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前線日報

《前線日報》:抗日戰爭時期的輿論先鋒與戰鬥號角

  《前线日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份重要报纸,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舆论先锋与战斗号角。《前线日报》创办于抗日战争时期,发行时间长达十一年,连续性强,被誉为“东南战场销路最广的唯一大报,在敌后方发挥纸弹最大的威力”。本词条将从报纸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内容特色、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对《前线日报》进行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力求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


一、創辦背景與初期發展

1. 創辦時間與地點

《前線日報》創辦於抗日戰爭時期,具體時間為1938年10月,創刊地點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的屯溪區。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所辦的報紙。 這份報紙的創辦,與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形勢緊密相關,是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為了加強抗日宣傳、鼓舞士氣而創辦的一份機關報。《前線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的機關報,1938年10月在皖南屯溪正式創刊。《前線日報》初創時,第三戰區政治部第三組組長李俊龍兼任報社社長,馬樹禮任總編輯。同年12月,宦鄉由其妻舅介紹參加了《前線日報》社工作,任副總編輯。1939年4月,《前線日報》隨第三戰區長官部從皖南屯溪遷至贛東北上饒。報社遷址上饒後,報社人員進行了充實調整,馬樹禮改任社長,宦鄉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宦鄉主持報社的筆政之後,《前線日報》漸顯特色,聲譽鵲起,並有了極大發展。

2. 創辦目的與宗旨

《前線日報》的創辦目的明確,旨在宣傳抗日至上、激發民族意識、促進民眾動員。這份報紙以「前線」命名,本身就寓意着它要站在抗日戰爭的最前沿,為抗戰勝利貢獻自己的力量。其宗旨在於通過新聞報道、時事評論、軍事分析等方式,向廣大民眾傳遞抗戰的最新動態,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

3. 創辦人與主編

《前線日報》的創辦人為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的相關人員,具體負責人可能因歷史資料的缺失而難以確切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份報紙在創辦初期就擁有了一支專業的編輯團隊和記者隊伍,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和時事評論員。 主編方面,雖然具體人選可能因時間流逝而難以確切記憶,但《前線日報》的編輯團隊始終保持着高度的專業素養和敬業精神,他們為報紙的質量和影響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4.宦鄉與《前線日報》

(1)宦鄉簡介

宦鄉,字鑫毅,筆名范慧、范承祥,1909年11月2日出生於貴州遵義老城,被譽為「中國的基辛格」。他善於言談交際,辦事精明幹練,為人正直,且富有正義感。宦鄉繼承了父輩良好基因,從小才思敏捷,並以出色的成績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後前往英國留學,攻讀政治經濟學,回國後考入宜昌海關。

(2)宦鄉與《前線日報》的淵源

加入《前線日報》:1938年,宦鄉出於抗日救國的熱情,加入了國民黨政府第三戰區的抗日宣傳工作,並出任《前線日報》的總編輯。該報紙創刊於1938年10月1日,是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機關報。宦鄉以其廣博的學識和對局勢的精闢見解,很快在工作中嶄露頭角,並得到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信賴。 報紙的發展:在宦鄉的主持下,《前線日報》逐漸發展壯大。他充實了報社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採編發行人員等三百餘人,並成立了戰地圖書出版社和印刷廠。隨着形勢的發展,《前線日報》的發行區域很快超出了福建、浙江、安徽、江西、江蘇等省的範圍,擴大到湖南、廣西等廣大地區。其發行量也由原來的幾千份增加到兩萬多份,成為抗戰時期的重要輿論陣地。 報紙的特色:宦鄉堅持宣傳積極抗日、民主科學的辦報方針,突出軍報關於對戰情動態、國際問題分析「快、新、准」的特色。他親自撰寫了大量宣傳抗日和分析國內外軍事、政治、經濟形勢的社論和專論,善於抓住有利時機反映民意、抨擊時弊。這使得《前線日報》在抗戰時期聲名鵲起,引起了戰時報業界、軍政界及民眾社團的廣泛關注。

(3)宦鄉在《前線日報》的貢獻與影響

推動抗日宣傳:宦鄉利用《前線日報》這一平台,大力宣傳抗日思想,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他撰寫的社論和專論,不僅分析了國內外形勢,還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營救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在皖南事變後,宦鄉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聲望,設法營救了一批被國民政府當局逮捕入獄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他還安排部分人士到報社任職,為革命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促進國共合作:雖然宦鄉當時是一名無黨派人士,但他思想進步,堅持團結抗日的主張。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促進國共兩黨的合作,為抗戰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發展歷程與遷徙軌跡

1. 遷徙歷程

《前線日報》在創辦後,隨着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經歷了多次遷徙。最初,報紙在安徽屯溪創刊,並在此地度過了初期的艱難歲月。然而,隨着日軍的進攻和戰局的惡化,報紙不得不進行遷徙。 1939年,《前線日報》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從皖南屯溪遷至贛東北上饒。在上饒期間,報紙繼續發揮着重要的輿論宣傳作用,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然而,隨着日軍的進一步逼近,報紙再次面臨遷徙的困境。 隨後,《前線日報》遷至鉛山縣出版。在鉛山期間,報紙堅持出版發行,時間超過兩年。這段時間裡,報紙不僅報道了抗戰的最新動態,還積極宣傳了抗日思想,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 抗戰勝利後,《前線日報》於1945年遷至上海哈爾濱路繼續出版。然而,隨着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和新聞事業的發展,《前線日報》最終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 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

2. 發展歷程中的關鍵節點 在《前線日報》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關鍵節點值得特別關注。

首先是報紙的創刊,這標誌着國民黨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正式將輿論宣傳作為抗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刊之初,《前線日報》售價為每份三分,每月七角,版頭位於首版上方 右側,下方印有報紙英文名、日期、報社地址、聯繫方式及定價等。日出四開一張,第一版為國內戰事新聞與政府公告,第二班為國際報道,第三版為本埠新聞,第四版為副刊《戰地》。該報軍方色彩濃厚,由宣傳科科長李俊龍擔任社長,馬樹禮擔任總編輯。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創刊號上進一步闡明創辦。《前線日報》的意義,「第一,我們中間還有不少抗戰悲觀的論者與近視的樂觀論者,可以隨時搖動抗戰勝利信心。第二,本戰區因為臨近敵人,敵偽漢奸的宣傳煽動與其他反動言論,須得隨時糾正防範。第三,因一般軍民抗戰知識的低淺,致未能充分發揮其抗戰力量。」因此要「能夠極力發揮政府抗戰建國方策,堅決樹立民眾抗戰勝利信心;以及正確之理論,掃蕩一切敵偽反動謬論說;以極淺顯之文筆,就切近之事實,灌輸軍民必要的抗戰知識。」「不僅作普通的宣傳,要進而領導社會的輿論。」


其次是報紙的遷徙歷程,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抗日戰爭形勢的嚴峻性和複雜性。1939 年 4 月,《前線日報》隨司令長官部遷往江西上饒,於 5 月 1 日正式 改版復刊,版面擴充為四開兩張,一至四版為國內外最新新聞與消息,五版為 通訊,六七兩版為副刊,八版為編發的各種專刊、特刊。該報「廣載敵人後方 通訊,特約歐美航寄專稿,選輯國內名家言論,注重戰局形勢批判」,軍事報 道及時,國際形勢研判敏銳,「去年慕尼黑協定簽訂的時候,該報曾明白的指出英法這種對侵略者容忍妥協的政策,只有『自毀集體安全』『表面上延續了 危機的爆發,實際上只是加強了危機的深化。』這一年來,德國從吞併節課, 占領米美爾,壓倒西班牙政府軍,一直到瓜分波蘭和對英法聯軍作戰,前後的 事實,證明了他當時的判斷沒有錯誤的。」

   《前线日报》在江西发展至鼎盛时期,发行量最高达到十几万份,“在全 

國新聞紙中堪稱後起之秀」,這離不開其核心領導人物的努力。社長馬樹禮先 後就讀於日本明治大學、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七七事變後,他積極從事海外 抗日活動,一面參加抗日救援會,一面領導中非人士合作的《中國之友社》。 回國後被派至第三戰區政治部,由組員、秘書、組長升至同少將副主任,兼任 《前線日報》社長。馬樹禮活動能力強,重視報紙設備與副業發展,在戰時物 資供應困難的情況下,運用自身社會關係從上海陸續運進新器材, 包括印刷、 鑄字機器、各號銅模,以及製紙型鉛版等等用具。為解決紙張困難,馬社長 又利用當地條件,積極創辦四家印刷廠和油墨廠,充足的紙張供應使《前線日 報》在抗戰期間未曾停刊一天。打開了報紙銷路後,他組織成立了前線通訊社 和戰地圖書出版社,擴大了該報的影響力。

   副社长邢颂文是江苏江阴人,早年曾在《正气日报》担任战地记者,并主

編過《蘇報》。1937 年擔任長沙《國民日報》的編輯,兩年後受第三戰區政治 部委託,參與《前線日報》的管理建設。邢頌文辦報經歷豐富,對編輯、排 版、印刷、校正、廣告、發行等各部工作較熟悉,對戰時新聞發展有深刻理 解。 總編輯宦鄉曾赴英國攻讀政治經濟學,精通外語,學識豐富,對時局認識 精闢入里,本人堅持進步、愛國、民主的主張,立論嚴謹,撰寫大量抗戰救 國,國內外時事的社論。抗日戰爭的一段時期中,他與香港金仲華、新加坡胡 愈之、桂林夏衍等人,以時事評論家著名。78抗戰勝利後,內戰陰雲愈濃,因與其立場違背,而最終辭去《前線日報》相應職務。

最後是報紙的停刊或轉型,這標誌着抗日戰爭的結束和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對新聞事業的影響。1945 年 8 月抗戰勝利,《前線日報》遷至上海重整業務。戰時辦報的優勢失去後,該報面臨轉型危機,再加上總編輯宦鄉離職,報紙言論傾向改變,原有特色消失導致銷量大跌。為了改善經營,先後在內容和人事上進行革新,然而效用不顯,於 1949 年 1 月 8 日起改為晚刊發行,至 4 月 15 日,這份歷時十一年的報紙最終停刊。


3.袁義勤對《前線日報》的發展脈絡梳理

初創期:在抗戰初期,《前線日報》作為一份新興的報紙,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報道前線戰事,贏得了讀者的關注和認可。宣傳抗日救亡、報道前線戰事、傳遞戰時信息等。

成長期:隨着抗戰的深入,報紙逐漸發展壯大,版面增加,報道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同時與其他媒體的合作關係也日益緊密。

成熟期:在抗戰中期,《前線日報》達到了其發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抗戰宣傳的重要陣地和反映戰時社會的重要窗口。

轉型期:隨着抗戰形勢的變化,報紙可能需要調整報道方向和立場,以適應新的歷史環境。

後期:在抗戰末期或戰後初期,報紙面臨着新的挑戰和機遇,需要繼續發揮其歷史作用,為國家的重建和發展貢獻力量。

三、內容特色與欄目設置

1. 內容特色

《前線日報》作為一份抗日時期的機關報,其內容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軍事報道:報紙以軍事報道為重點,詳細報道了抗戰期間的各大戰役、戰鬥情況、軍事動態等。這些報道不僅為民眾提供了最新的抗戰信息,還通過生動的文字和圖片展示了中國軍隊的英勇形象和抗戰精神。 時事評論:報紙設有時事評論欄目,邀請知名時事評論員撰寫文章,對國內外時事進行深度分析和評論。這些評論文章不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針對性,還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向民眾傳遞了抗戰的正義性和必要性。 文藝作品:報紙還刊登了大量的文藝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這些作品以抗戰為主題,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現了民眾的抗戰生活和情感世界,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

2. 欄目設置

《前線日報》在欄目設置上也非常豐富多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新聞:包括國內外時事新聞、抗戰動態、軍事報道等。 評論:邀請知名時事評論員撰寫文章,對國內外時事進行深度分析和評論。 副刊:刊登大量的文藝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刊登大量的文藝作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前線日報》在副刊方面也極為出色,副刊《戰地》刊登了大量地方剪影、人物短評、文藝性散文、寫實文學、戰時戲劇、時事漫畫等以配合抗戰宣傳。在向廣大民眾徵集作品之外,主編張慧劍也積極聯繫文學大家約稿,先後發表過張恨水的《天津衛》《握着一個日本人的手》《博愛村素描》等多篇反映中國社會抗戰現實的作品,許傑的《一個小小的彆扭》《創作與批評》《介紹歐陽凡海著的<魯迅的書>》等文藝評論。 專刊:針對特定主題或事件設立專刊,進行深入報道和分析。 廣告:刊登各類廣告信息,包括商業廣告、招生廣告、尋人啟事等。 這些欄目設置不僅豐富了報紙的內容,還提高了報紙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同時,這些欄目也為讀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閱讀選擇和信息服務。

3.新年增刊

《前線日報新年增刊》該刊於1940年1月出版於江西上饒,屬於時政評論類刊物,刊期不詳。該刊由前線日報社編輯出版,馬樹禮任社長,邢頌文任副社長兼總經理。該刊為《前線日報》1940年元旦的新年增刊,僅此一期。 《前線日報新年增刊》是由前線日報社於1940年元旦出版的民國二十八年新年增刊,《前線日報》重要側重軍事報道,以鼓舞士氣,宣傳「抗戰至上」的理念,其中的軍事情報、政治動態、宣傳綱要較其他大報反映得快,且載有盟軍作戰情況等,在東南一帶較具影響。而該增刊的主題為《二八年的總結》,主要刊載1939年一年來的軍事、政治、經濟、國際、敵國的情況分析及年度總結,在不偏離《前線日報》特色的前提下於內容上更具針對性。該刊封面刊有盾戈的木刻作品《新的中國》,卷首的《一年來敵我軍事之消長》一文,對1939年中日戰爭中採取的戰略戰術作了詳盡的分析,討論戰鬥時機的把握的重要性,陸海軍間協同作戰的重要性等,包括對一年中各大戰役的總結分析等,對抗戰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參考價值。而文章《一年來的政治》《一年來的經濟》等,都詳細地探討了該年國內的政治經濟情況,還附有1939年國家財政收支總額的統計表。又如《一年來之國際風雲與遠東局勢》,全面地向讀者展示了該時期國際局勢的變化及各國家的外交關係。 《前線日報新年增刊》作為一份時政評論類刊物,主題明確,風格鮮明,刊內對1939年一年來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情況的報道,均非常細緻具體,具有較高的質量,為抗戰史研究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

4.《新聞戰線》副刊

1941 年 9 月該報的第五版創辦了《新聞戰線》副刊,以東南地區為主交 流新聞工作經驗,開展新聞學術討論,為研究中國新聞發展面貌提供了史料依 據。郭繹之、曹聚仁、杜紹文等著名新聞學者在此發表多篇專文,內容涉及戰 時新聞發展、報人素養、新聞業務、報業狀況、新聞史等多個方面,呈現出全面抗戰時期新聞討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是我們了解戰時新聞學的重要資料, 具有一定標本意義。 《新聞戰線》副刊作為《前線日報》的新聞學術副刊,其創立與當時歷史 環境有深刻的關聯。一是前期新聞學術刊物得到一定發展,能夠提供借鑑;二 是《前線日報》良好發展態勢為其提供了物資與人事支持。為使新聞適應戰爭 變化,改善從業人員的素質,以宦鄉為代表的進步人士在《前線日報》上開闢 園地創辦《新聞戰線》,期望加強新聞學術交流,發揮戰時新聞最大效用。 《新聞戰線》副刊對戰時新聞人身份的投射與構想,直接影響了一批新聞 從業者群體,他們自覺響應戰時新聞職業觀念,並以此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信 條。副刊的主筆曹聚仁是其中傑出代表,投入前線後,從事新聞工作奔赴抗戰 救國的洪流,積極補充新聞學專業知識和軍事政治知識。在瀰漫硝煙中,最及 時、最生動、最忠實地將前線軍民熱血奮戰的場景、普羅大眾在戰火中的遭遇 給渴望一見真相的千千萬萬公眾。《大江南線》作為其戰時通訊匯編,融合八 年戰地經歷,涉及戰地實況、軍事論斷、軍事行程、戰時人物、風土人情和戰 時社會、政治、經濟動態等多方面內容。這些報道從不同視角、以不同形式 記錄了這場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戰爭, 見證了全民族浴血抗日的史實, 為侵華 戰爭提供了有力的歷史證據。

《新聞戰線》副刊對新聞宣傳觀的建構,激發了國人對抗戰的參與聲援, 促進民族情緒的持續高漲,有效地培育了集體維護國家主權的輿論傾向。在話 語博弈和輿論鬥爭中,抨擊敵偽的虛假宣傳,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對此,讀者的反饋無疑是具有說服力的,一位青年學生來信寫道「我 是貴刊經常的讀者之一,在我的感想,我以為貴刊是兩點值得愛護的:第一點就 是敢說話,有勇氣針對時弊,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第二點就是有辦法,能找到 具體的辦法救國家民族。字字引人入勝,不愧是歧路的明燈。」面對着內憂外 患的處境,他表現出深刻的憂患意識,「日本帝國主義者撕裂了條約,轟炸國 土,而其他列強各因其利害關係捲起了太平洋的黑雲,無疑中國被深深捲入漩 渦。但國民仍未徹底覺悟,共赴國難。我們不應該,也不容淡然的漠視,不做 他人之犧牲品或勝利品。是任其滅亡,抑或是想國復興,這是青年諸君應該深 思一下的。」這位年紀尚輕的青年學生,能夠對日本侵華和社會現狀有較透 徹的認知,展現了當時報刊對青年學生的深入動員,學生階層對於國難形勢的重視,以及參與抗日救亡運動、決定為其做出貢獻的決心。敵方的記錄能從反 向觀察國人民族意識的形成與凝聚,1939 年,日本華北派遣軍顧問湯澤三千男 寫道:「中國指導階級與知識階級,是有不可磨滅的強力精神。」這種強力精 神「就是排外思想尤其是深刻的抗日意識。統率中國的代表者的精神,決不是 利己排他而是舍私為公,有了愛國的熱烈精神,所以我們對這種精神絕不能忽 視。」

四、社會影響與貢獻

1. 對抗戰勝利的貢獻

《前線日報》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份重要報紙,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一方面,它通過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等方式,向廣大民眾傳遞了抗戰的最新動態和形勢分析,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戰決心。另一方面,它還通過刊登文藝作品和宣傳抗日思想等方式,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2. 對新聞事業發展的影響

《前線日報》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份機關報,不僅承載了歷史的記憶,還對新聞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它推動了新聞事業的現代化進程,通過引進先進的印刷技術和設備、培養專業的編輯和記者隊伍等方式,提高了報紙的質量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它還為後來的新聞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為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 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前線日報》作為一份綜合性報紙,不僅報道了抗戰時期的軍事和政治動態,還關注了社會文化和民生問題。它通過刊登文藝作品和新聞報道等方式,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同時,它還通過宣傳抗日思想和民族精神等方式,增強了民眾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五、與其他報紙的比較與差異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新聞界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報紙和期刊,如《申報》、《大公報》、《新華日報》等。與這些報紙相比,《前線日報》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差異和特色:

定位不同:《前線日報》作為一份機關報,其定位更加明確和專一,主要服務於抗戰宣傳和輿論引導。而其他報紙則更加注重綜合性報道和多元化發展。

內容特色不同:《前線日報》以軍事報道和時事評論為重點,內容更加緊湊和深入。而其他報紙則更加注重社會新聞和文化報道等方面。 影響力不同:雖然《前線日報》在抗戰時期也擁有一定的讀者群體和影響力,但與其他知名報紙相比,其影響力和知名度可能相對較低。這可能與報紙的創辦背景、發行渠道和讀者定位等因素有關。

然而,儘管存在這些差異和差異,《前線日報》仍然以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輿論先鋒與戰鬥號角。它用自己的筆觸和聲音,記錄了那段難忘的歷史歲月,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六、結語

《前線日報》作為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份重要報紙,不僅承載了歷史的記憶,更以其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輿論先鋒與戰鬥號角。它通過自己的筆觸和聲音,記錄了那段難忘的歷史歲月,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變遷,《前線日報》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儘管《前線日報》雖努力經營,但是銷路並無起色。1948年冬,淮海戰役已成定局,上海國民黨機構大談「應變」。該報於1949年8月1日起,改為晚刊。到同年4月15日,這份歷時近11年曾經遷地四省市(安徽屯溪、江西上饒、福建建陽、上海市)的報紙,就此終刊。

參考文獻

[1]陳榮華主編:《江西抗日戰爭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前線日報》民國三十二年一月一日。

[3] 袁義勤:《前線日報11年》,《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2。

[4] 鉛山縣檔案館館藏文獻檔案,全宗號7,卷號189號《有關三戰區來文卷》

[5]羅敏儀. 論國統區雜文對「阿Q」形象的再闡釋——以《前線日報》為中心的考察 [J]. 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 2023, (01): 56-68. 

[6]丁琳碩. 全面抗戰時期的新聞學研究[D]. 暨南大學, 2022. DOI:10.27167/d.cnki.gjinu.2022.001186.

[7]全國報刊索引,前線日報,https://www.cnbksy.com/v2/search/detail?Id=b48ac21cb1c71ce112ca00677fadfc76&activeId=674434ffe79c46654eb4b855&LiteratureCategory=7&LiteratureCategoryPieceTypeId=7&ngTitle=(欧战不能中止(摘自前线线报))&il8nKey=Component_Button_Search&il8nKey1=Navigation_PieceDetailSearchResult

[8]羅時平.宦鄉與《前線日報》[J].文史雜誌, 1992(5):2.DOI:CNKI:SUN:WSZI.0.1992-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