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大理花懸案

美國謀殺,又作黑色大麗花事件

黑色大理花懸案(英文:The Black Dahlia)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洛杉磯的一樁極度驚悚血腥的離奇命案,被稱為是二戰之後美國加州歷史上最駭人聽聞的奪命慘案,此案件至今尚未破案因而成為懸案。

伊麗莎白·肖特
Elizabeth Short
1946年時的伊麗莎白·蕭特
出生(1924-07-29)1924年7月29日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海德公園
逝世1947年1月15日(1947歲—01—15)(22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墓地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山景公墓[1]
國籍 美國
別名黑色大理花
職業女演員
父母Cleo Short
Phoebe Sawyer

伊麗莎白·蕭特(Elizabeth Short,1924年7月29日-1947年1月15日)是波士頓人,早年生活在馬薩諸塞州梅德福市佛羅里達州,然後移居其父親居住的加利福尼亞州。人們普遍認為她是一位有抱負的女演員,儘管她在洛杉磯期間沒有從事任何知名的演藝工作。她死後獲得了「黑色大麗花」的綽號,因為那個時期的報紙經常給特別陰慘的犯罪行為冠以綽號。據說該綽號是由加州長灘一家藥店的老闆告知記者,曾光顧其藥店的一位男性顧客用「黑色大麗花」稱呼此案。這個稱呼可能源於1946年4月上映的由維若妮卡·蕾克艾倫·拉德(Alan Walbridge Ladd)主演的關於謀殺懸案的黑色電影藍色大麗花》。1947年1月15日發現屍體後,洛杉磯警察局開始了廣泛調查,嫌疑犯多達150名,但最終沒有確認並逮捕任何一位疑犯。

斬殺手法慘絕人寰,死者遭活體腰斬斷為兩截,並且所有器官和渾身血液均被掏空流盡,面部毀容成小丑式笑容,其黑髮呈放射狀向四周擴散,看起來像黑色的大理花,因此得名「黑色大理花」。

這一至今未決的懸案及其相關細節引起了公眾持久的興趣,引發了各種推論和猜測。眾多書籍和電影以伊麗莎白的生涯和遇害為基礎而創作,她的謀殺經常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未決謀殺案之一,也是洛杉磯縣最古老的未決案件之一。[2]歷史學家也將其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引起全國關注的首批重大罪行之一。[a]

人物生平

編輯

背景

編輯

伊麗莎白·蕭特[b]於1924年7月29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海德公園區,是Cleo Short與Phoebe May Short(舊姓Sawyer)的五個女兒中的第三女。[8][9]蕭特一家大約在1927年搬到緬因州波特蘭[10],然後於同年定居在馬薩諸塞州的梅德福(波士頓郊區)。這是她長大和度過她一生大部分時間的地方。[11]伊麗莎白的父親曾建造過小型高爾夫球場,但1929年股市崩盤時他失去了大部分積蓄,蕭特一家因此破產。[9]1930年,她父親的汽車被發現遺棄在查爾斯敦橋上,[12]外界推測他跳入查爾斯河自殺了。[12]伊麗莎白的母親相信丈夫已死,就帶着五個女兒搬到了梅德福的一間小公寓裡,並擔任簿記員來養活他們。

由於患有支氣管炎和嚴重的哮喘,伊麗莎白在15歲時接受了肺部手術,此後醫生建議她在冬季幾個月里轉移到較溫和的氣候中,以防止進一步的呼吸道疾病。[13]於是她的母親讓她與家人朋友一起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度過冬天。[14]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伊麗莎白在冬季期間住在佛羅里達州,餘下時間與母親和姐妹一起在梅德福度過。在二年級的時候,伊麗莎白退出了梅德福中學[15]

移居加州後

編輯
 
伊麗莎白·蕭特於1943年因未成年飲酒而被捕的照片
 
馬修·邁克爾·戈登少校

1942年下半年,伊麗莎白的母親收到了她已故的丈夫的道歉信,信中透露他實際上還活着,並在加利福尼亞開始了新生活。[15]伊麗莎白於12月18歲時搬到瓦列霍與她自從6歲之後就沒見過面的父親住在一起。[16]當時,他在附近的舊金山灣馬雷島海軍造船廠工作。伊麗莎白和她父親之間的不和導致她於1943年1月遷居。[17]此後不久,她在隆波克附近的庫克營地(現為范登堡空軍基地)的基地販賣部工作,與幾個朋友住在一起,並短暫地與據稱虐待她的陸軍航空軍中士住在一起。[17]在1943年中,她短暫離開了隆波克,並搬到了聖芭芭拉,她於1943年9月23日在當地一家酒吧因未成年飲酒而被捕。[18]少年當局將她送回梅德福,[c]但她卻返回佛羅里達,僅偶爾造訪馬薩諸塞州。[21]

在佛羅里達州期間,蕭特遇到了第二空軍突擊隊的一名陸軍航空軍軍官馬修·邁克爾·戈登(Matthew Michael Gordon)少校。他當時正在接受訓練,以部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緬印戰區。蕭特告訴朋友,戈登在印度因飛機失事而受傷,康復後向她寫信求婚。[22]她接受了他的求婚,但戈登於1945年8月10日在第二次墜機事故中喪生,此時距離日本投降結束戰爭不到一周。[23]

伊麗莎白於1946年7月搬到洛杉磯,去拜訪了她於佛羅里達州認識的陸軍空軍中尉約瑟夫·戈登·菲克林(Joseph Gordon Fickling)。[24]菲克林曾駐紮在長灘海軍儲備空軍基地。[25]伊麗莎白一生的最後六個月在加利福尼亞南部度過,其中大部分時間在洛杉磯地區;在去世前不久,她一直在當服務生,並在好萊塢大道的佛羅倫薩花園夜總會後面租了一個房間。[26]當時伊麗莎白已被描述為有抱負或「將要」成為女演員。[27]根據某些消息來源,儘管她沒有已知的演藝工作[d],但她確實渴望成為電影明星。[29]

案件

編輯
 
伊麗莎白之墓

1947年1月14日清晨,受害人伊麗莎白·蕭特(Elizabeth Short[30])被發現陳屍於路旁,死者生前慘遭凌虐與瘋狂毒打,整個嘴唇被割裂到耳邊,形成驚悚的小丑式笑容;屍體被攔腰斬斷為兩半;器官都遭取出,尤其是下身;屍體經清洗至幾乎無血跡,且體內血液徹底流乾。[31][32]

由於死者生前交友甚廣,關係複雜,洛杉磯警方花了三年偵辦此案,受調查的人超過千人,但無一人被確認是兇手。1月23日有人將死者生前的遺物,包含一本通訊錄寄給報社,警方發現通訊錄中有一頁已被人撕去,但警方調查了通訊錄上有紀錄的75名男性,仍毫無結果。也有好事之徒主動向警方自首,打算藉由此案出名。這宗驚動美國上下的兇殺案,至今仍未偵破。[來源請求]

嫌疑犯

編輯

美國作家詹姆士·艾洛伊(James Ellroy)曾據此案寫了一部驚悚小說,是《洛杉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艾洛伊相信醫生佐治·霍德英語George Hodel是真兇,因為佐治·霍德的警察兒子史蒂夫·霍德發現其父藏有一些伊麗莎白的照片,顯示兩人曾有過來往,佐治·霍德本人在命案發生後,更因非法墮胎逃亡國外,並從此定居菲律賓直到老死,再也沒有回美國。而其外科手術刀具、技術則能夠解釋伊麗莎白的屍體何以被整齊裁切,以及對內臟、器官的俐落處理手法;但這些都不能構成直接涉案證據,所以真兇是誰恐怕永遠沒有答案。

文化影響

編輯

1975年電視電影《誰是黑色大理花?》(Who Is the Black Dahlia?),露西·阿納茲英語Lucie Arnaz飾演伊麗莎白·蕭特。本案也啟發了許多創作作品,包括約翰·古格里·鄧尼英語John Gregory Dunne的1977年小說,其後改編成電影《叛我心鎖英語True Confessions (film)》,主演是羅拔·迪尼路羅拔·杜華

詹姆斯·艾爾羅伊的1987年小說《黑色大理花》將本案小說化,2006年白賴仁·龐馬的電影《艷屍案中案》根劇艾洛伊的小說改編,電影具有小量與本案關聯的事實。[33]

電玩遊戲《黑色洛城》中玩家可以在其中一個兇殺科任務中逮捕黑色大理花兇手。

知名電玩遊戲《俠盜獵車手V》中的非主線任務,收集50張信件碎片後可找出殺人兇手的位置,接著便可觸發任務並處決或放過兇手(但由任務的金牌條件是殺掉兇手可推知,預設劇情是將兇手處決)。在遊戲的手機上網查詢《who killed leonora johnson》,裡頭內容指女演員遭殺害並分屍,跟本案相似,很明顯影射本案。[34]

注釋

編輯
  1. ^ 犯罪歷史學家德克·吉布森(Dirk Gibson)指出,伊麗莎白的謀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個「抓住」國家關注的重大謀殺案之一,[3]吉妮·格雷厄姆·斯科特(Gini Graham Scott)在其《美國謀殺案》中將該案比喻為受到廣泛關注的O·J·辛普森在1990年代中期的謀殺案審判。[4]
  2. ^ 各種資料來源都將肖特的正式姓名簡稱為「伊麗莎白·蕭特」,包括她已註冊的出生證明的副本,這表明她出生時並沒有中間名。[5][6][7]
  3. ^ 直至1970年代,美國才將法定成人年齡由21歲下調至18歲。[19][20]
  4. ^ 伊麗莎白通常被稱為或有抱負的女演員[28][13],儘管她沒有已知的參與其中或以她的名字而聞名的演藝工作。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oogle Maps 37°50′07″N 122°14′13″W / 37.83528°N 122.23694°W / 37.83528; -122.23694
  2. ^ Scott 2017,第9頁.
  3. ^ Gibson 2004,第191頁.
  4. ^ Scott 2007,第106頁.
  5. ^ Investigation: Birth Certificate. Blackdahlia.info. [February 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Copy of Short's registered birth certificate showing that no middle name was included3 
  6. ^ Harnisch, Larry. Common Myths About the Black Dahlia and Their Origins.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7. ^ Harnisch, Larry. Haunting images and details of death. Los Angeles Times. September 15, 2006 [September 9,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7). 
  8. ^ Gilmore 2006,第1–4頁.
  9. ^ 9.0 9.1 Haugen 2010,第15頁.
  10. ^ Steeves, Heather. The Black Dahlia lived on Munjoy Hill: An unsolved murder from the vaults. Maine Today. February 14, 2014 [December 29,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11. ^ Scott 2017,第222頁.
  12. ^ 12.0 12.1 Haugen 2010,第18頁.
  13. ^ 13.0 13.1 Haugen 2010,第19頁.
  14. ^ Haugen 2010,第19–20頁.
  15. ^ 15.0 15.1 Haugen 2010,第20頁.
  16. ^ Haugen 2010,第23頁.
  17. ^ 17.0 17.1 Haugen 2010,第25頁.
  18. ^ Katz 2010,第186頁.
  19. ^ Greenblatt, Alan. What is the Age of Responsibility?. Governing. September 30, 2009 [September 12,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6). Arbitrary as such reasoning may sound to modern Americans, 21 stuck as a threshold age through the 19th century and into the 20th. 
  20. ^ Haugen 2010,第29頁.
  21. ^ Haugen 2010,第29–31頁.
  22. ^ Knowlton & Newton 1995,第30頁.
  23. ^ Katz 2010,第188頁.
  24. ^ Gilmore 2006,第113頁.
  25. ^ Knowlton & Newton 1995,第118頁.
  26. ^ Scott 2017,第221頁.
  27. ^ Knowlton & Newton 1995,第140頁.
  28. ^ Gilmore 2006,第2–5頁.
  29. ^ Haugen 2010,第19, 23頁.
  30. ^ Investigation : Birth Certificate. Blackdahlia.info. [2010-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Copy of Short's registered birth certificate showing that no middle name was included 
  31. ^ Obituaries: Ralph Asdel, 82; Detective in the Black Dahlia Case. Los Angeles Times. [201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32. ^ Wagner, Rob Leicester. Red Ink, White L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Los Angeles Newspapers 1920-1962. Dragonflyer Press. 2000-06-01 [2020-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33. ^ Adam Smith. The Black Dahlia Review. Empire. 2015-10-14 [2016-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8) (英語). 
  34. ^ 「電玩怪談」第三集《GTA5》離奇懸案彩蛋_電玩宅速配20150915. YouTube. 2015年9月15日 [2015-10-09]. 

來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