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窯Hoffmann kiln),又譯作八卦窯[註 1]蒸籠窯[註 2],最常用於燒製磚頭及其他陶質製品。它是由德國人佛德烈曲·霍夫曼德語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Friedrich Eduard Hoffmann)於1856年改良設計,1858年5月27日獲得專利的一種,所以以其姓氏為名[3]。這種窯在霍夫曼取得專利後被用於燒石灰,並以「霍夫曼連續窯」(Hoffman continuous kiln)之稱聞名。

臺灣高雄市中都唐榮磚窯廠的八卦窯。
位於漢諾威威利·史潘公園(德語:Willy-Spahn-Park)的石灰窯
環狀爐(蒸籠窯)的橫面圖,為1858年霍夫曼取得專利之設計

結構

編輯

霍夫曼窯的平面通常是像運動場跑道的環型或圓形,有時也會是矩形或U字型。而窯體可分為兩層,其中地面層的外觀多為磚造,少數為石造,旁邊會有階梯或空橋通往第二層設有木製或鋼製屋架的窯頂。至於窯室則是一條環繞成一圈的中空穹窿型長隧道,通常會被分割成12個或更多的窯室,而這些窯室之間並沒有隔間。而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窯室旁會設置有樹枝狀的煙道與調節閥,以便將煙引導到主煙道再從煙囪排出。至於煙囪的位置有些會安排在窯體的中央,有的會安排在窯體外的某一側,有時還會數座窯共用同一根煙囪[3]

窯體周圍的拱型諸入口即是窯門,是運入磚坯運出磚塊的出入口,此外在四個轉角等處的底部還開有拱型的煙道口,可以將煙引入地下煙道中。而在窯頂上方則有數個方形或圓形的投煤口,沿窯室設置而成環狀排列,共有五圈,每一個孔都有一個金屬蓋。而在窯頂中央則設有稱為「風鼎」的金屬製調節閥,可調整煙道的開閉程度以調節排煙量。而有些窯的窯頂還會設有清煙人孔,以讓人進去打掃煙道[3]

 
在米爾登伯格(Mildenberg)博物館的霍夫曼環狀窯
 
日本栃木縣舊下野煉化製造會社的霍夫曼窯

燒製方式

編輯

霍夫曼窯內部分成數個窯室,使用時會將磚坯排成數排,且會避開上方的投煤口,讓投煤口對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俗稱火路)。磚坯排好後,便會在第一個窯室[註 3]起火,然後一間間地燒下去,除非碰到水災或過長雨季等重大問題,不然幾乎不會停火,每間窯室依序重複著裝窯、乾燥、預熱、燒窯、保溫、冷卻、出窯等過程[3]

在還沒有起火前,可先裝滿五個窯室的磚坯,一間窯室約可裝2000塊左右的磚坯。而窯室之間會先用報紙或牛皮紙箱隔著,除了起火的第一間窯室外,其他窯室的窯門會先用磚完全堵住。而等起火之後,便可陸續將磚坯裝入接下來的窯中。通常霍夫曼窯一個窯室燒成要花一天左右,同時間也只會有一到兩間窯室在燒,而接下來火要燒過去的窯室會先讓燃燒後的熱廢氣流過以先預熱、乾燥,而已經燒過的窯室則會進入保溫狀態再逐漸冷卻,從入窯到出窯約要15天左右的時間。一般來說出窯是在冷卻完成之後的事,但有時在磚塊供不應求時,工人會在磚塊還沒完全冷卻時就進去「搶窯」[3]

當霍夫曼窯停止燒製時,便得清掃煙道以保持暢通,而由於煙道窄小的關係,所以清潔工作多半是由小孩去做,而清掃出來的煙灰可以當油墨用[3]

註釋

編輯
  1. ^ 此稱是因為窯頂上的屋架呈現八角型而來[1]
  2. ^ 指初期外觀為圓形,煙囪位於正中央的霍夫曼窯[2]
  3. ^ 多選擇在直邊上的窯作為起火的窯室。

參考來源

編輯
  1. ^ (繁體中文)臺灣大百科——八卦窯. [2010-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2. ^ 磚仔窯的故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isbn=957-01-6519-7. 2003-12-31: 45. 
  3. ^ 3.0 3.1 3.2 3.3 3.4 3.5 (繁體中文)周宜穎. 臺灣霍夫曼窯之研究 (PDF): 80-95、131、132頁. 2005年6月 [2010-09-07]. [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