄧廣銘在《岳飛傳》中第十五章引用當時南宋朝廷致岳飛嘉獎詔指出:「岳家軍在郾城之戰役中的勝利,確實是得之非易的。如果再與張俊、王德在淮南東路的撤退軍隊聯繫起來看,就更可想象到岳家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堅苦卓絕的戰鬥精神了。」
- 王曾瑜《岳飛與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第九章第三節則說:「郾城與潁昌大戰是在潤六月後的七月,又是在平原地區進行,最有利於發揮女真騎兵馳突的長技,岳家軍以寡擊眾而取勝,就更為不易。」
- 王曾瑜《岳飛與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第九章第五節「朱仙鎮之戰考辯」中引《朱子語類》卷136(以及捷奏等)推論指出「岳家軍大概是從臨潁和潁昌兩地,分別「向汴都」進軍。故殺到朱仙鎮,擊破金軍,仍有相當的可能性。」
- 岳飛在撤退時,有一說劉錡曾以牽制加以協助[13],然而亦有考據指出此段記載有明顯錯誤[14]。
注釋
編輯- ^ 《宋史》卷29 《高宗本紀》: 「甲子,遣司農少卿李若虛詣岳飛軍諭指班師,飛不聽。」
- ^ 《鄂國金佗稡編》卷十六
- ^ 《鄂國金佗稡編》卷十六;《宋會要輯稿》兵14之30。
- ^ 《金史》載宗弼亦向金朝報捷。
- ^ 《金佗稡編》卷一四《忠愍諡議》:「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諸君痛飲!」
- ^ 岳珂於《金佗粹編》卷八記載「殺敵五千」係指穎昌之戰。鄧廣銘在《岳飛傳》錄王貴於穎昌之戰果報告係「殺死敵兵五百餘人」。王曾瑜則採岳珂殺敵五千之說法,蓋一次激烈鏖戰,不可能只殺敵五百,比例明顯不符。
- ^ 《紹興十年岳飛援順昌行實辨析》
- ^ 鄧廣銘在《岳飛傳》裡說:「不過,事實儘管確是如此(指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若以為根本不需要別路友軍的配合,僅憑岳家軍即可抗擊從河北和山東發來的幾路南侵金軍,卻完全是不恰當的。所以,在岳家軍順利北向進軍之日,在金軍已有準備從河南撤退的跡象之時,岳飛就已經向南宋王朝發出呼籲,要它『速賜指揮,令諸路之兵火速並進』;及至張俊的部隊從毫州撤退之後,金軍併力來打擊岳家軍時,在郾城和潁昌府的幾次戰役當中,岳家軍雖然還勉強獲勝,不曾落得失敗的下場,而用戰略眼光來估量這場戰爭,卻已註定是必敗之局了」。
- ^ 《新安文獻志》卷二,《獎諭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郾城勝捷詔》,按此詔亦見《金佗續編》卷四,但多脫誤。
- ^ 最早記述此事的是《岳侯傳》:「忽一日詔書十三道,令班師赴闕奏事。」鄧廣銘《岳飛傳》考證所謂一日內發十二道金牌太過於戲劇性,朱仙鎮距離臨安二千多里,往返行程至少須八九天,以當時交通工具的性能斷不可能一日急行軍五百里以上。岳珂輯《金佗稡編》和《續編》當中沒有這所謂十三道詔書中任何一道。可參見王曾瑜在《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一書「班師的考證」(第九章第六節)
- ^ 《乞止班師詔奏略》
- ^ 現存朱仙鎮之戰最早記錄見於岳飛之孫岳珂編撰《鄂國金佗稡編》卷八《鄂王行實編年》:「先臣獨以其軍進至朱仙鎮,距京師才四十五里。兀術復聚兵,且悉京師兵十萬來敵,對壘而陳。先臣按兵不動,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打破之。兀術奔還京師。」,《宋史》卷365據此記載:「飛進軍朱仙鎮,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朮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朮遁還汴京。」但宋高宗詔札和岳飛捷奏以及《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十三處戰功錄》等書都沒有提到朱仙鎮之役的隻字片語。鄧廣銘的《岳飛傳》中沒有提及這場戰役,甚至認為「岳飛和岳家軍中的任何一支部隊全不曾到過朱仙鎮」。
- ^ 自閏六月至七月,世忠取海州,俊取毫州、宿州,飛取蔡州、陳州,京東、西響應。岳飛軍屯潁昌,別軍屯郾城,兵斷不得合。遣驍將楊再興擊賊,不利,再興戰歿。飛以急告奇,或言:「當言於朝,而後發兵。」奇曰:「皆王事也,待報則無及矣。」遂往助之,即遣別將雷仲、柳倪直趨太康縣。諸將曰:「賊在沙河,而詣太康,非路也。」奇曰:「第如言,我軍至太康,彼必退矣。」其夜,軍至太康,虜果解去。(《宋朝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
- ^ 參見王曾瑜《岳飛與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第九章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