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觀(1305年—1374年),字杞山湖廣武昌路蒲圻縣人。蘇州府知府任內,將衙門修建在張士誠宮殿的遺址上,被朱元璋指責為不忠,斬首,史稱「魏觀案」。

簡介 編輯

末隱居蒲山,湖廣行省左丞呂思誠曾推薦他到朝廷做官,但魏觀力辭不就。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克武昌,聘他做國子助教,再遷浙江按察司僉事。元年(1367年),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為起居注。奉命偕吳琳以幣帛求遺賢於四方。

洪武元年(1368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未幾,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遺才,所舉多擢用。洪武三年(1370年),轉太常卿,考訂諸祀典。稱旨,改侍讀學士,尋遷祭酒。洪武四年(1371年),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知龍南縣,旋召為禮部主事

洪武五年(1372年),廷臣推薦魏觀有才,出任蘇州府知府。前任知府陳寧苛刻,人送外號「陳烙鐵」。魏觀盡改陳寧所為,以明教化、正風俗為治。建黌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誠,與教授貢潁之定學儀;王彝高啟張羽訂經史;耆民周壽誼楊茂林文友行鄉飲酒禮。政化大行,課績為天下最。洪武六年(1373年),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還任[1]

洪武七年(1374年),發生魏觀案。在朱元璋任命魏觀為蘇州知府的同時,他還派自己淮西起事時的老部下蔡本擔任蘇州衛指揮使,以便互相監督。蔡本與魏觀不和。在朱元璋登基之前,張士誠把蘇州的官府改為宮殿,而把府治衙門遷到都水行司。魏觀上任後,覺得都水行司地方狹小,不方便辦公,於是又把衙門遷回原址。又浚錦帆涇,興水利。於是蔡本藉機誣陷魏觀「興既滅之基」。朱元璋派御史張度訪查,張度也與魏觀不和,遂被誅。受牽連的還有高啟王彝,史稱「魏觀案」。後來朱元璋也後悔,命歸葬故里[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明史》(卷140):「魏觀,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隱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國子助教,再遷浙江按察司僉事。吳元年,遷兩淮都轉運使。入為起居註。奉命偕吳琳以幣帛求遺賢於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未幾,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吳輔、趙壽等分行天下,訪求遺才,所舉多擢用。三年,轉太常卿,考訂諸祀典。稱旨,改侍讀學士,尋遷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知龍南縣,旋召為禮部主事。五年,廷臣薦觀才,出知蘇州府。前守陳寧苛刻,人呼「陳烙鐵」。觀盡改寧所為,以明教化、正風俗為治。建黌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誠,與教授貢潁之定學儀;王彜、高啟、張羽訂經史;耆民周壽誼、楊茂、林文友行鄉飲酒禮。政化大行,課績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還任。」
  2. ^ 明史》(卷140):「初,張士誠以蘇州舊治為宮,遷府治於都水行司。觀以其地湫隘,還治舊基。又浚錦帆涇,興水利。或譖觀興既滅之基。帝使御史張度廉其事,遂被誅。帝亦尋悔,命歸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