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業餘無線電歷史

業餘無線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無線電通信的萌芽階段。早在20 世紀初就出現了一些關於如何製作簡單無線電裝置的指南。 [1]在其發展歷程中,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為科學工程工業以及社會服務做出了重大貢獻。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研究推動了新興產業的誕生, [2]發展了經濟, [3]增強了國家實力, [4]並且在緊急情況下挽救了生命[5]

起源

編輯

業餘無線電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意大利發明家古列爾莫·馬可尼將無線電波(由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於 1888 年證明其存在)成功轉化為一種通信系統[6] 早在19 世紀後期,就有業餘電報愛好者架設了他們自己的有線電報網絡系統。隨着馬可尼的成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試驗這種新形的「無線電報」。有關基於「赫茲波」的無線電報系統(「無線電」這個名字直到幾年後才開始普遍使用)的信息很少,只有 1901 年 11 月的《業餘工作》雜誌中介紹了如何根據赫茲的早期實驗構建一個簡單的無線電系統。 [1]

隨着業餘無線電的不斷發展,雜誌上頻繁出現了業餘愛好者的進展報道。例如,在 1904 年的一篇報道中,記載了關於兩名來自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八年級學生構建了一個傳輸和接收範圍達八英里的無線電設備的故事,以及 1906 年的一篇報道,則講述了兩名羅德島青少年在雞舍中建造了一個無線電台的事跡。 1905 年,美國第一個商業化生產的無線電報發射機/接收機系統首次向實驗者和業餘愛好者開放。 [1] 1908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成立了哥倫比亞大學無線電報俱樂部,即現哥倫比亞大學業餘無線電俱樂部。這是迄今為止記錄中最早成立的業餘無線電俱樂部。 [7] 1910年,澳大利亞業餘無線電協會成立,即現在的澳大利亞無線電協會。

 
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1912 年 4 月 2 日)。

隨着業餘無線電的迅速發展乃至「狂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們到 1910 年就已經建立了數千個電台。這也引發了廣泛的意外干擾和惡意干擾,影響了商用和軍事無線電系統。其中部分問題源於業餘愛好者使用粗糙的火花發射器,這種設備會在無線電頻譜的廣泛範圍內發射信號。 [1] 1912 年,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沉沒後,美國國會通過了《1912 年無線電法案》 [8]該法案將私人電台的無線電波波長限制在 200 米以下(頻率為1500 kHz 以上)。 [9]這些「短波」頻段當時被普遍認為毫無用處,導致美國的無線電愛好者數量估計減少了多達88%。 [10]他國家隨後也採取了類似措施,到1913年,各國制定了《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 ,該公約要求船舶無線電台必須全天24小時有人值守。《1912年無線電法案》還標誌着美國聯邦開始對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和電台進行許可管理。 「ham」一詞(意為拙劣的操作員)作為業餘無線電操作員的同義詞,其起源顯然是來自專業電報員的嘲諷。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到 1917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業餘無線電活動全面停止。在美國,國會下令所有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停止操作,甚至拆除設備。 [1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些限制被取消,業餘無線電服務於 1919 年 10 月 1 日恢復。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編輯
 
早期自製的業餘無線電發射機
 
1924 年德國業餘無線電和滑雪愛好者

1921 年,美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向英國同行發出了挑戰,試圖實現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聯繫。不久,許多美國電台開始在英國被聽到,緊接着,接着在1922年12月,一位英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也在美國被接收到。1923 年 11 月 27 日,美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弗雷德·施內爾 (Fred Schnell) 和法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萊昂·德洛伊 (Léon Deloy) 首次實現了跨大西洋雙向通話。 [12]此後不久,英國和美國之間於1923年12月首次實現了雙向聯繫,地點位於倫敦康涅狄格州西哈特福德[13]17個美國和13個歐洲的業餘無線電站進行了通信。隨後的一年裡,北美和南美、南美和新西蘭、北美和新西蘭,以及倫敦和新西蘭之間的通信也相繼實現。 [14]

這些國際業餘無線電聯繫促進了第一次國際無線電報會議的召開,該會議於1927年至1928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 [8]這次會議制定了80/75、40、20和10米的標準國際業餘無線電波段及無線電呼號前綴。

1933 年,羅伯特·摩爾 (W6DEI) 開始在 75 米下邊帶進行單邊帶語音實驗。到了 1934 年,已經有數個業餘無線電台使用單邊帶進行廣播。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德國占領波蘭期間,牧師馬克西米利安·科爾貝(Maximilian Kolbe,SP3RN) 被德國人逮捕。 [16]德國人認為他的業餘無線電活動與間諜活動有關[17] ,於是他於 1941 年 5 月 28 日被轉移到奧斯維辛集中營。 1941 年,在一些囚犯越獄後,德國人下令殺死 10 名囚犯以示懲戒。科爾貝牧師自願替換其中一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而殉道。 1982 年 10 月 10 日,他被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封為聖馬西米利安·科爾貝稱其為奉獻給瑪麗亞的使徒,並宣告其為慈愛的殉道者,他也被視為業餘無線電操作員的守護神。 [16] [17]

 
ARC-5系列中的兩款電台。左邊的單元是 BC-453-B,覆蓋 190-550 kHz;右邊的是 BC-454-E,覆蓋 3-6 兆赫。二者都已改裝,用小型控制面板替換前面板連接器來用於業餘無線電操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國會再次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暫停了所有業餘無線電活動。 [9]由於當時大多數美國業餘無線電操作員都在軍隊中,因此美國政府創建了戰時應急無線電服務,該服務一直活躍到 1945 年。戰爭結束後,業餘無線電服務開始恢復,許多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將戰爭剩餘的無線電設備(如ARC-5)改裝為業餘無線電設備。

戰後時代

編輯
 
1964 年美國郵票,紀念業餘無線電。


20 世紀 50 年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開創了單邊帶調製在高頻語音通信中的應用。 [18] 1961年,第一顆業餘無線電衛星OSCAR-1發射。 [19]

20 世紀 50 年代末,國際地球物理年期間,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幫助美國海軍駐紮在南極洲的人員與家鄉的親人保持聯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

 
1956 年冬天,美國海軍首席軍士長阿德雷·加勒特 (Adrey Garret) 在威廉姆斯航空作戰基地使用業餘無線電。在衛星電話技術普及之前,業餘無線電是生活和工作在南極洲的海軍人員與美國親朋好友進行語音通信的唯一方式。 [21]

20世紀末

編輯

1979 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無線電管理會議上,建立了三個新的業餘無線電波段: 30 米、 17 米和12 米。 [22]如今,這三個波段通常被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稱為WARC 波段

1982 年福克蘭戰爭期間,阿根廷軍隊控制了島上的電話和無線電網絡,並切斷了與倫敦的通訊。蘇格蘭業餘無線電操作員萊斯·漢密爾頓 (Les Hamilton,GM3ITN) [23] [24]成功地將島上同為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鮑勃·麥克勞德 (Bob McLeod) 和托尼·波爾-埃文斯 (Tony Pole-Evans) 提供的關鍵信息轉發給了位於倫敦的英國軍事情報機構,包括部隊部署、轟炸襲擊、雷達基地和軍事活動的詳細信息。 [25] 1999 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期間,南斯拉夫的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在公共避難所的崗位上交換信息 [26]不過,由於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通常會避開有爭議的話題和政治討論。 [27]

20 世紀 80 年代,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對自動消息系統和分組無線電領域的通信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些計算機控制系統首次用於災難期間和之後的通信分發 [8]


20 世紀 90 年代,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利用個人計算機和聲卡的強大功能,引入了諸如PSK31等數字通信模式,推動了數字通信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他們還數字信號處理軟件定義無線電等新技術融入到自己的活動中。

21世紀

編輯

多年來,國際協議要求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必須熟練掌握摩爾斯電碼,才能使用低於 30 兆赫的頻段。 2003 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 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投票決定允許國際電信聯盟成員國在自願的前提下取消摩爾斯電碼測試。 [28]

2006 年 12 月 15 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 發布了一份報告和命令,取消了所有美國業餘無線電執照申請者的摩爾斯電碼考試要求,該政策於2007年2月23日生效。 [29]大多數其他國家也放寬了對於摩爾斯電碼的要求,導致全球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數量激增。

雖然不再要求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學習「電碼」,但它仍然是一種流行的通信模式。

目前,只有朝鮮也門完全禁止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執照。不過許多國家仍然對業餘無線電持證人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並限制他們的活動、頻段和發射功率。

業餘無線電應急通信協助了2001年9 月 11 日恐怖襲擊[30] 、2005 年卡特里娜颶風[31]和 2008 年四川地震[32]等災難救援活動。 2017 年,紅十字會請求派遣 50 名業餘無線電操作員前往波多黎各,在颶風瑪麗亞過後提供通信服務。 [33]

注釋和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Thomas H. White, United States Early Radio History, Pioneering Amateurs (1900-1917), Early Experimenters
  2. ^ Ham Radio & Crystal Mfg History. www.bliley.net. [2021-03-18]. 
  3. ^ people.smu.edu/arc/ Inventor of IC "chip", Nobel Prize Winner Jack S. Kilby Credits Amateur Radio for His Start in Electronics.
  4. ^ Archived copy (PDF). [2014-01-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1-19).  Role of Amateur Radio in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of Bangladesh.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By Bazlur Rahman
  5. ^ Amateur Radio "Saved Lives" in South Asia. AARL. 2004-12-29 [2021-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01). 
  6. ^ Icons of invention: the makers of the modern world from Gutenberg to Gates. ABC-CLIO. 2009. ISBN 9780313347436. 
  7. ^ "Wireless Club at Columbia" The Sun. November 25, 1908. Page 2. New York, NY. - Obtained from Library of Congress Chronicling America project. The article is visible directly below the conspicuous ad for "Hanan Shoes".
  8. ^ 8.0 8.1 8.2 History of Wire and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1). 
  9. ^ 9.0 9.1 Coe, Lewis. Wireless Radio: A History Technology. 1996. ISBN 0-7864-0259-8. 
  10. ^ DeSoto, Clinton B. 200 Meters & Down, The Story of Amateur Radio. 1985. ISBN 0-87259-001-1. 
  11. ^ Laster, Clay. Beginner's Handbook of Amateur Radio, The 3rd. 1994. ISBN 0-8306-4354-0. 
  12. ^ 75 Years Ago in Ham Radio. Atlantic Wireless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9-08-23). 
  13. ^ The History of Amateur Radio. RSGB.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7, 2006). 
  14. ^ Early Radio Astronomy: The Ham Radio Connection. NRAO. 
  15. ^ Miccolis, James. Origin of Ham Speak - Fact, Legends, and Myths. AC6V.com. [2007-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5). 
  16. ^ 16.0 16.1 Catholic Forum - Maximillion Kolbe. [2006-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02). 
  17. ^ 17.0 17.1 Famous Hams and ex-Hams. [2006-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8). 
  18. ^ McElroy, Gil. Amateur Radio and the Rise of SSB (PDF). ARRL. January 2003 [2021-03-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12-07). 
  19. ^ A Brief History of Amateur Satellites. [永久失效連結]
  20. ^ The Antarctic Sun: Past Connections. 
  21. ^ Antarctic Photo Library. photolibrary.usap.gov.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fice of Polar Programs. [10 December 2021]. 
  22. ^ The ARRL Letter Vol. 21, No. 19 May 10, 2002.. 
  23. ^ QRZ Callsign Database GM3ITN. [2006-03-02]. 
  24. ^ QRZ Callsign Database VP8ITN. [2006-03-02]. 
  25. ^ Wilson, Giles. BBC News - The Falklands get wired. June 13, 2002 [2006-03-02]. 
  26. ^ Erlanger, Steven. CONFLICT IN THE BALKANS: IN BELGRADE; A City Shaken By the Intensity Of Latest Raids. New York Times. 1999-03-28. 
  27. ^ H. Ward Silver. The ARRL Ham Radio License Manual: All You Need to Become an Amateur Radio Operator. Technician]. Level 1. American Radio Relay League; 2006. ISBN 978-0-87259-963-5. p. 4–.
  28. ^ WRC-03 Modifications to Article 25. [200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7). 
  29. ^ FCC Releases Report and Order in "Morse Code" Proceeding.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7). 
  30. ^ Remembering the World Trade Center - September 11, 2001. Nyc-arecs.org. [2015-05-06]. 
  31. ^ ARRL COO Testifies on Capitol Hill to Amateur Radio's Value in Disasters. ARRLWeb. American Radio Relay League, Inc. 3 Oct 2005 [17 February 2010]. 
  32. ^ Chinese Officials Give Kudos to Amateur Radio Operators. American Radio Relay League. 2008-05-27. 
  33. ^ Murphy, Paul P.; Krupa, Michelle. Ham radio operators are saving Puerto Rico one transmission at a time. CNN.com. CNN. [29 Sept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