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頂雞
骨頂雞(學名:Fulica atra),又名白冠雞、白骨頂或白冠水雞,為秧雞科骨頂雞屬的鳥類[2]。分布於歐洲、亞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北非部分地區。[4] 它有著深灰黑色的身體、光滑的黑色頭部以及白色的喙和白色的額盾。雌雄相似。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外觀的白冠雞,而種類最多的白冠雞則生活在南美洲。
骨頂雞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鶴形目 Gruiformes |
科: | 秧雞科 Rallidae |
屬: | 骨頂雞屬 Fulica |
種: | 骨頂雞 F. atra
|
二名法 | |
Fulica atra | |
F. atra分佈範圍 繁殖區 留鳥 非繁殖區 迷鳥
| |
異名 | |
|
分類
編輯白冠雞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他的第十版中以其現行的二名名稱Fulica atra正式描述。[6] 林奈指定了類型地點為歐洲,但現在這一範圍已縮小至瑞典。[7] 二名名稱來自拉丁語:Fulica 意為「黑水雞」,而atra 意為「黑色」。[8]
- F. a. atra 林奈,1758年 – 歐洲和北非至日本、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和婆羅洲。在中國大陸,分布於華北和華南等地;在台灣屬於冬候鳥,而且分佈亦不廣泛[10]。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11][12][10]
- F. a. lugubris 穆勒,S,1847年 – 爪哇、巴厘島、西北新幾內亞
- F. a. novaeguineae 蘭德,1940年 – 新幾內亞中部
- F. a. australis 古爾德,1845年 –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在銅石並用時代(距今約 4800-4400 年),保加利亞黑海沿岸已描述了一種已滅絕的亞種F. atra pontica。[13]
描述
編輯白冠雞長度為36—38 cm(14—15英寸),翼展為70—80 cm(28—31英寸),雄性重約890 g(31 oz),雌性重750 g(26 oz)[14]。除了白色的喙和額盾(這引發了「禿如黑水雞」這一表達方式,早在1430年就已使用)外,大部分為黑色。[15] 作為游泳物種,黑水雞的長而有力的腳趾上有部分蹼。雌雄外觀相似。[16]
幼鳥比成鳥顏色淡,胸部呈白色,且沒有額盾;成鳥的黑色羽毛在約3至4個月大時發育完全,但白色額盾則在約一歲時才完全發育。
白冠雞是一種嘈雜的鳥,具有廣泛的爆裂聲、爆炸聲或號角聲,常在夜間發出。
分布與棲地
編輯黑水雞在舊大陸的大部分淡水湖泊和池塘上繁殖,並像其親戚紅冠水雞一樣,適應了城市環境,經常出現在有水源的公園和花園裡。它分布並繁殖於歐洲、亞洲、澳大利亞和非洲。該物種最近將其分布範圍擴展到紐西蘭。在其分布區的溫暖部分定居,但冬季當水域結冰時,會從亞洲大部分地區向南和向西遷徙。它已知會作為迷鳥出現在北美洲。[17]
行為與生態
編輯白冠雞比大多數秧雞科鳥類少了許多隱秘性,經常可以看到它在開闊水域游泳或在水邊草地上行走。這是一種具有攻擊性的物種,在繁殖季節期間有強烈的領地意識,親鳥雌雄均參與領地防衛。[18] 在非繁殖季節,它們可能會形成大群,這可能與避免捕食有關。[19]
它不太願意飛行,起飛時會在水面上跑動並激起大量水花。在領地爭鬥或在陸地上逃離入侵者時,它會以相同的方式跑動,但不會真正飛行。像許多秧雞科鳥類一樣,它的飛行能力較弱,但在遷徙時(通常是在夜間),它可以覆蓋令人驚訝的長距離。它在游泳時會上下擺動頭部,並會從輕微的跳躍中進行短暫的潛水。
在與其他水鳥(尤其是其他白冠雞)打鬥時,白冠雞會通過衝向對手並用它的長腿擊打對方來進行攻擊。[20]
繁殖
編輯巢是一個龐大的結構,可能漂浮在水面上,或建於淺水中低矮或幾乎淹沒的樹樁或原木上,形成一個整潔的大碗狀。巢是由植物莖和葉構建,內襯較細的材料。通常隱藏在植被中,有時巢也會放置在開闊的地方。巢是由雌雄共同建造的,雄性收集大部分材料,由雌性將其組合。蛋每天產下一枚。每巢通常包含六到十枚光滑且稍有光澤的淡褐色蛋,上面覆蓋著黑色或深棕色的斑點。平均蛋的大小為53 mm × 36 mm(2.1英寸 × 1.4英寸),重量為38 g(1.3 oz)。雌雄親鳥在第二枚蛋產下後開始孵卵,並在21至24天後不定期孵化。雛鳥為早熟性(precocial)和離巢性。[21] 雛鳥全身覆蓋著黑色的絨毛,絨毛在身體上有黃色的毛狀尖端。頭部兩側、後頸和喉部的毛狀尖端較長,呈橙紅色。眼睛之間和嘴角上方的尖端為紅色。額盾鮮紅色,喙為紅色,帶有白色尖端。[22] 雛鳥在最初的三到四天由雌性孵育,這段時間食物由雄性提供。雄性還會建造一個或多個平台,用於讓雛鳥棲息和孵育。離巢後,雛鳥有時會被分成兩組,每組由一個親鳥負責照顧。雛鳥在約30天時可以自行進食,並在55至60天時換羽。白冠雞通常每年只繁殖一窩,但在一些地區如英國,它們有時會嘗試繁殖第二窩。它們在一到兩歲時首次繁殖。[21]
雛鳥死亡主要由於飢餓而非掠食。大多數雛鳥在孵化後的頭10天內死亡,這時它們最依賴成鳥提供食物。[23] 在食物短缺等壓力下,白冠雞對自己的雛鳥會非常殘忍。它們會咬那些乞食的雛鳥,並不斷這樣做直到雛鳥停止乞食。如果乞食行為持續,它們可能會咬得非常用力,導致雛鳥死亡。[24] 當環境或身體狀況限制了繁殖能力時,白冠雞會將蛋產在其他白冠雞的巢中,或藉此延長其繁殖壽命。[23]
覓食
編輯白冠雞是雜食性動物,會捕食多種小型活體獵物,包括其他水鳥的蛋,以及藻類、植物、種子和果實。[25] 它在覓食技術上表現出相當大的變化,可以在陸地或水中覓食。在水中,它可能像綠頭鴨一樣翻轉身體,或潛水尋找食物。[26]
狀態
編輯白冠雞是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適用的物種之一。
參考文獻
編輯- ^ Fulica atr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2.0 2.1 2.2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骨顶鸡.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Condon, H.T. Checklist of the Birds of Australia: Non-Passerines. Melbourne: Royal Australasian Ornithologists Union. 1975: 57.
- ^ Vladimír Bejček; Karel Štastný. Bird Encyclopaedia. Rebo Productions. 1999: 122. ISBN 9781840531497.
- ^ 中国观鸟年报“中国鸟类名录”10.0版说明. 中國記錄中心. [202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 ^ Linnaeus, Car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52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9) (拉丁語).
- ^ Peters, James Lee (編).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2.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211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58, 165. ISBN 978-1-4081-2501-4.
- ^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編). Flufftails, finfoots, rails, trumpeters, cranes, limpkin.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20 [1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4).
- ^ 10.0 10.1 白骨頂 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中文(臺灣)).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骨顶鸡指名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白骨頂 Fulica atra atra Linnaeus, 1758.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 [2013-01-24] (中文(臺灣)).
- ^ Boev, Zlatozar; Karaivanova, Elena. Fulica atra pontica subsp. n. from the Middle Holocene on the South Black Sea Coast, Bulgaria. Historia Naturalis Bulgarica. 1998, 9: 53–69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6).
- ^ Cramp 1980,第599, 610頁.
- ^ Coot.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09 (英語).
- ^ Cramp 1980,第599頁.
- ^ Eurasian Coot (Fulica atra) - North American Birds - Birds of North America. www.birds-of-north-america.net. [202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2).
- ^ Cavé, A.J.; Visser, J.; Perdeck, A.C. Size and quality of the Coot (Fulica atra) territory in relation to age of its tenants and neighbours (PDF). Ardea. 1989, 77: 87–97.
- ^ van den Hout, P.J. Dense foraging flotillas of Eurasian coots Fulica atra explained by predation by Ganges soft-shell turtle Aspideretus gangeticus? (PDF). Ardea. 2006, 94 (2): 271–274 [2015-06-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6-10).
- ^ Eurasian Coot (Fulica atra). www.birdwords.co.uk. [2020-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英國英語).
- ^ 21.0 21.1 Cramp 1980,第608–609頁.
- ^ Cramp 1980,第609頁.
- ^ 23.0 23.1 This Coot has a Secret! - NatureOutside. 20 June 2015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9).
- ^ Attenborough, David. The Problems of Parenthood. The Life of Birds. 第9集. 12 記錄於. 16 December 1998. BBC One.
- ^ Martin R., Perrow; Schutten, J. Hans; Howes, John R.; Holzer, Tim; Madgwick, F. Jane; Jowitt, Adrian J.D. Interactions between coot (Fulica atra) and submerged macrophytes: the role of birds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Hydrobiologia. 1997,. 342/343: 241–255. S2CID 8235224. doi:10.1023/A:1017007911190.
- ^ Bakker, Brigitte J.; Fordham, Robin A. Diving behaviour of the Australian coot in a New Zealand lake (PDF). Notornis. 1993, 40 (2): 131–136 [2024-08-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