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芬海姆
霍芬海姆(德語:Hoffenheim,德語發音:[ˈhɔfn̩haɪ̯m] (ⓘ))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辛斯海姆一個村莊。霍芬海姆原為一獨立市鎮,後於1972年併入辛斯海姆。
霍芬海姆 | |
---|---|
德國辛斯海姆的村莊 | |
魏恩施泰特街(Wainstädter Straße)的老樓 | |
坐標:49°16′20″N 08°50′40″E / 49.27222°N 8.84444°E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 | 巴登-符騰堡 |
行政區 | 卡爾斯魯厄行政區 |
郡 | 萊茵-內卡縣 |
市鎮 | 辛斯海姆 |
人口(2020年) | |
• 總計 | 3,191人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政編碼 | 74889 |
電話區號 | 07261 |
車輛號牌 | HD |
地理
編輯霍芬海姆位於巴登-符騰堡州西北部,埃爾森茨河谷流經的克賴希高丘陵地帶,靠近內卡河谷-歐登瓦德自然公園。這座村莊位於辛斯海姆西北3公里,海德堡東南約26公里。
歷史
編輯早期封建領主時期
編輯霍芬海姆當地可能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定居,附近森林中的七座山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遺蹟。在古代,這裡位於從施派爾到溫普芬的軍用道路上面。霍芬海姆第一次被提及是在773年的洛爾施法典(Lorsch codex)中,名為「Houaheim」。
在中世紀早期(14世紀之前)此地是克賴希高騎士州的一部分,並留下了一些當地貴族名字的記載。格明根領主在當地修建了一座城堡。1409年,塔爾海姆領主迪特爾將城堡的四分之一出售給希爾施霍恩領主。早在1270年,通過與格明根家族的聯姻,希爾施霍恩領主已經控制了一半的霍芬海姆(另一半由卡岑埃爾恩博根伯國控制,1479年絕嗣後轉交給黑森伯國的領主),約從16世紀早期開始赫希洪領主控制了全部的霍芬海姆。
16世紀上半葉,當地進行宗教改革,1554年,居民自發抵制了封建農奴制。在三十年戰爭前後,宗教局勢緊張,鄉村不斷遭受破壞,導致當地人口幾乎歸零。1639年預估只剩下9個資產階級家庭。1632年,希爾施霍恩最後一任領主費里德里希去世,導致出現了權力真空。該地最終被分別劃入奧地利公爵和黑森伯爵的手中。
1673年和1689年,霍芬海姆被法國軍隊侵擾。
格明根家族時期
編輯1771年,歸屬奧地利公爵旗下貝利興根領主的霍芬海姆一半領土被轉交給西格蒙德·馮·格明根以及他的兄弟奧托·海因里希一世·馮·格明根-霍恩貝格。奧托·海因里希一世是格明根-霍芬海姆家族的創始人。在奧托·海因里希一世的治理下,鄉村得到復興,他得到了鄉民的熱愛和尊重。最終格明根家族通過購買領土最終控制了全部的霍芬海姆,由於老城堡早已年久失修,不堪大用,因此奧托·海因里希決定建造一座新城堡(Schlössl),並在1781年完成。奧托·海因里希一世還推動了當地的商業發展,特別是水果和葡萄酒的貿易。
1790年,奧托·海因里希一世去世,他的家產被平分給他的兩個兒子,長子奧托·海因里希二世·馮·格明根-霍恩貝格以及他的異母弟西格蒙德。西格蒙德童年時曾經從樓梯上摔下來,因此變得精神失常和耳聾。同一年,奧托·海因里希二世將他的霍芬海姆財產以40000荷蘭盾的價格賣給了西格蒙德,然後搬到了毛達赫居住,不過他仍然繼續經營霍芬海姆的產業。
奧托·海因里希二世繼承了父親嚴厲的治理政策,在1790年3月26日頒布了一項法令,內容涉及市議會、市政收入、強制勞役、法庭開庭日以及如何處理短工、農民工和音樂家的問題。他後來又搬回到霍芬海姆居住,他還是《德國家庭之父》(Deutschen Hausvater)雜誌的主編。
1799年,法國軍隊攻打霍芬海姆,曾經四次解放村鎮,導致當地的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奧托·海因里希二世試圖繼續維持農奴制,並且試圖向莊園農民徵收更多的錢財。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舊封建領主制度被廢除,霍芬海姆被併入新成立的巴登大公國。霍芬海姆必須支付大量的供賦,但同時手工業和農業也得到了比較良好的發展,特別是煙草種植。1817年,奧托·海因里希二世破產。他的債權人開始清理他抵押的森林,霍芬海姆民眾對這種粗暴的刀耕火種式清理極為不滿。為此奧托·海因里希二世呼籲巴登派出士兵捍衛他的合法權利。
1832年,霍芬海姆廢除了強制勞役。奧托·海因里希二世於1836年去世,他的兒子卡爾·提奧多爾·約瑟夫(Karl Theodor Joseph)繼承了他的產業,在1849年去世,因卡爾沒有兒子,因此霍芬海姆家族就此斷絕。此地也被特雷施克雷格家族接管。1852年,當地建造了一座校舍,同時進行耕地的小規模分割,導致不少居民陷入經濟困境,最終不少人選擇遷出該地。1854年開始,一座孤兒院被安置在城堡中,1859年,城堡被賣給了平民,直到1965年,霍芬海姆城堡被拆除。
現代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霍芬海姆社區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人口得到了增長,同時還也需要接納1000多名從東歐回歸的德國難民。1948年,霍芬海姆開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土地開發、道路建設、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等等。同時也有一些工業企業在當地落戶促進了就業。
1972年,巴登-符騰堡州進行地區行政改革,霍芬海姆在7月1日併入辛斯海姆[1],併入前的面積是13.19平方公里。
由於足球俱樂部的成功表現,現在霍芬海姆的知名度已經在德國得到廣泛認可。
宗教
編輯霍芬海姆在宗教改革之前是天主教為主導,之後信義宗為主導。從1632年開始,在重新轉變為天主教統治之後,天主教徒的人數居於優勢。1945年伴隨着難民的湧入,天主教社區經歷一次強勁的增長。
霍芬海姆當地曾有一個猶太社區,1750年左右建立了一座猶太教堂,並且經歷數次重建。在納粹德國掌權時期的1938年11月被徹底拆除,並改建為住宅和商業建築。1940年,霍芬海姆當地的猶太公民全部被驅逐到法國的居爾斯拘留營。
建築
編輯- 福音派教堂(Evangelische Kirche)位於村莊中部,建於1841年,原來的建堂建於1731年,因破舊不堪而重建。教堂里有埃伯哈德·弗里德里希·瓦爾克在1846年製作的管風琴。
- 天主教耶穌之心教堂(Herz-Jesu-Kirche)祝聖於1976年,原來的老教堂建造於1921-1923年。
- 市政廳(Rathaus)建於1796年,內部十分寬敞。
- 埃克爾之家(Erkerhaus)建於1780年,原本是一家旅館,後來成為牧師的公寓和福音派社區的所在地。
- 內夫之家(Neff’sche Haus)建於18世紀後半葉的一座豪宅,原本是門諾會貴族內夫家族的所有物。
體育
編輯當地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當屬霍芬海姆1899競技俱樂部,這支球隊曾經長期徘徊在低級別聯賽,但是從新世紀開始,球隊戰績突飛猛進,從2008年晉級至德甲聯賽至今尚未降級,還在18-19賽季憑藉聯賽成績進入歐洲冠軍聯賽的小組賽。在2008年之前,球隊主場是迪特馬爾·霍普球場,容量只有6300多人。考慮到德甲聯賽的影響力,從2009年開始,霍芬海姆將主場搬入新建的萊茵內卡競技場,容量約30000人。不過這個新主場並非位於霍芬海姆,而是位於辛斯海姆。
除了足球以外,霍芬海姆還擁有1990排球俱樂部(VC Hoffenheim)。在1990年以前,這家俱樂部是TSG的一部分。目前男子、女子和青年隊的比賽都在霍芬海姆的學校體育館舉行。
當地出身的名人
編輯圖集
編輯-
村莊教堂
-
火車站
參考文獻
編輯- ^ GESCHICHTLICHER ABRISS DES STADTTEILS HOFFENHEIM. Stadt Sinsheim. [2021-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3)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