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龍屬學名Brontosaurus,發音是/ˌbrɒntəˈsɔːrəs/[1][2];在古希臘文裡意為「雷聲的蜥蜴」,brontē/βροντη,意為「雷聲」;sauro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在1879年命名。雷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恐龍之一,牠頭頸長且粗壯、並且可以一定程度的把頭頸揚起,而尾巴卻像鞭子一樣細長。雷龍生活在侏羅紀,主要化石產地為美國,和迷惑龍的產地基本完全重合。

雷龍屬
化石時期:侏羅紀晚期, 156.3–146.8 Ma
位於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的秀麗雷龍骨架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科: 梁龍科 Diplodocidae
亞科: 迷惑龍亞科 Apatosaurinae
屬: 雷龍屬 Brontosaurus
Marsh, 1879
模式種
秀麗雷龍
Brontosaurus excelsus

Marsh, 1879
其他物種
  • 小雷龍 B. parvus
    (Peterson & Gilmore, 1902)
  • 胸飾雷龍 B. yahnahpin
    (Filla & Redman, 1994)
異名
  • 沼龍 Elosaurus Peterson & Gilmore, 1902
  • 原雷龍 Eobrontosaurus Bakker, 1998
  • 秀麗迷惑龍 Apatosaurus excelsus Riggs, 1903

這名稱曾經在1974年遭到廢除,而由早了兩年命名的迷惑龍所取代;在長達40年的時間內,雷龍和迷惑龍為同一物種。如今,這兩個物種又被分開,根據刊登於PeerJ期刊的一項研究,過去15年來,許多新的恐龍化石陸續出土,葡萄牙和英國的學者運用統計分析,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足以讓雷龍自成一「屬」[3]。根據「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網站報導,原始的研究報告長達300頁,前後歷時5年,作者群走訪了無數次歐美各大博物館,一共分析了81個蜥腳亞目恐龍標本的477種不同生理特徵,進而得出雷龍確實曾經存在過的結論。

歷史

編輯
 
秀麗雷龍的想像圖
 
馬什在1896年繪製的秀麗雷龍骨骼繪圖,顱骨現為腕龍的未命名種Brachiosaurus sp.

在1877年,耶魯大學古生物學教授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發現了一個埃阿斯迷惑龍的化石,該化石是一個不完整的幼年骨骸;馬什在兩年後宣佈在懷俄明州Como Bluff發現了一個更大、更完整的化石,因為兩個化石的大小並不一致,因此馬什將新標本建立了新屬秀麗雷龍Brontosaurus excelsus)。種名excelsus拉丁文意為「數量超過」,意指其薦椎的數量超過當時的其他蜥腳類恐龍。

這個當時所發現的最大恐龍化石相當完整,只缺少頭部、腳部、以及部分尾巴,並成為第一個被架設的蜥腳類化石,在1905年起展示於耶魯大學皮巴第自然歷史博物館。遺失的尾巴部份,則是參考雷龍的近親而完成。腳部則是將同一採石場所發現的蜥腳類腳部化石加上去。馬什並參考了其他蜥腳類頭顱骨,製作了一個頭顱骨模型加上去;他並非參考脆弱的梁龍頭顱骨,而是作出了一個堅硬、厚、大型頭顱骨,下頜與齒冠則是來自於三個不同採石場的化石[4],主要來自於圓頂龍,因為圓頂龍是當時唯一的狀態良好蜥腳類頭顱骨;但梁龍的脆弱頭顱骨才是較正確的頭顱骨型式[5]。這種不完整化石的重建方式,是根據相關物種的更完整化石。但因為馬什是在1899年逝世,在模型完成前的六年,所以不清楚這個雷龍模型是由馬什參與重建,還是由他的耶魯大學同事所完成。

在1903年,雷龍開始廣受大眾了解後不久,艾默·芮格斯(Elmer S. Riggs)公佈了一個研究,認為雷龍與迷惑龍是同一種動物,因此不足以建立個別的屬,而迷惑龍較早被命名,具有優先權,所以他將雷龍重新命名為秀麗迷惑龍(Apatosaurus excelsus)。從此之後,雷龍便不再存在於恐龍分類之中。

但是,有些古生物學家,尤其是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認為埃阿斯迷惑龍、秀麗迷惑龍之間有足夠的差別,足以建立個別的屬[6]。但大部分古生物學家不接受這個歸類[7][8]

現在,歐洲的科學家們說芮格斯的說法是錯的。透過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的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之間有許多重大區別,證明雷龍存在足夠的解剖特徵差異。科學家甚至決定讓牠自成一「屬」。

大眾文化

編輯
 
迷惑龍屬A. ajaxA. lousiae 及小雷龍和人類的體型比較
 
秀麗雷龍的骨架模型,位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由於一般大眾較為知道馬什最初命名的雷龍,而非迷惑龍,加上雷龍是最大型恐龍之一的盛名,雷龍長期以來成為最廣為人知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一般大眾常使用雷龍、雷龍類(Brontosaurs)、雷龍下目(Brontosaurians)來稱呼任何一種蜥腳類恐龍。

在1989年,美國郵政管理局發行了一套恐龍郵票,包含:暴龍劍龍無齒翼龍(被誤拼為Pteradon)、以及雷龍。無齒翼龍與雷龍的外型都發生了錯誤[9]。美國郵政管理局宣稱,雖然科學界使用迷惑龍這名稱,但一般大眾對於雷龍比較熟悉。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他的雷龍專書中支持美國郵政管理局的說法[10]

在1903年,雷龍開始廣受大眾了解後不久,艾默•芮格斯認為雷龍與迷惑龍是同一種動物,而迷惑龍較早被命名,具有優先權,所以他將雷龍重新命名為秀麗迷惑龍(Apatosaurus excelsus)。現在,歐洲的科學家們比較雷龍和迷惑龍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科學家甚至決定讓牠自成一「屬」。

電影

編輯

自從電影發明以來,雷龍就常在電影中出現。在1925年的特效電影《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中,一隻雷龍與異特龍發生打鬥。在1933年的特效電影《金剛》(King Kong)中,一隻雷龍藉由揮動尾巴,殺死了幾個人類。在2005年版本的《金剛》中,一群逃竄的雷龍踩死了很多人類;而且本片的雷龍具有方形頭部、長尾巴、蛇狀頸部,不同於迷惑龍,尾巴應較為硬挺、更長,頭部應該類似頭。

在1940年的動畫電影《幻想曲》(Fantasia)的「春之祭」段落中,出現了雷龍。90年代的動畫系列《歷險小恐龍》(The Land Before Time),也有雷龍出現。在動畫《摩登原始人》(Fred Flintstone)中,雷龍成為採石場的挖土機。

在1938年的電影《育嬰奇談》(Bringing Up Baby)中,卡萊·葛倫凱薩琳·赫本相遇的第一個場景中,出現了一個雷龍的鎖骨

在1997年,喬治·盧卡斯推出《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20周年重新上映時,利用電腦特效加了一隻長頸部的大型四足動物,名為Ronto(原名Bronto)。根據盧卡斯的說法,這隻動物是參考雷龍而繪製的[11]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rontosaurus. Oxford Dictiona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01-21]. 
  2. ^ Brontosaurus.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16-01-21]. 
  3. ^ Tschopp, E.; Mateus, O. V.; Benson, R. B. J. A specimen-level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Diplodocidae (Dinosauria, Sauropoda). PeerJ. 2015, 3: e857 [2019-10-24]. ISSN 2167-8359. PMC 4393826 . PMID 25870766. doi:10.7717/peerj.8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 
  4. ^ Bakker, Robert (1994). "The Bite of the Bronto" Earth 3:(6):26-33.
  5. ^ McIntosh, J.S. and Berman, D.S. (1975). "Description of the palate and lower jaw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Diplodocus (Reptilia: Saurischia) with remarks on the nature of the skull of Apatosauru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49(1): 187-199.
  6. ^ Bakker, R.T. (1998). "Dinosaur mid-life crisis: the Jurassic-Cretaceous transition in Wyoming and Colorado". In: S.G. Lucas, J.I. Kirkland, & J.W. Estep (eds.) Lower and Middle Cretaceou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ew Mexico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and Science Bulletin, 14: 67-77.
  7. ^ Upchurch, P., Barrett, P.M. and Dodson, P. (2004). "Sauropoda". In Weishampel, D.B., Osmólska, H., and Dodson, P.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259-322.
  8. ^ McIntosh, J.S. (1995). "Remarks on the North American sauropod Apatosaurus Marsh". Sixth Symposium on Mes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Biota, Short Papers, A. Sun and Y. Wang (eds.),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119-123
  9. ^ " Topics of The Times; Leapin' Liz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New York Times, 1989-10-11. Last accessed 2008-06-08.
  10. ^ Gould, S.J. (1991). Bully for Brontosaurus: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W. W. Norton & Co., 540pp.
  11. ^ Ronto. Databank. Star Wars.com. [200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