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很難有一個確定的、無異議的定義,但是,一般來說都問題包含有以下三個基本成分:

  1. 上下文-和問題相關的場景,指一組已經是明確已知的,關於問題條件的描述。
  2. 目標-指關於構成問題結論的明確描述。
  3. 障礙-指問題的正確解決方法不是顯而易見的,必須通過一定的思維活動,才能找到答案。

一般而言,問題是由於某些導致不能達到目的或者實現目標的認識障礙。它是指現狀有些不理想的部份,沒有被解決,或者事態出現意外。通常,問題也可能是因為要得到答案

定義解析

  • 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人類活動的不同領域。問題可有如下例子:
  1. 在數學領域,問題是關於數學描述對象和結構的疑問(Question)。 數學問題的可以非常的具體("求x² − 1 = 0的解?") ,也可能非常的一般(general) ("為什麼這些數在不同情況(領域)裡面出現?請給出假說並證明之。");
  2. 在社會領域,問題是指某類困境。如果解決了這個困境,可以產生社會效益,比如使社會更為和諧,提高效率,或者消除、減少社會矛盾;
  3. 在商業領域,問題是指現狀和期望的情況的差別。通常,在問題原因不明確情況下,需要進行根本原因分析(Root-Cause-Analyze)和評估行動的合理性。


  • 歸結起來,可以發現不同的定義裡面共同的元素:
  1. 期望。表明問題屬於認知領域;問題不是獨立存在的,必須要有抱有期望的主體存在,比如人,才會感受或者認識問題;關於問題和期望的關係有較多的爭議,有人認為問題是獨立於問題解決的主體存在的客觀世界的一種表達形式,只不過能夠被主體感知和表達出來而已
  2. 現狀。事態的目前的狀態,包括主體的情況和問題客體的情況;
  3. 期望和現狀之間的差異。這個是問題的核心。包括:主體對上下文的理解和目標狀態的理解程度的差異,以及客體和目標狀態的差異以及如果期望和現狀向符合,那麼問題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4. 待解決。因為期望沒有得到滿足,差異的存在。問題解決者需要嘗試查找裡面的原因,並提出解釋問題的原因或者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期解決問題。


  • 問題(Problem)和提問(Question)的聯繫和區分
  1. 問題是期望和現狀差異,其存在是客觀的,只要有期望和現實的差異,它就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個論點是值得討論的);提問是把問題用適合的方式陳述出來,提問是人解決問題的一個步驟;
  2. 問題是提問的基礎;提問是問題被解決問題的主體處理的過程和方法。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關鍵的活動之一就是不斷更準確的重新定義(重構)問題表達方式,使得主體對問題客體認識偏差不斷得到縮小(但是偏差可能是無法完全消除的,有認為真理是可以無限趨近但是不可完美獲得的,對問題的定義也是這樣),從而利於發現合邏輯的解釋方法和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樣的問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提問的方法,而提問的形式和解決問題的目的,和提問的主體有密切的相關性;甚至有通過變換問題的提問方式,來促進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題的分類

  • 以問題的領域分

比如計算機領域的問題和經濟學科的問題;此類劃分根據問題研究者的知識領域進行劃分,但是需要注意可能有些問題被不同的領域覆蓋到,並且同樣的問題被以不同的形式定義出來。通常這類問題的解決會促成學科的交流和融合。相反的是,由於某個交叉領域問題比較豐富,而可能催生新的學科,比如物理化學。

  • 從問題的解決狀態分類
  1. 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於問題解決的主體(群體)而言,期望和現狀的差異沒有得到邏輯優雅的解釋,或者合理的解決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同樣問題的不同的表達形式在另外的領域已經有良好的解,但是由於領域的隔閡造成在其他的學科依然為待解決問題;
  2. 已經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於問題解決的主體(群體)而言,期望和現狀的差異已經得到邏輯優雅的解釋,或者合理的解決方案。需要注意的是,隨着學科認識的發展,已經解決的問題可能重新變成待解決的問題,或者待解決問題的一個部分,被以新的視角進行考量。已經解決的問題及其解的集合往往被有系統的歸類進入學科的知識體系。按照證偽的知識論的觀點,把解的集合歸類進入知識體系可能會為後繼的科學發展帶來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

問題的屬性

  • 偽問題和真問題
  • 問題的核心和根本原因

有問題產生鏈如下:原因A導致B ,而B又導致C;在這個問題鏈條上,A可以被稱為問題C的根本原因(root cause);而在問題的核心是造成期望和現狀差異的關鍵部分,其餘部分要麼是這個問題的衍生,要麼是和差異部分關係不緊密的部分。問題的核心屬於根本原因的集合,但是根本原因可能不止一個,並且其和造成問題的差異關聯程度也是有相對區別的。

  • 等價問題

同樣問題(Problem)可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Question),就問題的本性而言,這些的不同的表達是等價的,可稱為等價問題;也可以通過問題等價的特性,變換問題的表達方式,以便於問題解決者處理問題,比如費馬大定理的就是通過不斷的變換問題表達方式處理和解決的。

問題的發現

從感知沒有被滿足的期望開始,到問題被完整定義為止。往往人們感知一個問題,是由於在活動或者研究中,發現有些期望沒有和現狀符合,並開始尋找原因。 對於「實踐出真知」的論點而言,可以解析為,實踐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那麼實踐是發現期望和現實差異的前提,期望是導致差異的必要條件,而期望和現實差異是感知問題的直接誘因。

問題的定義

要素

  • 期望
  • 現狀
  • 期望和現狀的差異

方法和意義

良好的定義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

定義問題就是鑑別期望和現狀的差異。有如下幾個關鍵點:

  1. 首要的是,收集整理關於現狀的可信的信息,而不要假設已經擁有完備的可信信息;
  2. 不暗示傾向於某種原因或者解決方法;
  3. 只陳述現狀和期望的狀態;
  4.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的定義可能(有必要)會不斷的改進或者轉換形式。

問題相關

有認為

例子

應用

  • 基於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是一種教學方法。PBL通過讓學習者(通過合作)解決實際的問題提升學習者學習能力。PBL中的問題用於激發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通過PBL可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分析思考的品性以及獲取、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 -- Barbara Duch

「和坦然被動的接受知識(或者想當然的知識)不同,提問的方法(problematization)將知識表達成問題,從而開放的接受關於這個問題的新的觀點,想法,反思以及行動。」

關於問題的言論

「The world we have made as a result of the level of thinking we have done thus far creates problems we cannot solve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at which we created them. 」 Albert Einstein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Albert Einstein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stop questioning.」 Albert Einstein

提問時用到的詞

  • 關於內容和原理
    • 什麼?
    • 為什麼?
  • 關於過程
    • 如何?
  • 關於情境
    • 誰?
    • 在哪?
    • 什麼時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