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霍恩作戰

馬特霍恩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航空兵使用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從中國與印度對日本戰略轟炸項目。轟炸目標包括日本本土、中國的淪陷區、東南亞英語Bombing of South East Asia, 1944–1945。名字來源於阿爾卑斯山馬特洪峰,以難以攀登著稱。

馬特霍恩作戰
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B-29轟炸機在中國的基地與馬特霍恩計劃主要轟炸目標
日期1944
地點
東亞
參戰方
美國 美國 大日本帝國 日本
參戰單位
第20轟炸機司令部英語XX Bomber Command

計劃

編輯

馬特霍恩作戰計劃最初是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被醞釀。美英聯合參謀部英語Joint Chiefs of Staff於1943年8月在魁北克召開會議,決定在中太平洋採取奪占馬里亞納群島的作戰。不僅因為馬里亞納群島靠近東京,而且容易補給與防衛。1943年9月,美英聯合參謀部英語Combined Chiefs of Staff得出結論,在中國部署B-29轟炸機必須通過駝峰航線維持孤立的補給,這將招致後勤上的極大困難。但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堅持認為從中國轟炸日本能更快縮短戰爭進程。1943年底的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向蔣介石許諾將在中國部署戰略轟炸機。亨利·阿諾德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決定,認為中國的轟炸基地是在沒有控制馬里亞納群島之前的應急辦法。[1]

馬特霍恩作戰計劃由Kenneth B. Wolfe准將於1943年10月制定,由第20轟炸機司令部英語XX Bomber Command實施,代號「夕陽」(Setting Sun)。該計劃是基於約瑟夫·史迪威的「暮光」(Twilight)計劃。B-29的主基地設在印度,在中國開設前進基地並由駝峰航線的C-109運油機、20架C-87運輸機英語Consolidated C-87 Liberator Express、3架C-46運輸機組成的支援中隊維持補給。夕陽計劃原定把前進基地設在廣西。但由於豫湘桂會戰失敗,最終把B-29基地設在了成都。 最初計劃由2,000架C-109支援在中國部署10個大隊400架B-29,但由於馬里亞納群島分擔了戰略轟炸任務,最終只把218架B-26轟炸機改裝為C-109運油機。

阿諾德五星上將於1943年10月12日批准了「夕陽」計劃並通過馬歇爾將軍提交給總統與參謀長聯席會議。當時這是唯一的轟炸日本的作戰計劃。羅斯福總統不滿該計劃於1944年6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而不是他向蔣介石保證的1944年1月1日。但羅斯福批准該計劃將實施一整年。

B-29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達到1,500英里(2,400公里),執行了轟炸日本的90%的任務。

參考文獻

編輯


  • Craven, Wesley Frank; James Lea Cate. Vol. V: The Pacific: MATTERHORN to Nagasaki, June 1944 to August 1945.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U.S.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December 1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7). 
  • Maurer, Robert(1983). Air Force Combat Units Of World War II, Maxwell AFB, Alabama: Office of Air Force History. ISBN 0-89201-092-4
Attribution

進一步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