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原名朱重八,曾改名朱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在位三十一年,年号“洪武”,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统称“太祖高皇帝”[1]。
明太祖 | |||||||||||||
---|---|---|---|---|---|---|---|---|---|---|---|---|---|
明朝皇帝 | |||||||||||||
明朝第1任皇帝 | |||||||||||||
统治 | 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30年152天,1368年9月14日起为全中国皇帝。) | ||||||||||||
前任 | 元顺帝妥懽贴睦尔(元朝) | ||||||||||||
继任 |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帝) | ||||||||||||
储君 | |||||||||||||
吴王 | |||||||||||||
统治 | 1364年2月4日-1368年1月23日 (3年353天) | ||||||||||||
前任 | 政权建立 | ||||||||||||
继任 | 自己(明朝建立,称帝) | ||||||||||||
出生 |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 1328年10月29日 元朝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 | ||||||||||||
逝世 |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 1398年6月24日 (69岁) 明朝直隶应天府上元县南京皇宫西宫 | ||||||||||||
安葬 | |||||||||||||
王后 | 孝慈高皇后马氏 | ||||||||||||
妃嫔 | 成穆贵妃孙氏 汪贵妃 赵贵妃 淑妃李氏等后妃 | ||||||||||||
| |||||||||||||
政权 | 明朝 | ||||||||||||
父亲 | 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 ||||||||||||
母亲 | 追尊淳皇后陈氏 | ||||||||||||
首都 | 京师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 ||||||||||||
皇宫 | 南京皇宫 |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出生地之争由来已久,有明光说(也就是盱眙说、嘉山说)、凤阳说(也就是钟离说)、句容说、五河说、沛县说、宿州说等。后四说基本上没有证据支持,经不住推敲,明显不能成立。争议主要出现在明光和凤阳之间(均位于今安徽省东部)。[2]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四处流浪,化缘为生。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政权。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并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后北伐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皇朝政权,国号“大明”。
建国之后,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兴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3]。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未经许可自由迁徙,并极为严厉地惩治官吏的贪污腐败。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整肃显贵的势力及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4]、并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朱元璋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今南京的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使得皇宫自给自足。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洪武元年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覆,转达上司,旌表门闾。又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贞节牌坊),除免本家差役。”洪武二十六年令:“凡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如不遵守,将所授诰赦追夺,断罪离异。其有追夺为事官诰赦,具本奏缴内府,会同吏科给事中、中书舍人,于勘合低簿内,附写为事缘由,眼同烧毁。”使明朝妇女守寡盛行。此外,亦创立明朝入宫妇女的生殉制度。1398年,朱元璋驾崩于南京,后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即明惠帝。
生平
早年经历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9日)未时,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排行第三。朱元璋先世家沛(今江苏沛县),后徙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达百年之久。祖辈生活在古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为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人。[5][6]
朱元璋幼时甚贫困,并无法读书,曾为地主放牛。牧童伙伴多人都奉朱为领袖,且日后成朱起义将领多人,至正四年四月(1344年)淮北大旱,引发饥荒,初六朱元璋父亲去世,初九兄长去世,廿二日母亲去世,朱元璋与仲兄埋葬家人后于秋九月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云游淮西颍州。[7][8]
起事讨元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游历淮西、汝颍、泗等州完毕,返回皇觉寺并逐渐读书识字。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辛丑,身在皇觉寺多年的朱元璋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到濠州投靠郭子兴,参加红巾军。由于指挥有方,不久便成为郭子兴身旁一名亲兵并赐名元璋字国瑞[9],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马氏)。后来朱元璋见郭子兴与其他濠州红巾军领袖如孙德崖、赵均用不和,屡有冲突,朱元璋不愿涉及濠州内斗,故主动要求返家乡招募新兵,徐达、汤和等朱元璋儿时好友获准随行,不久朱元璋的部队已有结集了数千人。[10]次年,朱元璋部队攻下滁州,成为他首个据点,同时也在攻占滁州期间,李善长加入朱元璋部队,成为他一个重要幕僚。此时,濠州的郭子兴被孙德崖及赵均用迫走,前来滁州投靠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名义上仍是郭子兴部下,朱元璋乃将滁州兵权交予郭子兴[11]。
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十五年,元朝丞相脱脱率军进攻高邮,分兵攻六合,六合乃滁州屏障,故朱元璋领兵援六合,幸好脱脱被诬陷而被迫交出兵权,元军不战自溃,滁州也转危为安。朱元璋见滁州地小,建议进攻长江北岸的和州[12]。朱元璋攻下和州不久,郭子兴病故,郭子兴次子郭天叙被立为都元帅,朱元璋与郭子兴妻弟张天祐为副元帅,遥奉韩林儿的大宋龙凤政权。[13]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归附朱元璋,使得其军着手渡江攻入采石、太平路,并计划攻取集庆路(今南京市)。此时,元军降将陈野先愿协助红巾军攻集庆,郭天叙与张天祐感军功不及朱元璋,故决定在陈野先引领下,亲自领军攻打集庆。结果红巾军攻集庆时陈野先叛变,郭、张二人被杀,陈野先也死于乱军中。郭天叙与张天祐死后,朱元璋成为都元帅,尽领郭子兴旧部。[14]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领军再攻集庆,一举攻陷,改名应天府,作为根据地[15]。至此,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中心,与元朝军队、张士诚、徐寿辉等部形成犬牙交错之势。
一统江南
朱元璋攻占应天后,开始攻占应天周边地区以巩固防务。至正十六年,遣徐达攻占镇江、邓愈克广德,次年,遣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16][17]。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亲取婺州[18]。明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19]。朱元璋攻下浙东后,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同时朱元璋也得浙东名士如朱升、刘基相助,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并且遵照刘基“先汉(陈友谅)后周(张士诚)”之策略,着手对江南各势力进行对抗。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攻陷太平路,随后弑主徐寿辉、称帝建国,国号汉,之后倾全军攻应天府。朱元璋与刘基设计,先命胡大海进攻信州,断陈友谅后援,再命部下康茂才诈降作陈友谅的内应,引汉军主力进入朱元璋在应天城外龙湾设下的埋伏中,结果汉军被朱元璋军队大败,随后朱元璋攻取太平、安庆、信州等地。[20]。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军制。北结察罕帖木儿、密通方国珍,而与正面的陈友谅部进行会战。同年攻克江州、南康、建昌、抚州等地。次年,占领龙兴,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21]。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退守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及丞相刘福通,朱元璋不顾刘基反对,派军北上解安丰之围,结果刘福通战死,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此后,韩林儿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仍然被奉为皇帝。陈友谅趁朱元璋主力军北上,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根据地,首先围攻洪都,但朱元璋侄朱文正坚守洪都两个多月,待朱元璋亲率二十万部队驰援,陈友谅大军改往鄱阳湖与朱元璋大军交战,史称“鄱阳湖之战”。陈友谅自恃巨舰出战,采用炮攻,朱元璋险些负伤被擒。随后,朱元璋利用东北风而改用火攻,致使陈友谅部大量受损。之后朱元璋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便于小舟活动,改为分兵水路围攻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汉军溃败。随后朱元璋围攻武昌,并尽占湖北各地[22]。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子朱标为世子。次月再次亲征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举降。随后吴军相继攻克庐州、吉安、衡州[23]。至正二十五年,吴军继续攻占宝庆、赣州、浦城、襄阳,同年冬,下令讨张士诚[24]。次年,吴军再次攻破湖州、杭州[25]。再一年,徐达克平江,张士诚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统江南[26]。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应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27]。
南征北伐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28]。随后制定北伐战略:先攻取山东,其次进攻河南,再次攻占陕西潼关,最后再进军元大都[29]。随后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河进入,北取中原。并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徐达攻破山东济南,胡廷瑞下邵武,汤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30]。北伐一直持续到洪武年间,徐达、常遇春随后攻占整个河南、山西,最终直取元大都(今北京)。
建立明朝
吴二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登基即位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明王朝宣告建立。同年八月初二(1368年9月14日),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北遁,元朝覆亡,明朝正式成为中国的统治政权,朱元璋也随之成为全中国皇帝。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大封诸将为公侯,部分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鸡鸣山立功臣庙,六月初三日庙成[31],太祖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祯、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随后,朱元璋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三年(1370年),杀中书左丞杨宪。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廖永忠率明军平定广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傅友德大败元军,明朝平定甘肃。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洪武十二年(1379年),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旋赐死。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左丞相胡惟庸被诛,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直接归皇帝掌管[32]。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加强明朝特务统治。1382年1月6日,明军在云南昆明附近大败元朝军队,元梁王自杀,1382年4月7日,蓝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云南。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发,由于涉案人员甚多,太祖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员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庸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亦不能免,并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锦衣卫指挥蒋𤩽密告谋反,史称“蓝玉案”。此案牵连到十三侯、二伯,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明朝建国功臣因此案几乎全亡。此时太祖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33]。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太祖杀江夏侯周德兴以及颖国公傅友德,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亦被赐死[34]。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冯胜被杀[35]。
在处理内政同时,太祖亦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1372年)、在东北逼降纳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大破元末主脱古思帖木儿致其被也速迭儿杀死[36](1388年),北元灭亡。同时太祖进军辽东,使朝鲜王朝等归顺[37](1388年)。
驾崩与纪念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崩于南京皇宫内,享寿七十岁,在位三十一年,与已故的元配妻子孝慈高皇后马氏一起长眠于南京紫金山明孝陵。《明朝小史·卷三》载,责殉诸妃,强迫伺寝宫人尽数殉葬[查无此文]。《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公布遗诏:
“ |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 ” |
——太祖遗诏[38] |
新任皇帝惠宗遵照遗命。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39][40]。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
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41]。
治国政策
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以猛治国,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恢复经济着眼,历史记载朱元璋是少数极力勤政的皇帝[43]。亦显现在清洗权贵势力、以特务锦衣卫控制政治、又用文字狱及廷杖大臣,以立帝王权威。
政治改革
中央集权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44]。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45]。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太祖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46]。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32]。至此,秦、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宰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47]。
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此外他仍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并设立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五寺制度。此外他还沿袭元的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为都察院,下设若干监察御史,负责监督各级官吏。除此他还颁布《大明律》等,对官吏管理进行规制[48]。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和监视,太祖设置了巡检司和锦衣卫。巡检司主要是负责全国各地的关津要冲的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伪奸;锦衣卫则负责秘密侦察大小官吏活动,随时向皇帝报告不公不法之徒。同时太祖还授予锦衣卫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一切大权,锦衣卫正式成为直属皇帝的情报机构[49]。
镇压贪官
太祖出身贫寒,对政治贪污尤其憎恶,其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严厉的处罚[50]。太祖在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由于太祖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然而,随着大明江山逐步稳定,再加上军事和皇室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51]。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历史所罕见。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也一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是未能达到彻底清除人类贪欲权位腐败的本性[52]。
诛戮权臣
廖永忠[注 1]和 朱亮祖[注 2] 先后死于非命。随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之后李善长亦被牵连,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派吏部审讯。三日后,朱元璋下令将蓝玉磔于市,灭族。蓝玉下狱后,口供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均遭诛连[54]。《逆臣录》记载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有两万五千人。但纪非录所记载太祖的儿子诸藩王犯有很多暴行,太祖则只是轻微劝戒了事。太祖还通过设立锦衣卫(洪武二十年废除[55])、诏狱、廷杖等机构或制度,打击功臣、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控制。
分封藩王
太祖遵古制,王命法:三十受兵、六十归兵。国有三军,所以诫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太祖令诸藩镇守天下,又各领兵权,这固然是亲亲之情,信任无以复加,却也未必就没有帝王心术。强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却始终只有一个,诸藩势力犬牙交错,必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当中枢真的衰弱至极时,就算没有藩王,也会被权臣取而代之。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汉高祖与太祖,其他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强而黄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将江山付与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数百年江山。
颁布法律
建国伊始,太祖就在《大明律令》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紧接着又亲自编定《明大诰》[52]。1397年,太祖下诏正式颁布了《大明律》。《大明律》一共四百六十卷,分吏、户、礼、刑、兵、工六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犯还是从犯,一律凌迟,祖父,父、子、孙、兄、弟以及同居的人,只要是年满十六岁的都要处决。太祖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对贪官污吏的处决也十分严厉,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只要是犯有贪污的官吏,一经查实,一律发配北方荒漠中充军,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49]。
太祖十分重视法律宣传,写了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让臣民熟悉法律,不去犯禁[56]。
军事管理
早在朱元璋起兵时,他就多次强调军纪。他认为“攻克城池用武力,平定混乱用仁政”,杀人并非“勇猛”。要求部队不许滥杀无辜,还给予俘虏优待;同时还要求部队爱护百姓,不得随意焚烧抢掠乱杀百姓,他严令:“掠夺老百姓财物者处死,拆毁老百姓住房的处死。”由于朱元璋部队的军纪严明,朱元璋赢得了部属的尊重,也赢得了民众的支持[57]。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废除大都督府,并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等五军都督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军卫,由都督府管理。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58]。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互相制衡,互不统辖,各自与兵部直接联系,最后奏请皇帝裁定,以避免权力过大。
明代军户是世袭制,一旦列入军籍,世代都是军人,朝廷有事要为朝廷作战。军丁一旦逃亡、病故、老疾或被虏,就要按军籍所造之册,到该军丁原籍追补本身或其亲属,以补足原数。
外交局面
元朝初期,元世祖曾经远征日本,导致日本念念不忘,于是终元之世,日本不与中国同好[59]。明朝开国以后,太祖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宣告元朝已经灭亡,现在的称霸中国是大明,应奉大明为“正朔”来朝贡。高丽、安南、占城三国太祖使赴明称臣朝贺,惟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令太祖更为恼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60]。同时,被太祖消灭的张士诚、方国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结倭寇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61]。
后来太祖喝令“日本国王”处理倭寇,结果使者被日本人杀害[62]。消息传回中国后,太祖大为怒火,批日本是“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63][62]。面对日本,太祖忍下了恶气,从此以后对日本使者一概驱逐处理,朝贡也一概拒绝接受,与日本不相往来。同时,太祖把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彭亨、西洋国、三佛齐、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之国”,写入《皇明祖训》,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就不许征伐[64]。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太祖派遣莱州知府赵秩远赴日本。怀良亲王经过赵秩的阐释明处外交政策打消了顾虑。不久怀良派遣僧人祖来跟随赵秩回明朝向进表笺。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太祖派遣僧人祖阐、克勒等八人送日使归国,从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59]。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七月,高丽大将李成桂发动兵变掌控高丽局势以后遣知密直司事赵胖至明朝礼部上表:“定昌府院君瑶权署国事,及今四年。瑶又昏迷不法,疏斥忠正,昵比谗邪,变乱是非,谋陷勋旧,谄惑佛神,妄兴土木,靡费无度,民不堪苦;子奭痴佁无知,纵于酒色,聚会群小,谋害忠直。又其臣郑梦周等潜成奸计,欲生乱阶,乃将勋臣李成桂、赵浚、郑道传、南訚等谮于权署国事,令有司论劾以致谋害,国人愤怨,共诛梦周。权署国事尚不悛改,又谋杀戮。举国臣民实虑社稷生灵俱被其害,惶惧失措,无可奈何,咸以为若所为难以主斯民奉社稷。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二日,以恭愍王妃安氏之命,退居私第。窃念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择于宗亲,无有可当舆望者,惟门下侍中李成桂泽被生灵,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归附。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臣等咸愿推戴,令知密直司事赵胖,前赴朝廷奏达,伏启照验,烦为闻奏,俯从舆意,以安一国之民。”太祖通过礼部传达圣旨:“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虽然,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生谲诈,福愈增焉。尔礼部以示朕意。”李成桂遣门下侍郎赞成事郑道传赴京谢恩,并献马六十匹。
当年八月,李成桂又遣前密直使赵琳赴京进表:“权知高丽国事臣李成桂言:伏惟小邦自恭愍王无嗣薨逝之后,辛旽子禑冒姓窃位者十有五年矣。迄至戊辰春,妄兴师旅,将犯辽东,以臣为都统使,率兵至鸭绿江。臣窃自念小邦不可以犯上国之境,谕诸将以大义,即与还师,禑乃自知其罪,逊位子昌。昌亦暗弱,难以莅位,国人启奉恭愍王妃安氏之命,以定昌府院君王瑶权署国事。瑶乃昏迷不法,紊乱刑政,狎昵谗佞,贬斥忠良,臣民愤怨,无所控告。恭愍王妃安氏深虑其然,命归私邸。于是一国大小臣僚、闲良、耆老、军民等以为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推戴臣权知军国事。臣素无才德,辞至再三,而迫于众情,未获逃避,惊惶战栗,不知所措。伏望皇帝陛下以乾坤之量、日月之明,察众志之不可违、微臣之不获已,裁自圣心,以定民志。”朱元璋再通过礼部复旨:“高丽限山隔海,天造东夷,非我中国所治。尔礼部回文书,声教自由,果能顺天意合人心,以妥东夷之民,不生边衅,则使命往来,实彼国之福也。文书到日,国更何号,星驰来报。”
当年十一月,李成桂再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至明朝上表:“窃念小邦王氏之裔瑶,昏迷不道,自底于亡,一国臣民推戴臣权监国事。惊惶战栗,措躬无地间,钦蒙圣慈许臣权知国事,仍问国号,臣与国人感喜尤切。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小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太祖再通过礼部复旨:“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李成桂遣门下侍郎赞成事崔永沚谢恩,又遣政堂文学李恬送明朝颁赐的给前朝的高丽国王之印,并请更己名为“李旦”。
公元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帝国向明朝贡马,而且致国书。第二年,明朝派遣兵科给事中傅安率领使团往报。但当傅安等抵达帖木儿帝国国都撒马尔罕时,帖木儿打算要向东兴兵,攻打明朝了,于是扣押了傅安等人,而且百般的诱惑傅安等人归顺帖木儿,傅安被扣押十三年,坚贞不屈,维护明朝的尊严。一直到了帖木儿死了以后,他的孙子哈里嗣位,想和明朝和好,于是才放傅安等人回国。傅安回国以后又出使了中亚诸国[65]。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李成桂遣艺文春秋馆太学士郑总赴京请诰命印章:“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差知密直司事赵胖奏达天庭,继差门下评理赵琳奉表陈奏,钦奉圣旨,许允权知国事。准奉礼部来咨内云:‘国更何号,星驰来报。准此。’即差知密直司事韩尚质赍擎奏本赴京,钦奉圣旨节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钦此。’除钦遵外,洪武二十六年三月初九日,差门下评理李恬送纳前朝高丽国王金印,又于当年十二月初八日准奉左军都督督府咨,钦奉圣旨内一款节该:‘即合正名。今既改号朝鲜,表文仍称权知国事,未审何谋?钦此。’一国臣民战栗惶惧,咸请国王钦遵施行。见今虽称国王名号,窃缘未蒙颁降诰命及朝鲜国印信,一国臣民日夜颙望,仰天吁呼。伏请照验,烦为闻奏,乞赐颁降国王诰命及朝鲜印信施行。”朱元璋通过礼部下旨拒绝:“今朝鲜在当王之国,性相好而来王,顽嚣狡诈,听其自然,其来文关请印信诰命,未可轻与。朝鲜限山隔海,天造地设,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朕若赐与印信诰命,令彼臣妾,鬼神监见,无乃贪之甚欤?较之上古圣人,约束一节决不可为。朕数年前曾敕彼仪从本俗,法守旧章,令听其自为声教。喜则来王,怒则绝行,亦听其自然。尔礼部移文李成桂,使知朕意。”
海禁政策
明朝立国后日本因进入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后出现的、大量外出掠夺的武士阶层为主的倭寇骚扰入侵的恐惧,明政府立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海患的闭关锁国政策: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以来即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此后每隔一两年即将该海禁政策再次昭示天下[66]。
整个海禁政策从太祖开始,到了明穆宗在位期间被以“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为由实行开关(隆庆开关);至清初又开始一连串的闭关,清高宗时更推行“一口通商”政策、直至鸦片战争后,通行整个明清二代的海禁政策才被彻底打破。
经济与户籍管理
元末(1341年-1370年),中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及连年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减少,经济崩溃。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太祖实行黄老治术休养生息政策[67],同时主张藏富于民[68][69][70][71]。
农业
发展农业。太祖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70]。
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太祖在位期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此外他也实行屯田政策,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72]。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73]。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74]。
人口
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有6500万人,其中民户占6175万人,军户占325万人。政府实行户口普查,田产普查,编制各种册籍,施行保甲法与关律法,从法律上禁止人民自由行动,强制把人民分为军户(弓兵、校尉、力士)、匠户、民户(马户、陵户、茶户、柴户、阴阳户、医户)、灶户,不允许随便转换工作,匠籍、军籍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不得应试,并要世代承袭。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须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各种活动也要引凭才合法。编成里甲,规定了路引制度,也就是通行证制度。普通百姓只要走出出生地百里之外,就得持有官府开具的通行证,否则就以逃犯论处。[75] “乡村之人,至老不识城市。”[76][77][78][79]
教育与文化政策
明朝初期实行“科举必由学校”的政策,太祖多次强调:“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不先于学校。”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80]。命令刘三吾等人删节《孟子》中民贵君轻的内容,课试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81]遭刑部尚书钱唐冒死反对。洪武年间,太祖共主持举办六次科考,七次发榜,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为明朝选拔输送了大量有学识的官员,包括练子宁、黄子澄、解缙等一代名相。洪武三十年科举时,因中进士者均为南方籍。太祖将试官二十余人指为胡党蓝党凌迟杀害,并自阅试卷,取中六十一人,皆为北方人,并于六月廷试。此外,他并将学校列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学结合科举制度推行程朱理学,并设立国子监等重要教育机构。由于太祖在位期间实行高压的吏治政策,明初诗文三大家不得善终,以至于“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使”[82],后世不乏有学者主张太祖曾实行过一些文字狱。[83]也有学者指出关于朱元璋嗜杀之事例,存有穿凿附会的问题。[84]
社会情况
太祖崇尚简朴,也希望老百姓也勤俭节约。他规定靴子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同时对于全国人民怎么穿衣;每个阶层佩戴什么样的首饰;盖什么样的房子;出行坐什么样的车子以及人们的行动举止也是朱元璋关注的焦点,因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细致入微,可谓空前绝后[85]。“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作买卖的,发边远充军。”府军卫千户虞让男虞端故违吹箫唱曲,将上唇连鼻尖割了。又龙江卫指挥伏颙与本卫小旗姚晏保蹴圆,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又二十五年九月十九日,礼部榜文一款:“内使剃一搭头,官民之家儿童剃留一搭头者,阉割,全家发边远充军。剃头之人,不分老幼罪同。””(《客座赘语》卷十)
太祖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存恤高年诏》[86][87]。洪武二十年,太祖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88]。
对于社会的救济朱元璋也十分重视,洪武时期,荒政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89]。朝廷除了拨付救灾济贫款项[90],还侧重加强民众抗灾自救能力。面对天灾侵袭,朱元璋积极作为,既树立了朝廷的负责任形象,又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赢得了民心。救灾济贫实为获取民心、形成治世的重要前提,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91]。
为了贬抑商人,太祖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87]。
宗教管理
太祖建立明朝前后,十分重视宗教问题,通过协调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既稳定了局面,又争取了人心,为巩固明朝政权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通过有效的宗教管理措施,把宗教的发展始终控制在适合自己的政治需要范围内,并利用宗教教化番荑,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明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2]。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在严厉禁止、镇压白莲教等民间秘密宗教的同时,即大力提倡尊朱崇儒,确立儒家思想、并大搞神道设教,扶植佛教和道教。洪武年间,朱元璋不仅耗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修缮灵谷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鸡鸣寺、栖霞寺等许多佛教寺院,还修复、重建朝天宫等一批道教宫观,“凡道家所号天帝之宫,靡不崇饰”。(注:《金陵玄观志》卷1,商辂:《奉敕重建朝天宫》。) 他还拨给寺观、宫观大量田土、芦荡,免除其税粮和差役,并多次召集名僧举办法会,自己亲戴皮弁,腰插玉圭,率领群臣顶礼膜拜,或征召道士,举办斋醮祈雨,自己“设藁席露坐,昼曝于日中,顷刻不移,夜卧于地,衣不解带”,(注:《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午。)可谓虔诚至极。他还多次召见名僧、道士,赐坐讲论,有些应对称旨的僧人甚至擢为大官,充当心腹耳目。朱元璋还应僧、道之请,设立善世院、玄教院,后改为僧录司、道录司,以名僧、道徒总领全国的佛教、道教事务。为了扩大佛、道的影响,朱元璋又命四方名僧点校《大藏经》(即《洪武南藏》),令宗泐、如玘等僧人重新笺释《般若心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亲自为《心经》作序;并仿效唐宋君主,亲为《道德经》作注,撰成《御注道德经》二卷,还撰写了《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 明朝官方还多次组织刊刻卷帙浩大的佛藏和道藏。佛藏除《洪武南藏》外,还有《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万历续北藏》以及藏文的《大藏经》,道藏则有《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
在政治上,太祖推重儒释道三教并举的政策。他说:“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93]”他极为重视佛教的辅政作用,将佛教事务视为朝中大事,对佛教制度、僧寺清规多方整饬,期望以此整顿僧团,去淤除垢,“振扬佛法以善世”[94]。
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下诏对出家的僧尼免费发放度牒,才使得唐朝年间流传下来使的“度牒银”制度全部废除[95]。
整顿僧团秩序,防止僧俗混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还制定颁布了影响深广的《申明佛教榜册》,要求各地僧司查验清理天下僧寺,欲还俗者听其还俗,使出家僧人恪受戒律清规,禅、讲、瑜伽,各归本宗。
太祖亲自制定的“御制至圣百字赞”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96]。
生殉制度
殉葬制度,在西汉初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因暴行(见《御制纪非录》)被宫人杀死,王妃王氏殉葬。明朝时期明孝陵以四十六妃陪葬,其中有太祖死时杀死殉葬十几名侍寝宫人[97],这一制度沿袭至成祖、仁宗、宣宗、代宗。直至近百年之后其五世孙英宗死前指出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才禁殉葬于遗诏,永著为典。按朱元璋创立的制度,嫔妃殉葬由皇帝亲临作别。正统初,明英宗目睹皇父嫔妃殉葬,受很大刺激。天顺年间下诏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缢死,或勒死,或灌以水银毒死。[98]这些生殉的女子被称为“朝天女”,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关于朝天女记载主要依赖朝鲜的第一手资料《李朝实录金黑口述》。
评价
- 《明清史事沉思录》中记载,“传谓男子宫刑,妇人幽闭,皆不知幽闭之义。今得之,乃是于牝(阴户)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火消减。国初常用此,而女往往多死,故不可行也。”对这种灭绝人性的手术,这本书的作者王春瑜评论道:“将人等同畜生处置,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明孝陵康熙题碑:“治隆唐宋”。
- 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最终能够成就帝业的评价是:“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99]清朝官修正史《明史》张廷玉等对明太祖朱元璋一生事业的评价是:“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99]
- 毛泽东在1964年3月24日,在一次听取汇报时的插话中对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治国能力评价如下:“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知识的,历史上当皇帝的,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善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刘邦,也不认识几个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识字,是个放牛的。”[100][101][102][103][注 3] 毛泽东对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才能评价如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107]:210[101][102][103][108]
- 赵翼曾说:“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 商传评价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109]。
- 廖燕:“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一也。” [110]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改科举议》记饶廷襄曰:“明祖以时文取士,其事为孔、孟明理载道之事,其术为唐宗‘英雄入毂’之术,其心为始皇焚书坑儒之心。”
-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心,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黄仁宇: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
- 鲁迅《二心集》:二十多年前,都说朱元璋(明太祖)是民族的革命者,其实是并不然的,他做了皇帝以后,称蒙古朝为‘大元’,杀汉人比蒙古人还利害。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 钱穆:明太祖革命,驱除胡元,复兴汉、唐规模,成为当时政治上共同的理想。但明太祖终是一粗人,历史文化修养不深,他首先反对尊孟子为圣人。他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111]。
- 顾祖禹:“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 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14世纪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跃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已被有力地强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传统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他精通怎样取得帝王统治之术。作为此后的皇帝,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业的需要。
家族成员
朱元璋家族 | ||||||||||||||||||||||||||||||||||||||||||||||||||||||||||||||||||||||||||||||||||||||||||||||||||||||||||||||||||||||||||||||||||||||||||||||||||||||||||||||||||||||||||||||||||||||||||||||||||||||||||||||||||||||||||||||||||||||||||||||||||||||||||||||||||
---|---|---|---|---|---|---|---|---|---|---|---|---|---|---|---|---|---|---|---|---|---|---|---|---|---|---|---|---|---|---|---|---|---|---|---|---|---|---|---|---|---|---|---|---|---|---|---|---|---|---|---|---|---|---|---|---|---|---|---|---|---|---|---|---|---|---|---|---|---|---|---|---|---|---|---|---|---|---|---|---|---|---|---|---|---|---|---|---|---|---|---|---|---|---|---|---|---|---|---|---|---|---|---|---|---|---|---|---|---|---|---|---|---|---|---|---|---|---|---|---|---|---|---|---|---|---|---|---|---|---|---|---|---|---|---|---|---|---|---|---|---|---|---|---|---|---|---|---|---|---|---|---|---|---|---|---|---|---|---|---|---|---|---|---|---|---|---|---|---|---|---|---|---|---|---|---|---|---|---|---|---|---|---|---|---|---|---|---|---|---|---|---|---|---|---|---|---|---|---|---|---|---|---|---|---|---|---|---|---|---|---|---|---|---|---|---|---|---|---|---|---|---|---|---|---|---|---|---|---|---|---|---|---|---|---|---|---|---|---|---|---|---|---|---|---|---|---|---|---|---|---|---|---|---|---|---|---|---|
|
父母兄姊
后妃
- 皇后:马皇后,宿州人,郭子兴义女,朱元璋发妻。
- 妃嫔:成穆贵妃孙氏、淑妃李氏、宁妃郭氏、郭惠妃、庄靖安荣惠妃崔氏、汪(江)贵妃、赵贵妃、昭敬充妃胡氏、郑安妃、达定妃、胡顺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萧美人、张氏、郜氏、林氏。除以上妃嫔外,其余不可考。马皇后入葬孝陵时,成穆贵妃、永贵妃、汪贵妃陪葬。永贵妃与赵贵妃是否是同一人,无从考证。或称,包括十数名宫人在内的四十六名嫔御殉葬孝陵[112]。
- 除发妻马皇后外,朱元璋早年妾室可考证的有孙氏、郭氏、达氏数人。
- 对其早期家庭生活亦有诸多传闻。有瓮妃、䂵妃之说,其原为元顺帝宫人,生下朱棣。或说朱梓母达氏为陈友谅妾,朱梓为陈友谅遗腹子。然皆无实证。朝鲜方面史料称,周英赞、周谊之女为高丽进献元朝的贡女,元顺帝北逃后,入朱元璋后宫。或认为周妃是其中一人。
- 明朝官员刘辰所著国初事迹,濠州胡家有女守寡,朱元璋欲纳之,其母不从。后闻随军在淮安,不曾适人,遣人以书达平章赵君用,请求之。君用以胡氏同其母送至,纳之,立为胡妃。
- 明初俞本所著《纪事录》,至正十七年(1357年)“故元帅韦德成妻美,上令移居后庭,通而生子,名曰朱生。或谏曰:‘故将之妻,不可纳。’遂于本妇配总管胡汝名,朱生随母往焉。”此前一年七月,韦德成、邵肆领兵攻宣州未成,韦德成溺死,邵肆阵亡。韦德成即宁正养父,而俞本是宁正部属。龙凤十三年(1365年),朱元璋“闻相国部下宣使熊义妹色美,欲纳为宫人,令都事张来释为媒,通言于熊义母,允纳聘财讫,择日归内。来释启曰:‘熊氏女许参政杨希武弟杨希圣久矣。’上怒曰:‘汝既为媒,令臣民知吾之过。’立命将士提于内桥,众刀斫为泥,示众,追回财礼等物,仍令与杨希圣为婚,希圣终不敢娶。”[113]
- 宫庭生活
- 明代相关文献,有朱元璋在发妻马皇后逝世后,多次因外臣秽乱后宫的“乱宫”之事用酷法处死妃嫔,以及数千宦官、宫女的事迹。如《罪惟录》提到,朱元璋葛丽妃和李贤妃、鄗宁妃(一说即郭宁妃)用大筐盛着尸体,送出太平门外,胡充妃抛尸城外,1390年处死达定妃,1398年迫李贤妃自缢。《纪事录》载,洪武年间宫廷内有大量浣衣罪妇,洪武二十九年,上疑其通外,将妇女五千余人,俱剥皮贮草以示众,守门宦者如之。(明初,常见剥皮之刑。朱元璋反腐中常用于贪官。)有当代研究者指,此类说法的死亡人数与永乐年间明成祖凌迟处死数千宫女的鱼吕之乱类似,都是因民间舆论而被放大、夸张。依据史料,仅有胡顺妃一人,受家族连累推定死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乱宫”事件。在朱元璋晚年残酷打击功臣武将的政治背景下,功臣又多与皇室联姻,产生此类“乱宫”事件,未必真有“秽乱后宫”的行为[114]:34、36、38。
- 朱元璋死后,以妃嫔和宫人进行殉葬。包括十数名宫人在内的四十六名嫔御。其中有李淑妃、萧美人。其余身份不详。“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112]”。
子女
太祖共有二十六子,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其余皆分封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使之出镇全国险要。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称边王。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着边疆,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橞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余下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诸王中,以北方边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朱㭎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但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靖难之变。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以加强边防,藩屏皇室。诸王之中,以北方诸王势力较强,又以秦王朱樉、晋王朱㭎与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明太祖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儿子
官方所述,朱元璋前五子生母为马皇后。历代以来,这五子生母多有争议,参见:朱棣生母[115]。
序 | 姓名 | 封王 | 母 | 备注 |
---|---|---|---|---|
长子 | 朱标 | 懿文太子 |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 娶常遇春女为太子妃;常氏逝世后,又立妾室吕本女吕氏为太子妃。吕妃生其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后继位为明惠宗。 |
二子 | 朱 |
秦愍王 |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 娶王保保妹(汉姓为王氏)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
三子 | 朱 |
晋恭王 |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 娶谢成女 |
四子 | 朱棣 | 燕王 |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 有说朱棣生母为䂵妃或瓮妃,靖难之役后登基,是为明成祖。娶徐达女。 |
五子 | 朱橚 | 周定王,初封吴王 | 孝慈高皇后,有争议 | 娶冯胜女 |
六子 | 朱桢 | 楚昭王 | 胡充妃 | 娶王弼女 |
七子 | 朱榑 | 齐恭王 | 达定妃 | 永乐朝废为庶人。先后娶江阴侯吴良、安陆侯吴复、卫国公邓愈之女为王妃 |
八子 | 朱梓 | 潭王 | 达定妃 | 洪武朝自焚死。娶于显女。(无子) |
九子 | 朱杞 | 赵王 | 不详 | (幼殇无子) |
十子 | 朱檀 | 鲁荒王 | 郭宁妃 | 娶汤和女 |
十一子 | 朱椿 | 蜀献王 | 郭惠妃 | 娶蓝玉女 |
十二子 | 朱柏 | 湘献王 | 胡顺妃 | 建文朝自焚死。娶吴祯女。(无子) |
十三子 | 朱桂 | 代简王,初封豫王 | 郭惠妃 | 娶徐达次女 |
十四子 | 朱 |
肃庄王,初封汉王 | 郜氏 | |
十五子 | 朱植 | 辽简王,初封卫王 | 韩妃 | |
十六子 | 朱 |
庆靖王 | 余妃 | |
十七子 | 朱权 | 宁献王 | 杨妃 | |
十八子 | 朱 |
岷庄王 | 周妃 | |
十九子 | 朱 |
谷王 | 郭惠妃 | 永乐朝废为庶人(无后) |
二十子 | 朱松 | 韩宪王 | 周妃 | 娶冯诚女 |
二十一子 | 朱模 | 沈简王 | 赵贵妃 | |
二十二子 | 朱楹 | 安惠王 | 不详 | 娶徐达幼女(无子国除) |
二十三子 | 朱 |
唐定王 | 李贤妃 | |
二十四子 | 朱栋 | 郢靖王 | 刘惠妃 | 娶郭英女(无子国除) |
二十五子 | 朱 |
伊厉王 | 葛丽妃 | |
二十六子 | 朱楠 | 未封王 | 葛丽妃 | (幼殇无封) |
女儿
序 | 封号 | 母 | 驸马 | 备注 |
---|---|---|---|---|
长女 | 临安公主 | 成穆贵妃孙氏 | 李祺李善长子 | 名镜静[116] |
二女 | 宁国公主 | 孝慈高皇后 | 梅殷梅思祖从子 | |
三女 | 崇宁公主 | 牛城 | ||
四女 | 安庆公主 | 孝慈高皇后 | 欧阳伦 | |
五女 | 汝宁公主 | 宁妃郭氏 | 陆贤陆仲亨子 | |
六女 | 怀庆公主 | 成穆贵妃孙氏 | 王宁 | 子王贞亮、王贞庆 |
七女 | 大名公主 | 宁妃郭氏 | 李坚 | 有一子李庄 |
八女 | 福清公主 | 安妃郑氏 | 张麟张龙子 | |
九女 | 寿春公主 | 傅忠傅友德子 | ||
十女 | 成穆贵妃孙氏 | 早薨 | ||
十一女 | 南康公主 | 林氏 | 胡观胡海子 | 名玉华[117] |
十二女 | 永嘉贞懿公主 | 惠妃郭氏 | 郭镇郭英子 | |
十三女 | 成穆贵妃孙氏 | 早薨 | ||
十四女 | 含山公主 | 高丽妃韩氏 | 尹清 | |
十五女 | 汝阳公主 | 惠妃郭氏 | 谢达 | |
十六女 | 宝庆公主 | 张氏 | 赵辉 |
杀害驸马而守寡者包括安庆公主、汝宁公主。临安公主和寿春公主后人因为是朱元璋后代免被族诛斩首。
后人
轶事典故
白话文圣旨
相传明代天子常以口语发旨,并非朱元璋无能力以文言下笔,即便无能力,亦有翰林词臣可以代为捉刀润饰,之所以选择白话,乃因白话简便易懂,取其便利也。如明成祖曾将建文帝忠臣的妻子,贬为妓女,当这位女性死亡时,成祖发旨:“分付(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著狗吃了!钦此!”
- 朱元璋白话文圣旨之一: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问咋办,朱元璋一道圣旨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119]
- 朱元璋白话文圣旨之二:洪武三年(1370年)11月26日给户部下发的清查登记户口的指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作军。钦此。”[120]
- 朱元璋白话文圣旨之三:洪武年间,第一任国子监祭酒(校长)宋讷秉承朱元璋的旨意,制订了许多严苛的规章条文,以至于学生中有被饿死、吊死的。因此曾引发过两次学潮。其中第二次学潮是,一位名叫赵麟的太学生,写了一张没头帖子(匿名大字报)。朱元璋闻讯之后,龙颜大怒,下令将赵麟枭首示众。事情过去十年之后,朱元璋仍然余怒未消,就跑到国子监训了一通话。这一通训话,今天完整地保留在北京国子监的一块石碑上。全文如下:恁学生每(们)听着:先前那个宋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着有司官祭他。近年着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宋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着他呵,好生坏事!如今着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着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 朱元璋赐外甥曹国公李文忠诏令:“老舅家书付保儿:教你知道驴马(驴马即朱元璋之侄、大都督朱文正小名)做的人。当自从守住江西,好生的行事不依法度。近来我的令旨,为开按察司衙门,他三日不接,我言教在江上打着船,便似叫化的一般。他又差人往浙西城子里官卖物事,及至开我令旨,不许军民头目来听。密行号令,但有按察司里告状的,割了舌头,全家处死。在那里奸人家妻女,多端不仁。我禁人休去张家那下买盐,他从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张家盐场买盐,江上把截的不敢挡,尽他往来。南台城里仓与库四处,俱各有物,其余多等不仁不孝的勾当。我心里闷,说不的许多。保儿且知道这几件。你父亲到时,自有话与他说也。保儿守城子,休学驴马。你想你母亲,你便休恼我。凡事依首领官行,那家好男子,他好公主的父亲,以致这弟(阙)做的事。好驴马所言。驴马者,朱文正也。的令史都弄(此下年久损落不可考)”[121]
- 朱元璋白话文圣旨之四:《谕西番罕都必喇等诏》:“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西番地面里应有的土官每知道者,俺将一切强歹的人都拿了,俺大位子里坐地有。为这般上头,诸处里人都来我行拜见了,俺与了赏赐名分,教他依旧本地里面快活去了。似这般呵,已自十年了。止有西番罕东毕里巴一撒他每这火人,为甚么不将差发来,又不与俺马匹牛羊?!今便差人将俺的言语去开与西番每知道,若将合纳的差发认了,送将来时,便不征他;若不差人将差发来呵,俺着人马往那里行也者!教西番每知道。俺听得说,你每释伽佛根前、和尚每根前好生多与布施,么道那的是十分好勾当,你每做了者,那的便是修那再生的福。有俺如今掌管着眼前的祸福哩,你西番每怕也那不怕?你若怕时节呵,将俺每礼拜著!将差发敬将来者!俺便教你每快活者,不着军马往你地面里来,你众西番每知道者!”
- 朱元璋白话文圣旨之五:洪武八年(1375年)给西安行都卫下发的关于接待乌思藏僧人的指示:“皇帝圣旨,中书省官我根前题奏,西安行都卫文书里呈来,说乌思藏哈尔麻剌麻卒尔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当,教他稳便在那里住坐,诸色人等休教搔扰。说与那地面里官人每知道者。”
嗜杀
明朝马生龙所著《凤凰台记事》记朱元璋嗜杀诸事[122]:
- 高皇微行大中桥傍,闻一人言繁刑者,语近不逊。上怒,遂幸徐武宁第,武宁已出,夫人出迎,上问:“王安在?”夫人对以:“何事、在何所。”夫人欲命召,止之。乃曰:“嫂知吾怒乎?”夫人谢:“不知。”因大惧,恐为王也,叩首请其故。上曰:“吾,为人欺侮。”又请之,上怒甚,不言。久之,命左右往召某兵官,帅兵三千,持兵来,上默坐以待之。夫人益惧,以为决屠其家也,又不敢呼王。少顷兵至,上令二兵官,守大中、淮清二桥,使兵自东而西,诛之,当时顿灭数千家。上坐以伺,返命乃兴。
- 元宵都城张灯,太祖微行至聚宝门外,见民间张一灯,上绘一大足妇人,怀一西瓜而坐,上意其有淮西妇人大足之讪,乃剿除一家九族三百余口,邻里俱发充军。
- 洪武中,欧阳都尉挟四妓饮,事觉,逮妓急,妓分必死,大毁其貌,以往。一老胥谓曰:“予我千金,能免尔死。”妓与之半。胥曰:“上,位神圣,宁不知若曹之侈肆?慎不可欺,当如常貌,更加饰耳。”妓曰:“何如?”曰:“须沐浴靓洁,以脂粉香,泽面与身,令香透彻而肌理,极其妍艳。首饰衣装,悉以金宝锦绣,虽里衣亵裙,不可以寸素间之。务穷尽妖丽,能夺目荡心则可。问其词,一味哀呼而已。”妓从之。比见上,上令自陈,妓无一言,上顾左右曰:“绑起,杀了。”妓解衣就缚,自外及内备极华烂,绘彩珍具堆积满地,照耀左右,至裸体,肤肉如玉,香闻远近。上曰:“个小妮子,使我见,也当惑了。那厮可知哩。”即叱放之。
贴春联和吃月饼
- 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以后曾令“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123],还要求对联所用的纸笺必须朱砂染色,名为“万年红”。“红”和“朱”同义,寓意为大明王朝江山永固。[124][125][126]。
- 早在徐达攻下元大都之后,朱元璋曾命以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消息所用“月饼”作为赏赐群臣的节令糕点[124]。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同时还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127]。
喝茶讲和
朱元璋起兵时,进军徽州。当时在黄山脚下有两个大户人家,一个是程家一个是鲍家,两家结怨已久,经常发生争执。两家听闻朱元璋在徽州,便想由让他主持个公道[128]。
面对两家的各执一词,朱元璋有心化解恩怨却无计可施,当时跟随朱元璋的刘伯温献上一条妙计。于是,朱元璋请两家人进了军营里,说要请他们两家一起喝茶。当地有好茶叶,但是军营里却没有喝茶用的茶壶茶具。朱元璋把情况告诉程、鲍二人,俩人立刻派家丁回家去取。程、鲍二人为了争面子拿了许多上好的茶具来,朱元璋对于每家的茶具都仔细观摩,后又细细询问。在一问一答间,三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茶壶上,局面一片祥和。在这样的气氛中,朱元璋巧妙劝说二人,让他们重归于好。刘伯温在一旁突然大笑起来,称赞朱元璋这“喝茶讲壶”的办法英明。不过,刘伯温是浙江人,这壶字的发音从他嘴里一出,变成了“和”字的发音。从此以后,喝茶讲和的传统,就在黄山脚下流传下来[128]。
藏宝图
位于浙江金华婺城区雅畈镇和安村附近山崖上,当地的驴友发现了许多神秘摩崖石刻,大大小小的文字,工整有力,但年代久远,风化严重,难以辨认。听村里老人说,这些‘天书’是朱元璋在南山避难时留下的藏宝图。金华市文物局专家蒋金治表示,发现一块石头上留有明朝的年号,该石刻大约是元末明初石刻[129]。
相关争议
相貌之争
朱元璋画像存世有两种版本,一为明清宫中所藏御容,方脸虬髯,一为世间所流传的长脸版本。明朝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称“太祖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早有,而他工不能知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曾经美化。
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130]
另外,明朝张瀚《松窗梦语》称:“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内侍相传,上每进膳,用金钩挂髯于耳。又闻袁柳庄云:‘紫髯过脐,即登九五。’太宗每自拂其须,后果至腹始即位。”,现代学者认为明清宫中所藏的方脸虬髯御容,比较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实形象[131]。
张宏杰《朱元璋传》认为,李成桂以权臣篡位,极度希望得到朱元璋的承认,所以他对朱元璋一直毕恭毕敬,忍气吞声,极力讨好。不论从哪个角度,他都不可能在表文中故意讽刺朱元璋。朱元璋郑重其事地在外国表文中大挑毛病,只能说明,他的心理变态已经严重到十分极端的程度了。
世人传言说朱元璋因“光”“则”字杀人,但此事真实性受到学界广泛怀疑。
徐祯卿《翦胜野闻》及赵翼《廿二史札记》中记载,洪武中翰林官徐一夔在贺表里写到“光”字和“则”字,被朱元璋认为是讽刺自己当过和尚和反贼,于是被杀[132]。但据学者陈学霖考证,徐一夔寿至八十余岁,死于惠宗建文二年,故以上记载当系谬传[132]。
影视作品
电影
以下列出曾饰演“朱元璋”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朱元璋”的电影:
演员 | 年份 | 电影 | 备注 |
1957年 | 《朱洪武》 | 台语电影 | |
魏鹏飞 | 1971年 | 《朱洪武》 | 徐大钧执导台湾电影 |
洪金宝 | 1978年 | 《臭头小子》 | 许强执导台湾电影 |
达奇 | 1985年 | 《奢香夫人》 | 陈献玉执导电影 |
姬麒麟 | 1993年 | 《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 | 根据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改编。 |
孙光业 | 2014年 | 《海盗》 | 李皙勋执导韩国电影 |
电视剧
以下列出曾饰演“朱元璋”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朱元璋”的电视剧:
演员 | 年份 | 电视剧 | 备注 |
程乃根 | 1978年 | 《倚天屠龙记 (1978年电视剧)》 | 香港TVB版郑少秋主演电视剧 |
罗乐林 | 1980年 | 《太极张三丰》 | 丽的电视剧 |
1981年 | 《游侠张三丰》 | ||
麦皓为 | 1986年 | 《倚天屠龙记 (1986年电视剧)》 | 香港TVB版梁朝伟主演电视剧 |
任达华 | 1987年 | 《大明群英》 | 香港无线电视剧 |
伍永森 | 1988年 | 《锦衣卫》 | 亚视电视剧 |
范鸿轩 | 1992年 | 《刘伯温传奇》 | |
吕齐 | 1993年 | 《朱元璋 (1993年电视剧)》 | |
丹宁军 | 1994年 | 《东方小故事》之《洪武试臣》 | 反映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系列小故事。 |
李立群 | 1994年 | 《倚天屠龙记 (1994年电视剧)》 | 台湾台视版马景涛主演电视剧 |
金舜哲 | 1996年 | 《龙之泪》 | 韩国KBS大河连续剧 |
娄际成 | 1997年 | 《永乐大帝》 | 新加坡连续剧 |
王耿豪 | 1998年 | 《真命天子》 | 民视电视剧 |
何家劲 | 1998年 | 《乞丐皇帝传奇》 | |
房斌 | 1998年 | 《凤阳小子朱元璋》 | |
李立群 | 1999年 | 《帝王之旅》 | 华视电视剧 |
邱万城 | 2001年 | 《倚天屠龙记 (2001年电视剧)》 | 香港TVB版吴启华主演电视剧,根据金庸同名小说改编 |
唐国强 | 2002年 | 《大脚马皇后》 | 古装搞笑剧 |
孙宝光 | 2002年 | 《穿越时空的爱恋》 | 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穿越剧 |
高强 | 2003年 | 《聚宝盆》 | |
2007年 | 《帝师刘伯温》 | ||
严宽 | 2003年 | 《武当》 | |
林津锋 | 2003年 | 《倚天屠龙记 (2003年电视剧)》 | 中国大陆苏有朋主演电视剧 |
曾江 | 2004年 | 《名扬花鼓》 | |
公方敏 | 2004年 | 《飞天舞》 | 中、韩合拍古装爱情剧 |
鲍国安 | 2005年 | 《大明天子》 | |
刘文治 | 2005年 | 《大明奇才》 | |
胡军 | 2006年 | 《朱元璋 (2006年电视剧)》 | |
陈宝国 | 2006年 | 《传奇皇帝朱元璋》 | |
2022年 | 《山河月明》 | ||
霍正奇 | 2006年 | 《神机妙算刘伯温》 | |
孙海英 | 2006年 | 《皇后驾到》 | |
高雄 | 2006年 | 《覆雨翻云》 | 香港无线电视剧,根据黄易同名小说改编 |
汤镇业 | 2006年 | 《香粉传奇》 | 根据长篇小说《谁的莲衣》改编 |
鲍国安 | 2007年 | 《大槐树》 | |
娄际成 | 2007年 | 《铁血男儿》 | 又名《永乐大帝》,新加坡电视剧。 |
高强 | 2007年 | 《帝师刘伯温》 | |
于洋 | 2008年 | 《秀才爱上兵》 | |
于博宁 | 2009年 | 《倚天屠龙记》 | 中国大陆邓超主演电视剧 |
王蔚鑫 | 2010年 | 《朱元璋传之屯兵金西》 | |
罗乐林 陆骏光 |
2011年 | 《洪武三十二》 | 罗乐林饰演老年时期的朱元璋 陆骏光饰演青年时期的朱元璋 |
高兰村 | 2011年 | 《新萍踪侠影》 《奢香夫人》 |
|
黄海冰 | 2012年 | 《倾城雪》 | |
李立群 | 1992年 1994年 2000年 2012年 |
《刘伯温传奇之转世英雄》 《倚天屠龙记》 《帝王之旅》 《洪武大案》 |
|
赵光裕 | 2014年 | 《郑道传》 | 韩国KBS大河连续剧 |
于震 | 2015年 | 《神机妙算刘伯温 (2015年电视剧)》 | |
张倬闻 | 2016年 | 《真命天子》 | |
张铁林 | 待播(2005年拍摄) | 《玉玺传奇》 | 又名《朱元璋除恶下陈州》 |
陈浩民 | 2016年播出 | 《乞丐皇帝与大脚皇后传奇》 | 中国大陆电视剧 |
杜志国 | 2019年播出 | 《英雄诀》 | 中国大陆电视剧 |
许翔 | 2019年播出 | 《大明风华》 | 中国大陆电视剧 |
金钊 | 2019年播出 | 《倚天屠龙记》 | 中国大陆电视剧 |
金成刚 | 2021年 | 《太宗李芳远》 | 韩国KBS周末连续剧 |
陈宝国 | 2022年播出 | 《山河月明》 | |
黄文豪 | 2024年韩国播出 (2015年拍摄) |
《锦衣夜行》 |
戏曲电视剧
以下列出曾饰演“朱元璋”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朱元璋”的戏曲电视剧:
演员 | 年份 | 影视作品 | 备注 |
张伟忠 | 《朱元璋巧访记》 | 越剧电视剧 | |
王文清 | 《凤阳情》 | 评剧电视剧。 |
歌仔戏
以下列出曾饰演“朱元璋”的演员,以及剧中演出“朱元璋”的歌仔戏:
演员 | 年份 | 影视作品 | 备注 |
柳青 | 19881年 | 《朱洪武与刘伯温》 | |
杨丽花 | 1988年 | 《朱洪武》 | |
黄香莲 | 1997年 | 《臭头洪武君》 |
文学作品
注释
- ^ 廖永忠在很多战斗中有功,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殊死战斗。他淹死小明王,扫除他称帝的障碍。1375年,太祖将其杀死,理由是他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属于逾制,等同于有篡国夺权的野心。[53]
- ^ 朱亮祖原是元朝一猛将,作战勇敢,虽被明军多次俘虏,但从不求饶,誓死不降。太祖非常欣赏他的勇敢,委以重任。他曾经参加平定四川的战役,因为擅杀部下,被太祖取消奖赏。他镇守广东,仍然恶习难改,鞭打当地官员,接受富商贿赂,做了很多违法事。番禺知县道同给太祖写秘密材料,揭发朱亮祖的罪行。朱亮祖反咬一口,污蔑道同对他傲慢无礼。对大官傲慢无礼,就等于自取灭亡,将道同判处死刑。之后,太祖将朱亮祖父子召到南京,用鞭子活活打死。[53]
- ^ 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三人身为帝王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能批阅奏折和签署命令的程度。关于汉高祖刘邦的文化水平,《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有提及[104]。关于成吉思汗,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在《玄风庆会录》一书中提到成吉思汗可以亲自阅览文件。[105][106]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 ^ 《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 ^ 诸多因素说明朱元璋出生在明光. 明光市政府. [2020-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 ^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 ^ 《新理念中国历史》第三版·第二册:课题七·第一节 p.155,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3年
- ^ 《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注,今安徽省淮北市)。
- ^ 《明史》(卷1):“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 ^ 光绪《凤阳县志》(卷十四),明太祖御制龙兴碑记录:“彼时朕年十有七岁,方为行童五旬日,于教茫然”
- ^ 《明史》 (卷1).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 ^ 明太祖实录
- ^ 《明史》 (卷1).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 ^ 《明史》 (卷1).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 ^ 《明史》 (卷1).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元兵十万攻和,拒守三月,食且尽,而太子秃坚、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野先分屯新塘、高望、鸡笼山以绝饷道。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三月,郭子兴卒。
- ^ 《明史》 (卷1).
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 ^ 《明史》 (卷1).
夏四月,常遇春来归。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涨,从小港纵舟还。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诸将请直趋集庆。太祖曰:“取集庆必自采石始。采石重镇,守必固,牛渚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可必克也。”六月乙卯,乘风引帆,直达牛渚。常遇春先登,拔之。采石兵亦溃。缘江诸垒悉附。诸将以和州饥,争取资粮谋归。太祖谓徐达曰:“渡江幸捷,若舍而归,江东非吾有也。”乃悉断舟缆,放急流中,谓诸将曰:“太平甚近,当与公等取之。”遂乘胜拔太平,执万户纳哈出。总管靳义赴水死,太祖曰:“义士也”,礼葬之。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改路曰府。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领元帅事,召陶安参幕府事,李习为知府。时太平四面皆元兵。右丞阿鲁灰、中丞蛮子海牙等严师截姑孰口,陈野先水军帅康茂才以数万众攻城。太祖遣徐达、邓愈、汤和逆战,别将潜出其后,夹击之,擒野先,并降其众,阿鲁灰等引去。秋九月,郭天叙、张天祐攻集庆,野先叛,二人皆战死,于是子兴部将尽归太祖矣。野先寻为民兵所杀,从子兆先收其众,屯方山,与海牙掎角以窥太平。冬十二月壬子,释纳哈出北归。
- ^ 《明史》 (卷1).
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 ^ 《明史》 (卷1).
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 ^ 《明史》 (卷1).
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三月,徐达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六月,赵继祖克江阴。秋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十二月己丑,释囚。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 ^ 《明史》 (卷1).
十八年春二月乙亥,以康茂才为营田使。三月己酉,录囚。邓愈克建德路。夏四月,徐寿辉将陈友谅遣赵普胜陷池州。是月,友谅据龙兴路。五月,刘福通破汴梁,迎韩林儿都之。初,福通遣将分道四出,破山东,寇秦晋,掠幽蓟,中原大乱,太祖故得次第略定江表。所过不杀,收召才隽,由是人心日附。冬十二月,胡大海攻婺州,久不下,太祖自将往击之。石抹宜孙遣将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大破之,婺州降,执厚孙。先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及是乃知为太祖驻兵地。入城,发粟振贫民,改州为宁越府。辟范祖干、叶仪、许元等十三人分直讲经史。戊子,遣使招谕方国珍。
- ^ 《明史》 (卷1).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六月壬戌,还应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 ^ 《明史》 (卷1).
二十年春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以福宁降。三月戊子,征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夏五月,徐达、常遇春败陈友谅于池州。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遂复太平,下安庆,而大海亦克信州。初,太祖令茂才绐友谅,李善长以为疑。太祖曰:“二寇合,吾首尾受敌,惟速其来而先破之,则士诚胆落矣。”已而士诚兵竟不出。丁卯,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子标受经学。六月,耿再成败石抹宜孙于庆元,宜孙战死,遣使祭之。秋九月,徐寿辉旧将欧普祥以袁州降。冬十二月,复遣夏煜以书谕国珍。
- ^ 《明史》 (卷1).
二十一年春二月甲申,立盐茶课。己亥,置宝源局。三月丁丑,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元将薛显以泗州降。戊寅,国珍遣使来谢,饰金玉马鞍以献。却之曰:“今有事四方,所需者人材,所用者粟帛,宝玩非所好也。”秋七月,友谅将张定边陷安庆。八月,遣使于元平章察罕帖木儿。时察罕平山东,降田丰,军声大振,故太祖与通好。会察罕方攻益都未下,太祖乃自将舟师征陈友谅。戊戌,克安庆,友谅将丁普郎、傅友德迎降。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二十二年春正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以龙兴降。乙卯,如龙兴,改为洪都府。谒孔子庙。告谕父老,除陈氏苛政,罢诸军需,存恤贫无告者,民大悦。袁、瑞、临江、吉安相继下。二月,还应天。邓愈留守洪都。癸未,降人蒋英杀金华守将胡大海,郎中王恺死之,英叛降张士诚。处州降人李祐之闻变,亦杀行枢密院判耿再成反,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元帅朱文刚死之。三月癸亥,降人祝宗、康泰反,陷洪都,邓愈走应天,知府叶琛、都事万思诚死之。是月,明玉珍称帝于重庆,国号夏。夏四月己卯,邵荣复处州。甲午,徐达复洪都。五月丙午,朱文正、赵德胜、邓愈镇洪都。六月戊寅,察罕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察罕寻为田丰所杀。秋七月丙辰,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逆,伏诛。冬十二月,元遣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授太祖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不受。察罕子扩廓帖木儿致书归使者。
- ^ 《明史》 (卷1).
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乙丑,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附于士诚。五月,筑礼贤馆。友谅分兵陷吉安,参政刘齐、知府朱叔华死之。陷临江,同知赵天麟死之。陷无为州,知州董会死之。秋七月癸酉,太祖自将救洪都。癸未,次湖口,先伏兵泾江口及南湖觜,遏友谅归路,檄信州兵守武阳渡。友谅闻太祖至,解围,逆战于鄱阳湖。友谅兵号六十万,联巨舟为阵,楼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丁亥,遇于康郎山,太祖分军十一队以御之。戊子,合战,徐达击其前锋,俞通海以火炮焚其舟数十,杀伤略相当。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己丑,友谅悉巨舰出战,诸将舟小,仰攻不利,有怖色。太祖亲麾之,不前,斩退缩者十余人,人皆殊死战。会日晡,大风起东北,乃命敢死士操七舟,实火药芦苇中,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友谅兵大乱,诸将鼓噪乘之,斩首二千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友谅气夺。辛卯,复战,友谅复大败。于是敛舟自守,不敢更战。壬辰,太祖移军扼左蠡,友谅亦退保渚矶。相持三日,其左、右二金吾将军皆降。友谅势益蹙,忿甚,尽杀所获将士。而太祖则悉还所俘,伤者傅以善药,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八月壬戌,友谅食尽,趋南湖觜,为南湖军所遏,遂突湖口。太祖邀之,顺流搏战,及于泾江。泾江军复遮击之,友谅中流矢死。张定边以其子理奔武昌。九月,还应天,论功行赏。先是,太祖救安丰,刘基谏不听。至是谓基曰:“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虚直捣应天,大事去矣。乃顿兵南昌,不亡何待。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壬午,自将征陈理。是月,张士诚自称“吴王”。冬十月壬寅,围武昌,分徇湖北诸路,皆下。十二月丙申,还应天,常遇春留督诸军。
- ^ 《明史》 (卷1).
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立子标为世子。二月乙未,复自将征武昌,陈理降,汉、沔、荆、岳皆下。三月乙丑,还应天。丁卯,置起居注。庚午,罢诸翼元帅府,置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命中书省辟文武人材。夏四月,建祠,祀死事丁普郎等于康郎山,赵德胜等于南昌。秋七月丁丑,徐达克卢州。戊寅,常遇春徇江西。八月戊戌,复吉安,遂围赣州。达徇荆、湘诸路。九月甲申,下江陵,夷陵、潭、归皆降。冬十二月庚寅,达克辰州,遣别将下衡州。
- ^ 《明史》 (卷1).
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五月乙亥,克安陆。己卯,下襄阳。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赡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国子学。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闰月,围泰州,克之。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 ^ 《明史》 (卷1).
二十六年春正月癸未,士诚窥江阴,太祖自将救之,士诚遁,康茂才追败之于浮子门。太祖还应天。二月,明玉珍死,子升自立。三月丙申,令中书严选举。徐达克高邮。夏四月乙卯,袭破士诚将徐义水军于淮安,义遁,梅思祖以城降。濠、徐、宿三州相继下,淮东平。甲子,如濠州省墓,置守冢二十家,赐故人汪文、刘英粟帛。置酒召父老饮,极欢,曰:“吾去乡十有余年,艰难百战,乃得归省坟墓,与父老子弟复相见。今苦不得久留欢聚为乐。父老幸教子弟孝弟力田,毋远贾,滨淮郡县尚苦寇掠,父老善自爱。”令有司除租赋,皆顿首谢。辛未,徐达克安丰,分兵败扩廓于徐州。夏五月壬午,至自濠。庚寅,求遗书。秋八月庚戌,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覆败之于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癸卯,围平江。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所司进宫殿图,命去雕琢奇丽者。是岁,元扩廓帖木儿与李思齐、张良弼构怨,屡相攻击,朝命不行,中原民益困。
- ^ 《明史》 (卷1).
二十七年春正月戊戌,谕中书省曰:“东南久罹兵革,民生凋敝,吾甚悯之。且太平、应天诸郡,吾渡江开创地,供亿烦劳久矣。今比户空虚,有司急催科,重困吾民,将何以堪。其赐太平田租二年,应天、镇江、宁国、广德各一年。”二月丁未,傅友德败扩廓将李二于徐州,执之。三月丁丑,始设文武科取士。夏四月,方国珍阴遣人通扩廓及陈友定,移书责之。五月己亥,初置翰林院。是月,以旱减膳素食,复徐、宿、濠、泗、寿、邳、东海、安东、襄阳、安陆及新附地田租三年。六月戊辰,大雨,群臣请复膳。太祖曰:“虽雨,伤禾已多,其赐民今年田租。”癸酉,命朝贺罢女乐。秋七月丙子,给府州县官之任费,赐绮帛,及其父母妻长子有差,著为令。己丑,雷震宫门兽吻,赦罪囚。庚寅,遣使责方国珍贡粮。八月癸丑,圜丘、方丘、社稷坛成。九月甲戌,太庙成。朱亮祖帅师讨国珍。戊寅,诏曰:“先王之政,罪不及孥。自今除大逆不道,毋连坐。”辛巳,徐达克平江,执士诚,吴地平。戊戌,遣使致书于元主,送其宗室神保大王等北还。辛丑,论平吴功,封李善长宣国公,徐达信国公,常遇春鄂国公,将士赐赉有差。朱亮祖克台州。癸卯,新宫成。
- ^ 《明史》(卷一百二十二):“二十二年六月,丰、士诚乘闲刺杀察罕,入益都。元以兵柄付扩廓,围城数重,猱头等告急。福通自安丰引兵赴援,遇元师于火星埠,大败走还。元兵急攻益都,穴地道以入,杀丰、士城,而械送猱头于京师,林儿势大窘。明年,张士诚将吕珍围安丰,林儿告急于太祖。太祖曰:“安丰破则士诚益强。”遂亲帅师往救,而珍已入城杀福通。太祖击走珍,以林儿归,居之滁州。明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廖永忠传》则云:“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屠寄《蒙兀儿史记》云:“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而在明宁王朱权奉敕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则是被人为地淹死。该书卷下载:“是岁(按,指至正二十六年),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 ^ 《明史》 (卷1).
冬十月甲辰,遣起居注吴琳、魏观以币求遗贤于四方。丙午,令百官礼仪尚左。改李善长左相国,徐达右相国。辛亥,祀元臣余阙于安庆,李黼于江州。壬子,置御史台。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甲寅,定律令。戊午,正郊社、太庙雅乐。
- ^ 《明史》 (卷1).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 ^ 《明史》 (卷1).
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乙未,颁《大统历》。辛丑,徐达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颁律令。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己酉,徐达下济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 ^ 《明史》 (卷2).
二年春正月乙巳,立功臣庙于鸡笼山。丁未,享太庙。
- ^ 32.0 32.1 《明史》 (卷72).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 《明史》 (卷3).
二十六年春正月戊申,免天下耆民来朝。辛酉,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丁丑,晋王㭎统山西、河南军出塞,召冯胜、傅友德、常升、王弼等还。乙酉,蜀王椿来朝。凉国公蓝玉以谋反,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等皆坐诛。己丑,颁《逆臣录》于天下。庚寅,耕耤田。三月辛亥,代王桂率护卫兵出塞,听晋王节制。长兴侯耿炳文练兵陕西。丙辰,冯胜、傅友德备边山西、北平,其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庚申,诏二王军务大者始以闻。壬戌,会甯侯张温坐蓝玉党诛。
- ^ 《明史》 (卷3).
冬十一月乙丑,颍国公傅友德坐事诛。阿资复叛,西平侯沐春击败之。十二月乙亥,定远侯王弼坐事诛。
- ^ 《明史》 (卷3).
二十八年春正月丙午,阶、文寇平,甯正以兵从秦王樉征洮州叛番。丁未,大祀天地于南郊。甲子,西平侯沐春擒斩阿资,越州平。是月,周王橚、晋王㭎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燕王棣帅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塞。二月丁卯,宋国公冯胜坐事诛。
- ^ 《明史》 (卷3).
夏四月丙辰,蓝玉袭破元嗣君于捕鱼儿海,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主王公以下数万人而还。五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六月甲辰,信国公汤和归凤阳。甲子,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陈桓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东川叛蛮。
- ^ 《明史》 (卷3).
是年,高丽、安南、占城、暹罗、真腊入贡。元也速迭儿弑其主脱古思帖木儿而立坤帖木儿。高丽废其主禑,又废其主昌。
- ^ 《明史》 (卷3).
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
- ^ 明朱鹭《建文书法儗》前编:六月甲辰,上皇祖考大行皇帝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 ^ 查继佐《罪惟录》卷一 帝纪 太祖高皇帝:明太祖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原谥,永乐中加“圣神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
- ^ 《明史》 (卷3).
辛卯,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 《清史稿》 (卷84).
康熙二十一年,滇乱平,遣官致祭,颁册文、香、帛,给黄伞一,御仗、龙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二十三年,南巡,道江宁,诣明太祖陵,拜奠。谕有司巡察,守陵人防护。越五年,巡会稽,祭禹陵,祝文书御名,行三跪九拜礼。跸江宁,祭明太祖陵,如祀禹仪。凡时巡祭帝王陵寝,仪同祭庙,率二跪六拜,兹盖殊典云。
- ^ 《明史》 (卷3).
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 ^ 《明史》 (卷72).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 ^ 《明史》 (卷109).
中书令时中书及都督府议仿元制,设中书令,太子为之。太祖曰:“吾子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所宜尊礼师傅,讲习经传,博通古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重务,皆令启闻,何必作中书令乎?”遂不设。
- ^ 《明史》 (卷109).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 ^ 《明史》 (卷3).
朕罢丞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皇亲惟谋逆不赦。余罪,宗亲会议取上裁。法司只许举奏,毋得擅逮。勒诸典章,永为遵守。
- ^ 《明史》 (卷2).
六年春正月甲寅,谪汪广洋为广东参政。二月乙未,谕暂罢科举,察举贤才。壬寅,命御史及按察使考察有司。三月癸卯朔,日有食之。颁《昭鉴录》,训诫诸王。戊申,太阅。壬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备边山西、北平。甲子,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备倭。夏四月己丑,令有司上山川险易图。六月壬午,盱眙献瑞麦,荐宗庙。壬辰,扩廓帖木儿遣兵攻雁门,指挥吴均击却之。是月,免北平、河间、河南、开封、延安、汾州被灾田租。秋七月壬寅,命户部稽渡江以来各省水旱灾伤分数,优恤之。壬子,胡惟庸为右丞相,八月乙亥,诏祀三皇及历代帝王。冬十月辛巳,召徐达、冯胜还。十一月壬子,扩廓帖木儿犯大同,徐达遣将击败之,达仍留镇。甲子,遣兵部尚书刘仁振真定饥。丙寅,冬至,帝不豫,改卜郊。闰月乙亥,录故功臣子孙未嗣者二百九人。壬午,有事于圜丘。庚寅,颁定《大明律》。
- ^ 49.0 49.1 仓圣. 《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明太祖朱元璋》.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426页. ISBN 9787207052827 (中文).
- ^ 叶子奇. 《草木子》.
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高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 ^ 赵翼. 《廿二史记》.
明初“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几乎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而上哉”
- ^ 52.0 52.1 从朱元璋的反腐倡廉说开去. 北京: 人民网. 2009-01-15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
- ^ 53.0 53.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清除权臣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 ^ 《明史》 (卷3).
二十年春正月癸丑,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师征纳哈出。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
- ^ ([//web.archive.org/web/20150113183552/http://www.cssn.cn/wh/wh/whzx/201501/t20150112_1475152.s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古代也有“普法”:朱元璋曾热衷于法律宣传-中国社会科学网
- ^ 朱元璋的软实力. 北京: 湖南政协新闻网. 2014-12-05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
- ^ 《明史》 (卷90).
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及成祖在位二十余年,多所增改。其后措置不一,今区别其名于左,以资考镜。
- ^ 59.0 59.1 邢涛; 纪江红.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处繁荣的外交·赵秩出使日本>》.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0月1日: 第136页. ISBN 9787200050646 (中文).
- ^ 金安清。东倭考。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 ^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凤凰网. 2012-06-17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
- ^ 62.0 62.1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凤凰网. 2012-06-17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
- ^ 朱元璋首乐府,诗名《倭扇行》: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 ^ 朱元璋看日本人: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 凤凰网. 2012-06-17 [2014-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
- ^ 邢涛; 纪江红.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处繁荣的外交·傅安出使西域)》.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年10月1日: 第137页. ISBN 9787200050646 (中文).
- ^ 《明史朱纨传》: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 ^ 《明史·卷281·循吏传》:“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政之也,尔等当深戒之”。
- ^ 《明太祖实录·卷250》:“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
- ^ 《明太祖实录·卷176》:“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 ^ 70.0 70.1 仓圣. 《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明太祖朱元璋》.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1日: 427页. ISBN 9787207052827 (中文).
- ^ 民足国富民富国安:朱元璋的藏富于民思想.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3-07-03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中文).
- ^ 《明史》 (卷3).
夏五月庚申,免畿内各府田租。六月辛卯,免畿内十二州县,马户田租一年,滁州免二年。
- ^ 《明史》 (卷2).
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是春,振苏、松、嘉、湖水灾。
- ^ 《明史·食货志》:“在位三十余年,赐予布钞数百万,米百余万,所蠲租税无数”。
- ^ 《明史》:“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朱元璋诏令天下:“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相知晓”、“一切臣民,朝出暮入,务必从容验丁”、“人民出入作息,必须乡邻互知。有行踪诡秘、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者,皆迁之化外”、“百姓外出有路引,凡百里之外,无官府发放之路引者概可擒拿送官,告发、擒拿者有奖,纵容者问罪”、“商人有商引,无引以奸盗论处。贩盐有盐引,卖茶有茶引,无引以走私论,处死刑”、“凡行医卖卜之人,只能在本乡活动,不得远游,否则治罪”
- ^ 《慈溪县志》:“乡村之人,至老不识城市。”
- ^ 《安吉州志》:“往时人皆悛悛,朴鲁谨畏,至或老死不识城市。”
- ^ 《严州府志》:“俗尚勤朴,商贾工作皆习简朴,不尚华丽,男女不鬻外境。”
- ^ 《象山县志》:“民刚劲而直朴,利渔盐,务耕穑,乐于家居而惮于行远,去家百里率有难色。”
- ^ 洪武三年首次举行科考规定:“《易》程朱氏注,古注疏;《书》蔡氏传,古注疏;《诗》朱氏传,古注疏;《春秋》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古注疏。”(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卷一,《初设科举条格记》)周德昌《中国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八股之法,源于宋,定于明之洪武”
- ^ 容肇祖《明太祖的〈孟子节文〉》一文说:“今北平图书馆,藏有洪武二十七年刊《孟子节文》一部,可见所删八十五条内容如何。”(《读书与出版》二卷四期,1947年4月上海生活书店刊)如《尽心篇》,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十字。又《尽心篇》,删“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七句。又《离娄篇》,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六句(杨伯峻《孟子译注》)
- ^ 刑部侍郎茹太素:“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使。”
- ^ 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高木森《元墨淋漓:元画思想探微》的研究统计:“在朱氏威权下被处罚或被杀的画家(包括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至少有十六位。”
- ^ 例如徐祯卿的《翦胜野闻》说徐一夔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触犯文字狱遭斩,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亦持此说,吴晗的《朱元璋传》亦沿用,以说明朱元璋“以文字疑误杀人”。事实上,徐一夔于建文二年尚在。《朱元璋传》里还提到一位蒋景高的象山县教谕,说他“以表笺误被逮赴京师斩于市”。但《象山县志》载有《蒋氏谱》,记载蒋景高生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洪武九年(1376年)卒于任上,未因表笺之祸而被斩。《七修类稿》记载明初高僧守仁因《题翡翠》一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栖。”,“被太祖罪之,不善终”,也非事实。明太祖兴文字狱之事,多出自稗官野史,如梁亿《传信录》、徐祯卿《翦胜野闻》、黄溥《闻中今古录》等,不可尽信。近代学者陈学霖于《史林漫识》指出:“现存有关明初文字狱案史料不宜轻信”,“自赵翼而后学者所论明太祖文字狱案,皆系依据弘治至万历间野史稗乘所传故事,其间抵牾百出,亦有荒诞可笑,不可视为事实”。
- ^ 朱元璋爱管闲事:乐妓不能穿华丽的衣服. 北京: 腾讯网. 2014-12-17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
- ^ 《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
- ^ 87.0 87.1 张宏杰. 朱元璋节俭成盲目本能:早饭只吃蔬菜和豆腐. 凤凰网. 2013-07-09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
- ^ 朱元璋养老策:八旬贫困老人每月发五斗米. 北京: 新华网. 2013-11-08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中文).
- ^ 《明太祖实录·卷177》:“君之养民,如保赤子,恒念其饥寒,为之衣食。”
- ^ 《明史·食货志》:“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凡岁灾,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蓄。”
- ^ 天灾与“洪武之治”. 北京: 光明网. 2011-02-14 [2014-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
- ^ 杨思远,《“翊王度、益王纲、化凶顽、利良善”——朱元璋宗教政策评介》,《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第3期
- ^ 《明太祖集·卷十·三教论》
- ^ 《释氏稽古略续集·卷二·申明佛教榜册序》
- ^ 朱元璋下诏对僧尼免费发放度牒. 北京: 搜狐网. 2014-12-08 [2015-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中文).
- ^ 回族. 北京: 中国政府网. 2006-04-11 [2015-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中文).
- ^ 毛奇龄. 《彤史拾遺記》.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 ^ 葛忠雨. 朱元璋妃嫔殉葬:集体上吊或用水银毒杀. 《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2).
- ^ 99.0 99.1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2012-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9).
- ^ 节选自《在一次汇报时的插话》,收录于《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书。
- ^ 101.0 101.1 《毛泽东点评历代帝王纣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 凤凰网.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2月25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102.0 102.1 《毛泽东妙语评点历代帝王》. 中国网. [2007-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8) (中文(中国大陆)).
- ^ 103.0 103.1 《毛泽东对历代帝王的评说》. 新华网. [2007年11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9日) (中文(中国大陆)).
- ^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水平,《明太祖实录》《明史》等史书均有提及
- ^ 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奉元太祖旨意记录长春真人丘处机和元太祖成吉思汗关于长生之道和养生之道的谈话,定名为《玄风庆会录》一书,《玄风庆会录》的结尾记载如下:“传道毕,上谕之曰:‘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传道之语,已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具体可参见元朝耶律楚材奉旨编录《玄风庆会录》全文,来源于邱长春真人小百科,也可参见元朝耶律楚材奉旨编录《玄风庆会录》全文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2-25.,来源于山东牟平全真文化论坛
- ^ 具体请参见论文:阿勒得尔图. 《成吉思汗的文化水准达到“亲览”文件的程度》. 《前沿》. 2007年, (第4期).
- ^ 邸延生. 《歷史的借鑒:毛澤東評述中國歷代帝王》.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3.
-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01-01: 第55、56页. ISBN 9787507301540 (中文(中国大陆)).
- ^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页. ISBN 9787533935986 (中文).
- ^ 《二十七松堂文集》卷一《明太祖论》
- ^ 二_国史新论 钱穆_国学导航. www.guoxue123.com.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112.0 112.1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初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朝朝天女户者也。
- ^ 严晓星. 夜读俞本《纪事录》. 和讯网,来源:文汇报. 2014-02-05 [2018-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8) (简体中文).
- ^ 胡丹. “乱宫之变”:洪武宫闱与胡蓝党案关系抉微.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河北省廊坊市: 廊坊师范学院). 2023, (2023年第3期): 30—38. ISSN 1674-3210. doi:10.3969/j.issn.1674-3210.2023.03.005 (简体中文).
- ^ 䂵妃或瓮妃为常见说法。䂵妃为高丽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䂵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 ^ 朱中秀; 王妮; 祁海宁. 南京发现明初怀庆公主墓临安公主墓.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社). 2019-06-21 [2021-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1).
- ^ 明·佚名,《南康大长公主圹志》:“公主讳玉华,大明太祖高皇帝第十一女,太宗文皇帝之妹,母林氏。生于洪武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二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册封为南康公主,下嫁驸马都尉胡观。永乐三年十二月初三日进封长公主。 仁宗昭皇帝即位,加封大长公主。宣宗章皇帝临御,益隆眷待。皇上嗣统,笃念亲亲,恩礼尤厚。公主孝敬天赋,贞顺柔淑,戚里称誉,虽屡膺恩命,富贵安荣,而能以恭俭自持。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以疾薨,享年六十有六。讣闻,上深悼之,遣官致祭,敕有司营葬。太皇太后、皇太后及诸王、公主以下皆遣祭。生荣死哀,享有全福矣。子男一人,曰忠。孙男四人,长曰靖,次曰竭,曰汉,曰澄;女八人。公主以薨之明年闰二月十二日葬三山之原,爰志诸幽,用不朽云。正统四年闰二月日志。”
- ^ 揭朱镕基传奇身世之谜:乱世孤儿乃是朱元璋后裔. 湖北: 网易网. 2014-01-05 [2014-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3) (中文).
- ^ 朱元璋因没文化用“白话文”发圣旨:杀了再说凤凰网. [201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 ^ 朱元璋的白话圣旨. [201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8).
- ^ [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五·诏令杂考二
- ^ 马生龙:《凤凰台记事》. [2013-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7).
- ^ 陈云瞻,《簪云楼杂记》。
- ^ 124.0 124.1 南京拜年特色贴春联讲究. 湖北: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14-01-29 [201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中文).
- ^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四:贴春联. 南通网. 2013-02-10 [201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
- ^ 贴福字、春联的讲究. 中国日报网. 2010-02-04 [2014-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中文).
- ^ 夏民安. 《八月十五杀鞑子》. 《语文月刊》. 1998年, (08期).
- ^ 128.0 128.1 朱元璋黄山喝茶讲和评是非. 湖北: 新华网. 2014-12-10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
- ^ 驴友发现摩崖石刻传说为朱元璋藏宝图. 湖北: 北青网. 2014-10-28 [2015-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3) (中文).
- ^ [明]谈迁《枣林杂俎》卷一·逸典·太祖疑像
- ^ 薄松年《明代宫廷肖像画中的历史记忆》
- ^ 132.0 132.1 132.2 朱元璋人生自白:坦承曾是胆小鬼 (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信息网
研究书目
外部链接
- 朱鸿林:〈明太祖对《书经》的征引及其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朱鸿林:〈明太祖的经史讲论情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朱鸿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朱鸿林:〈明太祖的教化性敕撰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陈学霖:〈明太祖《纪非录》书后:秦周齐潭鲁代靖江诸王罪行叙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哲郎:〈明太组与江南大地主之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卫平:〈朱元璋社会保障思想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朱元璋 出生于:1328年10月21日逝世于:1398年6月24日
| ||
---|---|---|
统治者头衔 | ||
前任: 元顺帝 |
中国皇帝 1368年-1398年 |
继任: 长孙明惠宗朱允炆 |
前任: 父亲明仁祖朱世珍(追封) |
明朝皇帝 1368年-139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