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員工組織(英語:IBM worker organization)在歷史上都未獲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完全承認。該公司於1911年成立後,其員工於1970年開始積極建立工會組織,但均未在美國獲得承認;而部分工會於歐洲和澳洲則獲得IBM有限度的承認。[1]

1999年,IBM歐洲的員工組建歐洲工作委員會英語European Works Council(歐洲勞資聯合委員會)。[2]2011年,全球工會聯盟國際金屬工會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Metalworkers' Federation[註 1]成立「IBM全球工會聯盟」(IBM Global Union Alliance),在聯盟下屬的工會間協調各IBM勞工發起的勞工運動[3][4]


澳洲

編輯

2002年,澳洲IBM全球服務部(IBM Global Services Australia)未能和社區及公共部門工會英語Community and Public Sector Union就所有按照澳洲電信合約工作的3,500名員工達成共同的企業談判協議英語Enterprise bargaining agreement,隨後該工會組織了兩次各為期48小時的罷工[5][6]

2010年4月,澳洲公平工作委員會英語Fair Work Commission裁定澳洲IBM須與代表雪梨寶琴山英語Baulkham Hills, New South Wales員工的澳洲服務業工會英語Australian Services Union進行談判(因IBM有意將部分業務轉移至印度和中國大陸而計畫對澳洲進行裁員),IBM隨後提出上訴,理由是該組織可能未具有代表其員工的資格,但最終未果。[7]大約有80名員工接受了集體協商後的合約,並同時解決遣散費和病假的問題。[8]

美國

編輯

1970年,IBM全國黑裔工人聯盟(National Black Workers Alliance of IBM, BWA)成立,該組織為首個針對高科技領域少數族裔的運動,目的為抗議同工不同酬,並期望給予年輕、較窮困的群體更多機會。[9]1978-1980年,該組織成員增加5倍達1,700人。而IBM公司對此解僱了聯盟8名高階成員中的4名。[10]

1970年代,李·康拉德(Lee Conrad)創建獨立的基層工會-IBM員工聯盟(IBM Workers United, IBMWU)。該聯盟出版一份名為《Resistor》的地下新聞通訊英語newsletter[11][12],曾指出IBM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期間向其出售電腦,並將此事與向納粹德國出售電腦英語IBM during World War II一事相比。[13]之後IBM員工聯盟成員在一次股東大會上散發印有「IBM會賣電腦給希特勒嗎?」(WOULD IBM HAVE SOLD COMPUTERS TO HITLER?)標題的傳單,以抗議該公司與種族隔離下的南非進行貿易交易。[12][1]

1999年,IBM員工聯盟成為美國通訊工人協會英語Communications Workers of America(美國電訊工人聯合會)旗下組織,並改名為「Alliance@IBM, CWA Local 1701」[14],由康拉德擔任首席協調員。[15][12]2014-2015年,IBM為增加獲利及進行產業轉型開始大規模裁員。[16][17]次年,Alliance@IBM宣布終止工會活動,理由為會員人數減少以及IBM持續裁員。[18]

註釋

編輯
  1. ^ 國際金屬工會聯合會於2012年併入全球產業總工會英語IndustriALL Global Union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Early, Steve; Wilson, Rand. Organizing High Tech: Unions & Their Future. 1986-04-01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美國英語). 
  2. ^ IBM. European Works Council Database.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3. ^ Global Union Alliance launched at IBM. IndustriALL英語IndustriALL Global Union. 2011-05-09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4. ^ IBM to cut 15,000 jobs globally, layoffs start from Bangalore. The Hindu (新德里). 2014-02-14 [2021-04-20]. ISSN 0971-75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5. ^ Siobhan Chapman. IBM, union in talks on 400 job cuts. ARN. 2002-05-29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6. ^ Rachel Lebihan. Further strikes loom for IBM Australia. CNET. 雪梨. 2002-01-02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英語). 
  7. ^ Liz Tay. IBM negotiates with union after failed appeal. CRN Australia. 2010-05-13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8. ^ Mark Skulley. Union wins new deal for IBM workers.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2010-08-23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9. ^ Ford, Clyde W. Google's anti-worker actions evoke IBM's racist past | Clyde W Ford. the Guardian. 2019-12-06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英語). 
  10. ^ Gilman, Hank. Family Feud: IBM Dissidents Hope for Increased Support As Work Force is Cut (PD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987-01-13 [2021-06-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11. ^ Weir, Stan. Singlejack Solidarity. U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2021-06-02]. ISBN 978-0-8166-429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9) (英語). 
  12. ^ 12.0 12.1 12.2 Wright, Andy. Don't Call It a Trend: A Brief History of Organizing in Tech. Medium. 2020-02-17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英語). 
  13. ^ African Activist Archive. African Activist Archive. African Studies Cent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英語African Studies Cent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英語). 
  14. ^ Quan, Margaret. Hard times spark EE interest in unions. EE Times. 2002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15. ^ Thibodeau, Patrick. IBM union calls it quits. Computerworld. 2016-01-05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英語). 
  16. ^ 簡長盛. IBM開始裁減美國員工. 台灣英文新聞.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2-28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中文(繁體)). 
  17. ^ 陳曉莉. IBM開始大舉裁員. iThome電腦報. 2015-01-29 [2021-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中文(繁體)). 
  18. ^ Kunert, Paul. IBM union: OK guys, you've beaten us down, we give in. The Register. 2016-06-06 [2021-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