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種族騷亂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南部騷亂是一場發生在當地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之間的衝突,主要發生在奧什和賈拉拉巴德。騷亂發生於前總統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在4月7日被罷免之後。這場騷亂是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革命的一部分。暴力衝突開始於5月19日,當時在賈拉拉巴德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發生衝突,隨後在6月10日蔓延至了奧什。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種族騷亂
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革命的一部分
地點
 吉爾吉斯奧什賈拉拉巴德
 烏茲別克:靠近吉爾吉斯斯坦邊境地區及部分飛地
結果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烏茲別克族大量逃離家園,過渡政府部分恢復了對南部地區的控制
參戰方

當地吉爾吉斯族民眾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僱傭兵[1]

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 [2]

當地烏茲別克族
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
支持方:
 俄羅斯[3]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4]
美國 美國[5]
中國 中國[6]

土耳其 土耳其[7]
傷亡與損失

官方數據:893人喪生,[8][9] 1900人受傷,100,000 - 250,000人逃往烏茲別克斯坦[10][11][12]

非官方數據:超過2000人喪生[13][14][15]

暴力衝突的蔓延使得俄羅斯支持的、由羅薩·奧坦巴耶娃領導的過渡政府在6月12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以控制局勢。而在早些時候,烏茲別克斯坦派遣了一支規模有限的部隊進入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但很快便撤軍並向烏茲別克族難民開放邊界。衝突導致420人喪生,其中絕大部分為烏茲別克人,另有80000人流離失所。

背景

編輯

蘇聯時期

編輯

在蘇聯內部重新劃分行政區劃之後,中亞的居民開始了一次新的民族界定。在這次界定之中,這些人自己界定自己為吉爾吉斯人哈薩克人或者土庫曼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樣依照宗教信仰和所指地區來界定。那些被界定為吉爾吉斯人的人主要以游牧為生,而烏茲別克人則為定居民族。[16][17]

蘇聯解體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斯卡爾·阿卡耶夫打壓吉爾吉斯人的民族主義活動,支持泛伊斯蘭和泛突厥主義,直到在2005年鬱金香革命期間阿卡耶夫被推翻。[18]

1990年暴力衝突

編輯

1990年6月,在奧什發生了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的暴力衝突。一夥吉爾吉斯人要求將一座以烏茲別克人為主的集體農場交給他們。烏茲別克族活動人士拒絕了這一要求,之後兩個民族之間的衝突爆發了。烏茲別克人始終占據着上風,直到周邊村莊內的吉爾吉斯人加入到衝突之中。政府隨即實行緊急狀態和戒嚴,而吉爾吉斯與烏茲別克兩個加盟共和國之間的邊界被關閉了。蘇聯軍隊被部署到當地以阻止暴力衝突。直到當年8月秩序才恢復穩定。官方估計死亡人數大概在300[19][20]到600人[21] 之間,非官方的數字則達到了1000人以上。

反烏茲別克人情緒

編輯

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當地的烏茲別克人在經濟領域很活躍,尤其是貿易和服務業,並且近來也在農業上表現活躍。在吉爾吉斯人看來哦,一些富裕的烏茲別克人領袖,例如 Qodirjon Botirovhave正試圖將經濟資本轉變為政治權利,這促使了一些極為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被提了出來,例如要求烏茲別克語被列為吉爾吉斯斯坦的官方語言之一,並且議會中的一些席位專門留給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還認為烏茲別克人的資本積累換來的是吉爾吉斯人的貧窮,並且烏茲別克人通過在語言和政治自主權上呼籲獲得更多的權利來破壞吉爾吉斯斯坦的統一。[18]

 
吉爾吉斯斯坦前總統庫爾曼別克·巴基耶夫

與此同時,來自農村的吉爾吉斯人大量湧入城市,但他們沒法找到工作以及固定住處,因此他們很容易會加入犯罪組織中去。在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層面,政府並沒有對民族問題做出過任何決議,就仿佛這些問題從來不曾存在一樣。此外,事實上所有的行政管理崗位都是由吉爾吉斯人把持着。[22]

很多烏茲別克人聲稱被罷免的總統巴基耶夫很偏袒吉爾吉斯人。[17]很多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吉爾吉斯人堅定支持巴基耶夫,即使在他被罷免之後。目前巴基耶夫正在白俄羅斯流亡。吉爾吉斯斯坦社會民主黨黨首Bakyt Beshimov指出在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革命之後,臨時政府無法控制吉爾吉斯斯坦的局勢,這為騷亂的發生鋪平了道路。[23]而對於騷亂的主要原因,他認為是冷酷無情的對權利的爭奪。[23]

很多吉爾吉斯人認為他們國家的主權受到了鄰國烏茲別克斯坦的威脅,而且吉爾吉斯斯坦媒體經常報道烏茲別克斯坦很渴望保護境外的烏茲別克族。烏吉兩國邊境有很長一段存在爭議,但烏茲別克斯坦已經單方面的設立的電子柵欄。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安全部門在吉爾吉斯斯坦也執行一些導致流血的情報活動。吉爾吉斯人也害怕恐怖組織「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運動」的活動蔓延到吉爾吉斯斯坦。[18]

可能的煽動者

編輯

有一些消息宣稱這場騷亂是由外部勢力精心策劃的。有許多報道提到了一些有組織的槍手,頭戴着滑雪面具,據信是來自鄰國塔吉克斯坦。這些槍手向烏茲別克人和吉爾吉斯人兩方面開槍以挑起衝突。[24]但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安全部隊否認了這些媒體的報道。[25]

由奧坦巴耶娃領導的過度政府宣稱前總統巴基耶夫及其親信是騷亂的幕後黑手,然而這些說法都沒有證據。副總理阿爾馬茲別克·阿坦巴耶夫還宣稱巴基耶夫的兒子馬克西姆·巴基耶夫為騷亂提供了1000萬美金。[26]

有些消息宣稱俄羅斯捲入了這場騷亂,但是俄羅斯政府拒絕派部隊介入騷亂,即使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向俄羅斯提出了出兵的請求。[27]

5月14日,媒體播放了一段通過竊聽得來的電話交談,當事人是吉爾吉斯斯坦共產黨領導人Iskhak Masaliyev 及其他一些政客。他們在電話中談論了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有組織的大規模抗議活動。這些人當中還包括巴基耶夫的顧問Usen Sydykov。隨後吉爾吉斯斯坦安全部隊逮捕了Masaliyev 和Sydykov。當時Masaliyev 剛剛從莫斯科返回吉爾吉斯斯坦。這次逮捕行動引發了人們對俄羅斯政府正在吉爾吉斯斯坦製造不穩定的懷疑。[28]

吉爾吉斯斯坦一家分析機構Kyrgyz Polis Asia Analytic Center的主管Elmira Nogoybayeva在5月指出俄羅斯及其盟友哈薩克斯坦發動了一場持續的宣傳攻勢來破壞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的形象。[29]在6月14日,歐亞問題專家Giorgi Kvelashvili指出俄羅斯的行動似乎是一個更大的陰謀的一部分。[30]

一些國際組織並不支持這起騷亂是由外部勢力策劃的。根據人權觀察組織的說法「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的暴力活動在6月10日爆發,當時一大群當地烏茲別克人聚集起來,作為對一場在奧什市中心一家賭場內的一次小規模兩族衝突的回應。 在6月10日晚上,當地發生了多起針對吉爾吉斯人的襲擊事件並焚毀了多座建築物。這激怒了奧什及數以千計的來自周邊村莊的吉爾吉斯人。[31]

烏茲別克斯坦懷疑俄羅斯正在利用這起騷亂來穩固其在中亞的影響力,這其中也包括烏茲別克斯坦。[32]美國智庫斯特拉特福在6月13日發表報告,聲稱「這場危機正在由吉爾吉斯斯坦內部的衝突演變為俄烏兩國間的衝突。過去幾年俄羅斯已被證明正在中亞穩固自身的權利,而在這一過程中烏茲別克斯坦是最難以控制的。「[32]

騷亂爆發

編輯

在2010年5月末,數百名來自屬於烏茲別克斯坦但被吉爾吉斯斯坦包圍的飛地索赫(Sokh)的民眾封鎖了通往烏茲別克斯坦的一條主要高速公路,要求當局給予更好的安全保護,因為他們的車輛據說遭到了破壞。之後烏茲別克斯坦派遣了一支小規模的軍隊和警察部隊進入該飛地,但在6月3日撤出了該地區。[33]

在巴基耶夫被趕下台之後的政治混亂時期,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直接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暴力衝突在6月10日晚在奧什市爆發。根據很多報道的說法,兩族年輕人之間在賭場內的衝突是這場大規模騷亂的開始。兩派人都叫上自己的朋友來幫忙,而衝突之後持續了整晚。來自郊外的吉爾吉斯人成群結隊的湧入奧什、賈拉拉巴德和其他城鎮以加入兩族之間的衝突。從6月11日至14日,到處都有殺戮、拷打、劫掠和針對商鋪和住宅的縱火。

騷亂進程

編輯

在2010年6月9日至10日,在奧什市兩族之間的衝突導致至少46人喪生,637人受傷,其中很多人傷勢嚴重。據報道在當天,奧什市城內到處都有人開槍,而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派遣軍隊以恢復當地秩序。[34]

6月12日,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向俄羅斯提出派兵請求以平息種族衝突,並宣稱吉爾吉斯斯坦自己的軍隊和警察已經無法控制局勢了。俄羅斯政府表示俄羅斯無法介入這件事,因為這是吉爾吉斯斯坦內部的事務。[35]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許諾將會幫助吉爾吉斯斯坦臨時政府恢復社會秩序。[36][37]

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通過一項法令宣布部分動員預備役部隊。在6月13日,吉爾吉斯斯坦徵兵部門開始登記預備役人員。[38]吉政府還授權安全部隊使用致命武力和對騷亂分子格殺勿論。[39]

6月12日至13日,國際紅十字會表達了對該國日趨惡劣的人道主義局勢的擔憂,並呼籲吉政府盡一切可能保護該國民眾、恢復社會秩序並確保尊重法制。[40][41]

在6月15日早上,吉爾吉斯斯坦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Alik Orozov如下形容該國南部的局勢「當地人都陷入瘋狂之中,他們互相為敵。局勢已經變得無法控制,這是一場真正的混亂。」[42]

6月16日,華盛頓郵報報道在賈拉拉巴德局勢有所緩和。但是,華盛頓郵報還報道「當居民被問及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鄰里之間如此突然地陷入敵對並且變得如此殘忍是,當地吉爾吉斯人和屬於少數的烏茲別克人的積怨浮現了出來。這暗示着暴力衝突仍有可能死灰復燃。」華盛頓郵報還報道當地兩族群眾互相指責對方引起了這場衝突。[43]在暴力衝突最嚴重的階段過去之後,吉爾吉斯斯坦的軍隊和警察開始設立路障,並在街上開始巡邏。

受害者人數

編輯

衝突中準確的喪生人數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出來。在2011年,一個由當地專家組成的國家委員會報道由426人喪生,其中276人為烏茲別克族,105人為吉爾吉斯人。[44]非官方的消息報道有上千人在衝突中喪生,數千人受傷,數以萬計的人淪為難民。[13][14] 這些數字比官方統計出來的要高,因為政府只統計了那些死在醫院的以及在衝突中被正式下葬的死者。[45][46] 由於伊斯蘭教法的規定,許多人在死後很短的時間內就被安葬,並沒有在政府部門登記過。

根據來自烏茲別克人社區的消息指出至少700名烏茲別克人在賈拉拉巴德喪生,而奧什市的衝突還要比賈拉拉巴德市來得更為激烈。[47] 根據當地不同來源的消息,在奧什市喪生的人數從1526人[48] 到超過2000人。[49] 賈拉拉巴德的市民宣稱雙方至少有2000人在衝突中喪生,而官方的數字太低了。[15]自由歐洲」廣播電台烏茲別克語頻道在6月16日報道自衝突爆發以來有2608名烏茲別克人喪生。[50]奧什市的居民報道由1170具烏茲別克人的屍體在街上和廢墟中被發現並被烏茲別克人團體安葬。[51]

這場殺戮進行得很殘忍,很多受害者遭到強姦並被活埋。[52][53] 一些武裝團伙阻止傷者接受急救。[54]在賈拉拉巴德,人群攻擊了正在救治傷者的醫院。而於當地警察和軍隊的懈怠助長了這些暴力行徑。此外,很多消息以及國際組織宣稱當地的軍隊也普遍參與了種族衝突和劫掠。[55]在衝突中據報道至少有5名警察喪生。[56]

騷亂導致數千人逃離家園。根據聯合國及其他組織的估計,大約四十萬名難民因為騷亂而流離失所,超過111000人越過邊境逃往烏茲別克斯坦。[57]

據報道當地政府逮捕了數名烏茲別克族活動人士,因為他們試圖拍攝關於騷亂的照片和錄像。[58]

吉安全部門作用

編輯

有很多目擊者和國際組織對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在騷亂中的作用表示懷疑。人權觀察組織對騷亂進行了調查,並發布了一篇名為「正義在哪裡?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種族騷亂及其後續事件」的調查報告。[19]這篇報道對政府宣稱騷亂完全是自發的結論提出質疑,並引用了那些目擊者的說法。目擊者表示他們看到身着制服的人跳出裝甲車並使用自動武器開火,同時還一邊喊着反烏茲別克人的口號。

人權觀察組織描述了針對奧什市Cheremushki、Shait-Tepe、Shark和其他一些烏茲別克人社區的襲擊事件。他們引用數十名目擊者的說法,描述出了一個完整的襲擊模式。在很多情況下,一開始一些身着迷彩服的人乘坐裝甲車抵達這些社區,之後移走那些烏茲別克居民設立的臨時路障。隨後一些武裝分子向那些仍未離開的居民開火併趕走他們,為劫掠者清出了道路。吉爾吉斯斯坦過渡政府聲稱吉爾吉斯黑幫分子偷走了軍服、武器和車輛用作襲擊。

過渡政府授予安全部隊在該國南部對騷亂分子格殺勿論的權利引發了人權觀察組織的批評。對騷亂分子格殺勿論的命令導致了安全部隊對很多烏茲別克人無差別的殺戮。很多消息渠道懷疑該國的安全部隊參與了暴力衝突。2011年3月3日,在一篇題為「吉爾吉斯斯坦軍隊參與種族殺戮」的文章中,美聯社指出一項國際社會針對這次種族衝突起因的調查行動得出結論:在騷亂中,該國安全部隊將武器交給匪徒,這種行為意味着在騷亂中軍隊也是合謀。[59]人權觀察組織還報道一些安全部隊牽涉到了針對烏茲別克社區的襲擊中:

」… 安全部隊似乎對不同民族的嫌犯有着不同的回應行動,這使得人們擔心安全部隊沒能保護好當地的烏茲別克族並不僅僅是因為能力問題。安全部隊似乎把關注都留給了烏茲別克人,即使到後來吉爾吉斯匪徒的危險愈發明顯的迫在眉睫。並且安全部隊只採取了很有限的行動來保護烏茲別克人。「[19]

事發當地的警察和政府部門未能阻止事態的擴展,這被視為是奧坦巴耶娃領導下的過渡政府無法有效管理國家的證據。雖然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指責是外部勢力挑動了這次血腥騷亂,但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安全部隊違反人權的行為不僅僅發生在此次騷亂中,也發生在後續事件中。在騷亂被阻止之後,吉爾吉斯斯坦執法部門犯下了多次非法逮捕、虐待拘留者、毆打和侮辱當地居民等行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殺人。吉爾吉斯斯坦安全部隊進行了一次大掃蕩,據稱其目的是收繳違法武器。而「人權觀察」和「大赦國際」等國際組織的調查表明該國執法部門主要針對烏茲別克人社區進行了搜查。

」在初期的暴力活動減少之後,安全部隊對村莊和住宅進行了搜查行動,表面上是搜繳武器和拘捕那些犯下暴力行徑的人。這些大範圍的行動一直持續到6月末。有很多報道顯示安全部隊在這些行動中過度使用武力,並且有偏袒性針對烏茲別克人社區。人權觀察組織、記者和社區領導人聲稱有數百人,其中主要以烏茲別克人為主,在安全部隊的行動中被隨意逮捕,並遭到毆打或其他虐待行為。「[60]

人權觀察組織收到數十份關於當地警方漫天要價、向被拘捕者家屬索取10000美金也換取釋放被拘留者的報道。安全部門的官員向被拘留者家屬索要錢財以換取被拘留者釋放或者使其他人免受牢獄之災。這些被拘留者中大多數為烏茲別克人。許多被拘留者遭到虐待、恐嚇和毆打。人權觀察組織還報道安全部隊捏造證據、使用步槍毆打民眾、銷毀文件、偷到財產。「許多人被單獨關押在警察或安全部隊的牢房中,遭到刑訊逼供,以迫使這些人承認犯罪或者將親屬、鄰居、雇員或者朋友牽扯進犯罪活動中。[60]在Nariman村的行動中,吉爾吉斯斯坦安全部隊打傷39人,其中有2人在醫院中傷重不治。

當局還騷擾和襲擊那些為當事人辯護的律師,其中大部分當事人為烏茲別克人。律師們聲稱當局阻止他們看望當事人以阻止這些人,更不用說提供幫助了。

即使這場大範圍的種族騷亂在激烈程度上有所減弱,但帶有種族原因的襲擊事件仍在該國南部繼續。當局並沒有有效組織襲擊事件,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也可能是他們不願意阻止。人權觀察組織報道有十餘名民眾,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在奧什市警察部門大樓門前遭到襲擊和毆打,而當時在場的有很多武裝警察,但他們沒有阻止這些暴力行為。當局也沒有着手調查牢房內的虐待行為。吉爾吉斯斯坦首席軍事檢察官告訴人權觀察組織在Nariman村的清剿行動之所以沒有被調查是因為他認為執法部門的行動—包括最終導致兩人喪生的槍擊和毆打—是合法且恰當的。[19]

後續事件

編輯
 
在衝突中被焚毀的建築物,拍攝於奧什市

安全部隊鎮壓行動

編輯

在騷亂之後的審判過程中,大部分被告都是烏茲別克人。[57][61]在2012年年初,在那些被拘捕和被控在2010年騷亂的人中,77%是烏茲別克人。這是由於在吉爾吉斯斯坦政治圈中一支流傳着這樣一個理論:是烏茲別克族引發了這場騷亂。[57]

在騷亂之後數十名當地烏茲別克族宗教和社區領袖被安全部隊逮捕,其中包括記者兼人權活動人士亞森漢·阿斯科夫(Azimzhan Askarov)。[62]在一場受到多個國際組織批評的審判中,阿斯科夫被指控煽動了大規模騷亂、煽動民族仇恨、共謀殺人並被判終身監禁。[63] 多個國際組織聲稱他們相信阿斯科夫及其共同被告的遭遇是政治迫害,[64]大赦國際將 阿斯科夫描述為政治犯。

2012年3月29日,國際危機組織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稱自2010年騷亂以來,當地的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增加。「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無視這種情況,並且該國南部的領導人的一些反烏茲別克人的政策。」[65]報告指出當地如今表面上的平靜並不意味着兩族之間的關係已經平復。根據國際危機組織的說法,除非政府系統地處理這一問題,未來將會爆發新的民族衝突。

根據該組織的報告,與普遍的看法相反,這場騷亂不僅僅只是由於那些殘忍、缺乏教育並且失業的年輕人和腐敗的政客所導致的。事實上,即使那些或多或少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吉爾吉斯人也沒有客觀、平和的態度。[57] 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很少有人會去挑戰人們普遍的看法,大家都認為烏茲別克人是一群危險的外來人。[57] 在該國南部,即使是那些受過教育的活動人士和專業人士也認為是烏茲別克人自己導致自己遭受的災難。很少由吉爾吉斯人承認在南部烏茲別克人遭受的歧視和羞辱是不可接受的。他們拒絕接受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的觀點。這些觀點揭示了武器(大部分是自動步槍)是如何被分發給吉爾吉斯人,並且裝甲車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被吉爾吉斯暴徒劫走並最後被用作攻擊烏茲別克人社區。[57][20]

在騷亂之後,當地的烏茲別克人遭受了非法逮捕、敲詐和嚴刑逼供。[57][20]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調查員,胡安·門德斯在2011年12月發表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他寫道:「在針對2010年騷亂的仍在進行的調查中存在許多違反人權的行為,即使在最近幾個月也沒有減弱。」[66]

梅爾扎克馬托夫崛起

編輯

在騷亂之後,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出現了一個新的領導集體。一名公開發表民族主義言論的政治人物、奧什市市長梅里斯·梅爾扎克馬托夫開始在南部作為一名很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進入人們眼中,而此人是在巴基耶夫時期接受其委任的。[57]梅爾扎克馬托夫及其他一些民族主義分子成立了「故鄉黨」,該黨派在2010年吉爾吉斯斯坦議會選舉中贏得了120個議席中的28席。該黨派起初發動了一場運動,旨在終止新憲法的推出並使前總統巴基耶夫停止流亡回到吉爾吉斯斯坦。

梅爾扎克馬托夫是一名民族主義分子,公開擁護那些「吉爾吉斯人至上」的政策。[65] 在他的政治活動中,他基本無視比什凱克作為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的地位。這種情況即使在2011年12月來自北方的、普遍被認為是中立人士的阿爾馬茲別克·阿坦巴耶夫被選舉為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後也沒有發生改變。據報道阿坦巴耶夫政府的高級官員「對南部緊張局勢表示焦慮,但他們無法影響當地的局勢」。[57]

2011年年末,梅爾扎克馬托夫同時用吉爾吉斯語和俄語發表了一部名為《尋求真相,奧什市的悲劇:文件、事實、訴求和宣言》的書籍。[67]在書中他表達了對這起騷亂的個人觀點。在書中他表達了一些反烏茲別克人的觀點,並將烏茲別克人描述為一群分離主義者並且強調「那些非吉爾吉斯族的公民必須明白他們未來的地位將是從屬於吉爾吉斯人的。」[65]

在他的書中,梅爾扎克馬托夫對騷亂的一些值得懷疑的觀點。「許多細節都是可疑的,而關鍵證據卻又丟失了。針對烏茲別克人的襲擊缺乏目擊者,並且烏茲別克人的損失也缺乏論證。」[57] 根據梅爾扎克馬托夫的說法,吉爾吉斯人被烏茲別克人打得措手不及,而烏茲別克人「武裝到了牙齒」,但烏茲別克人的襲擊被梅爾扎克馬托夫以及其他一些受吉爾吉斯族傳說「瑪納斯」鼓舞的吉爾吉斯人挫敗了。[57]

「故鄉黨」崛起

編輯

在衝突中,美國、烏茲別克斯坦和俄羅斯站在烏茲別克人這一邊,這使得在吉爾吉斯斯坦流傳了一些陰謀論。吉爾吉斯人的民族主義政黨「故鄉黨」將這起種族衝突的原因歸咎於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沒能使當地少數民族,例如烏茲別克人尊重吉爾吉斯人的語言和文化。[18]

削弱烏茲別克語

編輯

在騷亂之後,吉爾吉斯斯坦政府開始採取措施將公眾生活中的烏茲別克語清除出去。[68][69]在吉爾吉斯斯坦全國範圍內,烏茲別克人的學校被迫將教學語言改為吉爾吉斯語。[70]在公共場所內的烏茲別克語標誌都被移除,而烏茲別克語的電視台和廣播都被勒令關閉。

在梅爾扎克馬托夫的領導下,在奧什市建立了一座紀念鍾以紀念這場騷亂。雖然衝突是在烏茲別克族和吉爾吉斯族之間爆發的,但鐘上呼籲和平的銘文是用吉爾吉斯語、英語和俄語撰寫的,並沒有烏茲別克語。[68][71]

國際調查委員會

編輯

在吉爾吉斯斯坦政府的要求下,一個針對這起騷亂的獨立調查委員會在2010年6月被成立,以研究和回報這起種族衝突。這個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由北歐國家主導,並且被奧通巴耶娃總統接受。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芬蘭、澳大利亞、愛沙尼亞、法國、俄羅斯、土耳其和英國的專業人士。委員會在2011年3月發表英文和俄文版報告。這份報告參考了將近750名目擊者、700份文件、大約5000張照片和1000份錄像。

委員會報告顯示在衝突中有大量違反國際準則的行為,其中一些可以被視為反人類罪。報告批評了由奧通巴耶娃領導的過渡政府在阻止衝突上「不稱職且優柔寡斷」。[57] 委員會指出了武器(大部分是自動步槍)是如何被分發給吉爾吉斯人,並且裝甲車在沒有任何抵抗的情況下被吉爾吉斯暴徒劫走並最後被用作攻擊烏茲別克人社區。

委員會的結論激怒並警告了吉爾吉斯斯坦政府,而該國議會成員宣布該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歐安組織中亞問題特別代表Kimmo Kiljunen博士為「不受歡迎人士」。[57][72]

委員會依照國際準則評估了衝突中的行為並寫道:

「依照委員會的觀點,衝突中的行為既不構成戰爭罪也不能算作種族清洗。但是,如果一些關於發生於6月11日、12日和13日、針對奧什市烏茲別克人社區的某些襲擊行為的證據在法院上被提供並且無合理疑點的話,這些行為可以被視作反人類罪行。這些行為包括針對某個特定種族謀殺、強姦、其他形式的性暴力、軀體暴力和迫害。[20]

委員會指出如果安全部隊能夠得到有效命令且部署合理的話,這些暴力行為可以被阻止。「安全部隊成員未能保住自己的武器使得人們有理由懷疑安全部隊是否為騷亂的直接或間接共謀者。此外,一些軍隊的成員參與了針對烏茲別克人社區的襲擊行動。」委員會建議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採取有力措施消除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並且呼籲建立一個真相與和解委員,並且國際社會應當對這些建議的執行進行跟進。但是,鑑於吉爾吉斯斯坦政府對報告結果感到憤怒,這些建議和意見不太可能被採納和執行。有趣的是,這與政府在一開始支持成立委員會的態度截然相反。

促進和解的努力

編輯

在騷亂過後,多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例如歐安組織、聯合國美國國際開發署支持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發生騷亂的地區進行努力,促進民族和解。

自2010年11月以來,歐安組織通過建立「社區安全倡議(Community Security Initiative ,CSI)」來幫助吉爾吉斯斯坦警方改進他們的行為。[73][74] CSI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警察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並通過類似促進警察隊伍多民族化等措施建立執法機構和社區之間的信任。」[73]

CSI的工作是通過與歐安組織旗下的「警察改革計劃」和少數民族事務高級專員合作來進行的。該項目還與很多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機關及其成員展開合作,包括議會督察專員、檢察總長、監獄部門、內務部、司法部和衛生部。[74]

作為項目的一部分,歐安組織向吉爾吉斯斯坦多個地區派遣了非武裝的警察顧問。在2011年7月,歐安組織援建了數十個機動警察受理中心並捐助了一些帶有基本裝備的麵包車,以幫助重建並增強在發生騷亂地區的警力。

參見

編輯

參考內容

編輯
  1. ^ 03:11 msk, 7 October 2012. Kyrgyzstan: Ferghana.Ru sources confirm the involvement of Tajik contractors in the Osh massacre - Ferghana Information agency, Moscow. Enews.ferghana.ru. 2010-06-15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2). 
  2. ^ Orange, Richard. Kyrgyzstan troubles to spur rise of al Qaeda in Central Asia.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0-06-17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3. ^ Loiko, Sergei L. Kyrgyzstan riots: Kyrgyzstan will get aid, no troops from regional security group. Los Angeles Times. 2010-06-15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4. ^ Kyrgyz Authorities Raid Uzbek Village in South. voanews.com. 2010-06-20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5. ^ U.S. mulls more help for Kyrgyzstan, rules out unilateral action. CNN. 2010-06-16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6. ^ Schwirtz, Michael. Kyrgyzstan Fighting Poses Challenge to Governm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11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7. ^ Turkey says backs Kyrgyzstan's territorial integrity | Diplomacy. World Bulletin. 2010-06-17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1). 
  8. ^ Kyrgyzstan reveals riots death toll: at least 893 victims — RT. Rt.com.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5). 
  9. ^ Kyrgyzstan 'backs reform plans'. BBC News. 2010-06-28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7). 
  10. ^ Three Russian aircraft with humanitarian aid arrive in Kyrgyzstan | World. RIA Novosti. 2010-06-16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11. ^ Kyrgyzstan to charge ex-president's son with terrorism - Otunbayeva | Ex-Soviet States. RIA Novosti.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12. ^ Situation in Kyrgyzstan 'beginning to stabilise': government. Hindustan Times. 2010-06-14 [201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0). 
  13. ^ 13.0 13.1 Komsomolskaya Pravda: Thousands Have Died in Osh, Riots Starting in Jalal-Abad. Polit.ru. 2010-06-12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14. ^ 14.0 14.1 President of the Uzbek National and Cultural Center Writes an Open Letter to Islam Karimov. Ferghana. 2010-06-13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2). 
  15. ^ 15.0 15.1 Otunbayeva, why lie? The number of deaths in Southern Kyrgyzstan has exceeded 2,000 (In Russian). Centrasia. 2010-06-15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16. ^ Kyrgyz dilemma. Financial Times. 2010-06-14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7). 
  17. ^ 17.0 17.1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Ethnic Unrest In Kyrgyzstan. RFE/RL. 2010-06-14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8). 
  18. ^ 18.0 18.1 18.2 18.3 Laruelle, Marlène. The paradigm of nationalism in Kyrgyzstan. Evolving narrative, the sovereignty issue, and political agend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2012, (45): 39–49. 
  19. ^ 19.0 19.1 19.2 19.3 Solvang, Ole; Nesitat, Anna. Where is the Justice?" Interethnic Violence in Southern Kyrgyzstan and its Aftermath.. Human Rights Watch. 2010-08-16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0. ^ 20.0 20.1 20.2 20.3 Report of the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Events in Southern Kyrgyzstan in June 2010 (PDF), The Independent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KIC), 2011-05-03 [2016-04-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1-31) 
  21. ^ Pogroms in Kyrgyzstan (PD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1. 2010-08-23 [2012-1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4-03). 
  22. ^ Uzbeks of Kyrgyzstan complain of discrimination and corruption. Eurasianet. 2006-01-30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23. ^ 23.0 23.1 An Interview with Bakyt Beshimov on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Gazeta. 2010-06-20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24. ^ Kyrgyzstan Crisis May Help US-Russia Cooperation. CBS News. 2010-06-17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25. ^ Deupty Head of Kyrgyz Security Forces Denies his Words about Tajik Gunmen. News.rambler.ru. 2012-09-27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3). 
  26. ^ Kyrgyzstan to seek extradition of ex-president's son over riots | RIA Novosti. RIA Novosti. 2010-06-15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27. ^ Russia | Central Asia. Globalpost.com. 2010-06-15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2). 
  28. ^ Two Kyrgyz Politicians Arrested For Role In Southern Unrest. RFE/RL. 2010-05-14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29. ^ Goble, Paul. Bishkek Fears Russia Wants A Protectorate Over Kyrgyzstan. EurasiaReview. 2010-05-20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30. ^ Kvelashvili, Giorgi. Moscow Reinforces Troop Levels in Kant Airbase in Kyrgyzstan. Jamestown Foundation. 2010-06-14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31). 
  31. ^ Ole Solvang, emergencies researcher at Human Rights Watch. Kyrgyzstan: Probe Forces’ Role in June Violence | Human Rights Watch. Human Rights Watch. 2010-08-16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32. ^ 32.0 32.1 Kyrgyzstan: Eyes Turn to Moscow as Instability Grows. Stratfor. 2010-06-13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7). 
  33. ^ Uzbek troops leave Kyrgyzstan.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10-06-03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1). 
  34. ^ At least 46 killed in southern Kyrgyz ethnic riots, Reuters, 2010-06-11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3) 
  35. ^ Kremlin will not intervene with military in Kyrgyzstan, RT, 2010-06-12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5) 
  36. ^ Schwirtz, Michael. Kyrgyzstan Fighting Poses Challenge to Government.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11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7). 
  37. ^ Dialogue 10/06/17 Ethnic violence in Kyrgyzstan CCTV News - CNTV English. [2012-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38. ^ Kyrgyz interim government declares mobilization, RIA Novosti, 2010-06-12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39. ^ Dwyer Arce. Kyrgyzstan president issues 'shoot to kill' order as ethnic violence continues. JURIST - Paper Chase. 2010-06-14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40. ^ Kyrgyzstan : ICRC urges restraint as humanitarian situation worsens. Icrc.org.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8). 
  41. ^ Kyrgyzstan: authorities and emergency services overwhelmed by brutal violence in the south. Icrc.org. [2010-06-15]. 
  42. ^ Bishkek claims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country is out of control. Interfax. 2010-06-15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43. ^ Pan, Philip P. After 4 days, violence subsides in Kyrgyzstan, but ethnic resentments ling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06-16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44. ^ Na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sh Violence Yields Little Results, Jamestown Foundation, 2011-01-26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45. ^ CSTO Forces Saving Kyrgyzstan from a Catastrophe. Dni.ru. 2010-06-14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7). 
  46. ^ According to Latest Official Data the Number of Deaths in the Southern Provinces of Osh and Jalal-Abad has Climbed up to 117 (In Russian). Echo.msk.ru. 2010-06-14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9). 
  47. ^ Members of the Uzbek Community in Jalal-Abad Claim 700 Local Uzbeks Have Died in the Riots. Interfax.ru. 2012-06-14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48. ^ Kyrgyzstan: According to Unofficial Data Received from Local Governments, 1,526 People have Died in Osh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Russian). Ferghana.news. 2010-06-16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49. ^ Kovalchuk, Irina. Shootings have Stopped in Kyrgyzstan, But Looting Continues. Segodnya. 2010-06-15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50. ^ Usmon, Sarvar. Roza Otunbayeva: No-one Knows the Real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Died (In Uzbek).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s Uzbek Service. 2010-06-16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4). 
  51. ^ Yanovskaya, Mariya. Testimonies: A Resident of Osh: "Uzbeks will not Stay Here. It's a Catastrophe" (In Russian). Ferghananews. 2010-06-16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52. ^ In Kyrgyzstan a Mob Burns a Policeman Alive (In Russian). Regnum.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5). 
  53. ^ Galeev, Artur; Pavel Gronskiy. Tragedy in Kyrgyzstan: Number of Deaths Reaching Thousands (In Russian). Komsomolskaya Pravda. 2010-06-12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54. ^ Armed Men Break into a Hospital in Jalal-Abad (In Russian). News.ru. [2010-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4). 
  55. ^ Uzbeks in Osh Report Nationalism and Rus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Help (In Russian). Ferghananews. 2010-06-12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56. ^ Five Policemen Dies in Southern Kyrgyzstan (In Russian). Trend. 2010-06-13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0).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Kyrgyzstan: Widening Ethnic Divisions in the South (PDF).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Brussels. 2012-04-29 [2013-11-15]. (原始內容 (Report)存檔於2013-11-24). 
  58. ^ Kyrgyzstan: Authorities in the South are not Looking for Extremists, But are Blocking Activists (In Russian). Ferghananews. 2010-06-15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59. ^ Report: Kyrgyz army implicated in ethnic bloodshed, Associated Press, 2011-05-03 [失效連結]
  60. ^ 60.0 60.1 Report: Kyrgyzstan: Partial Truth and Selective Justice: The Aftermath of the June 2010 Violence in Kyrgyzstan.,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0-12-16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1) 
  61. ^ Kyrgyzstan: 3 Years After Violence, a Mockery of Justice: Torture, Flawed Trials, Courtroom Attacks. Human Rights Watch. 2013-06-08 [201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62. ^ Andrew E. Kramer. Uzbeks Accused of Inciting Violence in Kyrgyzsta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7-01 [201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6). 
  63. ^ Kyrgyzstan: Appea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 call for a new, fair review of the case of human rights defender Azimzhan Askarov sentenced to life in Kyrgyzstan.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Human Rights (IPHR). 2010-09-16 [201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64. ^ Human rights groups condemn Kyrgyzstan activist jailing. BBC News. 2010-09-16 [201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65. ^ 65.0 65.1 65.2 Kyrgyzstan: Widening Ethnic Divisions in the South: EXECUTIVE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201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1). 
  66. ^ Méndez, Juan. Report of the Special Rapporteur on torture and other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 (PDF). UN General Assembly.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5-22). 
  67. ^ Myrzakmatov, Melis. In Search of the Truth. The Osh Tragedy: documents, facts, appeals and declarations (In Russian) (PDF). Bishkek: Turar. 2011: 414 [2012-04-17]. 978-9967-15- (partial isbn).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9-24) (俄語). 
  68. ^ 68.0 68.1 Wisniewski, Dan. Uzbek Language Disappearing In Kyrgyzstan. 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 2012-10-01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8). 
  69. ^ Kasym, Elmurad. Removing Uzbek from Public Life. Registan. 2012-09-26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9). 
  70. ^ Tajik, Uzbek schools should be shut, Kyrgyz MP says. Universal Newswires. 2012-02-17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30). 
  71. ^ Kupfer, Matthe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n Osh?. Registan. 2012-06-13 [201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72. ^ Kimmo Kiljunen is Persona Non Grata in Kyrgyzstan, Дело №…, 2011-06-06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6) 
  73. ^ 73.0 73.1 The Community Security Initiative. OSCE. [2013-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74. ^ 74.0 74.1 Kyrgyzstan: The Swiss Government renews its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Community Security Initiative in the South of Kyrgyzstan. Swiss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 2012-12-17 [2013-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