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喙殼菌目
粪壳菌纲的一目真菌
長喙殼菌目(學名:Ophiostomatales)是糞殼菌綱的一個目[1],此分類群的多數種類真菌能藉由小蠹蟲傳播,有些種類會造成邊材的藍染。此外,本目真菌有些種類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也有些是人類病原菌。
長喙殼菌目 | |
---|---|
Ophiostoma minus | |
科學分類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子囊菌門 Ascomycota |
綱: | 糞殼菌綱 Sordariomycetes |
目: | 長喙殼菌目 Ophiostomatales |
科 | |
Kathistaceae |
病原菌
編輯荷蘭榆樹病
編輯荷蘭榆樹病屬於維管束病害,能藉由小蠹蟲散播,引起受感染植物的枯萎,最早由荷蘭植物病理學家貝亞·施瓦茲、克里斯丁·布斯曼及約翰娜·威斯特迪克於1920年代發現於荷蘭[2][3],一般認為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亞洲引入歐洲。荷蘭榆樹病由Ophiostoma屬的三種真菌所引起,分別是O. ulmi 、O.novo-ulmi﹐O.himal-ulmi,前兩者在一個世紀前造成歐洲以及北美的毀滅性植物病害,其中又以O.novo-ulmi更具侵略性。而O.himal-ulmi則是於1993年於喜馬拉雅地區發現的特有品種。
此類真菌的傳播通常與小蠹蟲有關,雌性甲蟲尋找死亡或削弱的榆木,挖掘樹皮和木材,造成取食痕。如果甲蟲身上帶有真菌,真菌會配合幼蟲羽化時,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讓孢子著在其之上,並傳染給下一個寄主。而健康榆樹的感染發生在甲蟲以葉腋和幼枝為食時。一些孢子掉入樹木的木質部,此時真菌將透過酵母型迅速萌芽繁衍。
荷蘭榆樹病一旦發生便不能夠治療[4],樹木經感染後會發生枯萎、捲曲、葉片變黃等情形。而真菌能夠透過輸水導管散佈於樹木體內,最終引起樹木的枯萎與死亡。
參考來源
編輯- ^ Lumbsch TH, Huhndorf SM. Outline of Ascomycota – 2007. Myconet (Chicago, USA: The Field Museum, Department of Botany). December 2007, 13: 1–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8).
- ^ Buisman, Christine. Verslag Van De Onderzoekingen Over De Iepenziekte, Verricht In Het Phytopathologisch Laboratorium Willie Commelin Scholten Te Baarn Gedurende 1933. Tijdschrift Over Plantenziekten. 1934-03, 40 (3): 65–87 [2018-07-01]. ISSN 0926-3454. doi:10.1007/bf028100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 ^ J. R. B. Phytopathologisch laboratorium Willie Commelin Scholten : Jaarverslag 1906. Tijdschrift Over Plantenziekten. 1907-09, 13 (4-5): 150–158 [2018-07-01]. ISSN 0926-3454. doi:10.1007/bf028099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
- ^ Stack, Robert W. First Report of Elm Yellows in North Dakota. Plant Disease. 1988, 72 (10): 912 [2018-07-02]. ISSN 0191-2917. doi:10.1094/pd-72-0912b.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