颮線
理論
編輯極鋒理論是由挪威氣象學家雅各布·比耶克尼斯使用斯堪的納維亞區域綿密的氣象站網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觀測資料發展而成[9]。在理論中提出流入氣旋的主要氣流是沿著兩條輻合線集中,其中一條在低氣壓前方,另一條在低氣壓後方。在低氣壓後方拖曳的輻合線被稱為颮線或冷鋒。而雲和降水區似乎沿著輻合帶集中。鋒區的概念導致了氣團概念的產生。20世紀40年代因為高空氣象觀測網路的發展,氣旋的三維結構概念被建立[10]。
產生和發展
編輯雷暴活動的規律區域會使已存在的鋒區更加強化,並且會從冷鋒脫離。這個脫離模式會發生在西風帶內高空氣流分裂成兩部分的區域。脫離後產生的中尺度對流系統形成於低氣壓氣流進入狀態下的高層氣流分裂區域。對流帶接著向東移動,並且會向赤道方向移往溫暖區域,和低氣壓的厚度線平行。當中尺度對流系統是明顯的直線或曲線形時,並且在前方邊緣有明顯的風向轉變和氣壓上升時,稱為颮線[11]。這個氣象現象經常可以在溫暖季節的美國天氣圖上看到,並且是位於明顯的低壓槽上。如果颮線在乾燥區域上空形成,高速上升風會將塵埃從沙漠表面帶往空中,形成哈布沙暴[12]。美國國家氣象局的天氣圖中,颮線的圖示是兩個紅點和一條短直線,說明文字是「SQLN」或「SQUALL LINE」,後面跟隨著中尺度高壓系統。在發展成熟的颮線後方遠處可能會有尾流低壓在雨盾狀遮蔽部的後方邊緣形成[13],這可能會因為氣團下降產生溫度上升,而非降雨冷卻的情形導致熱暴流發生[14]。
在颮線前方可找到小規模的積雲或層積雲伴隨卷雲,有時還會伴隨高積雲或卷積雲。這些雲的形成是因為積雨雲的解體或颮線主要部分前方的輕微不穩定區域。
劇烈天氣指標
編輯颮線為弓狀的原因一般是因為伴隨初始颮線位置後方層雲降水區的中尺度高壓系統的形成。這個高壓區的形成是因為在颮線後方的強大下降風,並可能成為下擊暴流[15]。沿著颮線的中尺度系統高壓和低壓區之間的氣壓差會產生高速風,而風速最高時颮線會是弓狀的。另一個沿著颮線的劇烈天氣指標則是波形線狀回波(Line echo wave pattern,LEWP)的形成。這種回波是線形的特殊結構對流風暴,代表低壓區的存在,並可能存在破壞性強風、大量冰雹和龍捲風。沿著波形線狀回波的每一個紐結狀結構代表一個中尺度低壓區,並可能有龍捲風存在。對應於中尺度低壓區西南向的極強向外氣流,有一段颮線會彎區形成弓狀回波。在弓狀線後方是中尺度的高氣壓區[16]。
變化
編輯超強對流風暴
編輯超強對流風暴(德雷丘,西班牙語:derecho,直的)[17]是一種大範圍,長時間的劇烈對流,誘發性的伴隨快速移動帶狀強雷暴的直線風暴,並且經常是弓狀回波。超強對流風暴的移動方向和其相關的風暴相同,與陣風峰類似,但風是持續發生的,並且整體上在峰面後的風力是增加的。這種溫暖氣候現象最常在發生每年5到8月北半球的夏季,不過在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發生,並且不分日夜[18]。
區分超強對流風暴和強雷暴的傳統方式為前者在風暴期間會持續發生風速不低於93km/h的強風,而非陣風,並且範圍相當大(可長達460公里)[15]。此外,前者在雷達探測影像中會有相當特殊的特徵(弓狀回波);其他特殊現象還有後方入流凹區和書夾渦旋,以及經常出現兩個或更多下擊暴流。雖然這些風暴最常出現於北美洲,在世界其他區域也有觀測紀錄,不過在北美洲以外區域可能有不同名稱。例如在孟加拉和與孟加拉交界的印度邊界一帶,發展中的超強對流風暴可能被稱為「Nor'wester」[18]。
參見
編輯- 對流風暴探測
- 颮
- 超強對流風暴(Derecho,或音譯為「德雷丘」,一種超大型颮線,水平分佈長達400公里以上。)
- 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件
注釋
編輯- ^ 颮線 [M/OL]//陳至立.辭海. 7版網絡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2024].
- ^ 「颮線」的釋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20-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向洪,張文賢,李開興;鄭依柳,鄧明昱,張來培等. 人口科学大辞典. 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 ISBN 7-5616-2908-7.
- ^ 慕熙昱; 徐琪; 夏文梅; 葛文忠. 准线形对流系统中强度-速度负相关性的特征研究. 氣象學報. 2009, (4): 631-639 [2019-08-12]. doi:10.11676/qxxb2009.0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雷暴排队”成飑线 威力大预报难. 中國天氣網. 2009-06-05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quall Lines. [2013-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飑线的危害及防御. 中國天氣網. 2009-06-05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周淑珍.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50. ISBN 978-7-04-006016-4.
- ^ Pioneers in Modern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Vilhelm and Jacob Bjerknes (PDF). [2013-07-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1-2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The Norwegian Cyclone Model.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6-01-04.
- ^ Office of the Federal Coordinator for Meteorology. Chapter 2: Definitions (PDF). NOAA: 2–1. 2008 [2009-05-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5-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Western Region Climate Center (2002). 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 Retrieved on 2006-10-22.
-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9). Wake Lo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ISBN 1-878220-34-9. Retrieved on 2009-04-24.
-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Heat burst.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9 [2013-07-13]. ISBN 1-878220-3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15.0 15.1 Peter S. Parke and Norvan J. Larson (2005). Boundary Waters Windstor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Forecast Office, Duluth, Minnesota. Retrieved on 2008-07-30.
- ^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009). Line echo wave patter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ISBN 1-878220-34-9. Retrieved on 2009-05-03.
- ^ Merriam-Webster's Spanish/English Dictionary (2009). Derech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Retrieved on 2009-05-03.
- ^ 18.0 18.1 Johns, Robert H.; Jeffry S. Evans. About Derechos. Storm Prediction Center, NCEP, NWS, NOAA Web Site. 2006-04-12 [200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雷暴排队”成飑线 威力大预报难. 中國天氣網. 2009-06-05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周淑珍. 气象学与气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978-7-04-00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