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7′59.39″N 9°11′26.47″E / 45.4664972°N 9.1906861°E / 45.4664972; 9.1906861

馬里諾宮

馬里諾宮(Palazzo Marino)是一座16世紀建築,位於意大利米蘭市中心,周圍是聖斐德理廣場(Piazza San Fedele)、斯卡拉廣場(Piazza della Scala)、Case Rotte街和托馬索·馬里諾街。自1861年9月19日以來為米蘭市政廳所在地。

歷史

編輯

該建築興建於1557年到1563年,最初屬於熱那亞商人和銀行家托馬索·馬里諾[1][2]。建築師是來自佩魯賈的阿萊西。它的主立面最初是面向聖斐德理廣場,當時斯卡拉廣場尚不存在,所在區域是一片建築物。[3] 建造工程有時減緩,因為遭到居民的反對,他們對於米蘭市中心的建築持非常保守的態度[4]

在馬里諾宮的院子裡,豎立的雕塑表現的是赫拉克勒斯的偉業和變形記[5] 主廳(現在稱為阿萊西客廳)天花板的壁畫和灰泥描繪的是「丘比特和普賽克的婚姻」。

天花板的四個角落裝飾着代表四季的繪畫。牆壁裝飾着壁畫以及浮雕,如神話主題中的繆斯女神,酒神,阿波羅墨丘利。浮雕描繪的是珀爾修斯的故事。

 
內院馬里諾家族徽章

當馬里諾去世時,他的家庭面臨破產,此宮殿成為國家財產,但在1632年又被賣給另一位銀行家Omodei。Omodei從未居住於此,而是將其出租,此建築仍然使用原來的名字馬里諾宮[6]

1781年,該建築再次被國家收購,成為行政和稅務機構的辦公地點。米蘭學者Pietro Verri 對於說服當局購買宮殿起着重要的作用。負責整個區域改造的建築師朱塞佩 Piermarini修復了這座建築。

 
斯卡拉廣場

1848年,米蘭五日之後,此建築曾臨時作為倫巴第新政府的所在地。1861年9月19日成為米蘭市政廳所在地。市政府收購該建築後,對該建築以及附近地區進行了徹底改建。拆除了一個街塊,形成斯卡拉廣場,面向此廣場的立面也改建為馬里諾宮的主立面(由盧卡·貝爾特拉米設計,於1892年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此建築進行第二次重大改建。阿萊西客廳原始的灰泥和壁畫已被轟炸嚴重損壞,這時由當時著名藝術家加以恢復[7]

參考

編輯
  1. ^ C. Casati, Nuove notizie intorno a Tomaso De Marini, "ASL" 1886, pp. 584-640
  2. ^ T. Sandonnini, Tommaso Marino mercante genovese, "ASL" 1883, pp. 54-84
  3. ^ C. Baroni, Documenti per la storia dell'Architettura a Milano nel Rinascimento e nel Barocco, vol. II, Accademia dei Lincei, Rome 1968, pp. 398-424
  4. ^ G. Marangoni, La casa del Comune di Milano: Palazzo Marino, in "La cultura moderna", September 1925
  5. ^ Palazzo Marino. [2012-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6. ^ G. Vigo, Fisco e società nella Lombardia del Cinquecento, Il Mulino, Bologna 1979
  7. ^ Vergani, Guido, Palazzo Marino. Milano e il volto del suo governo, Comune di Milano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