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進度:
為什麼要寫這本手冊呢?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新頁面巡查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中文維基百科每天的新頁面以十計、以百計,但不一定所有新頁面都能完全符合維基百科的各項質量標準與收錄要求。通過巡查員之手,完全無法改善的條目被提報刪除、可以改善的條目或直接在巡查中得到改善,或被標出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可以說新頁面巡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維基百科這本網絡百科全書的質量。不過,也不難發現,目前不是所有的巡查員都能很好地完成巡查這項任務,少部分用戶的新頁面巡查或許就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維基百科的質量留下隱患——沒有被新頁面巡查發現的問題,甚至有時幾年都難以再被發現。我認為這也許正是因為他們在上任巡查員之初沒有受到完整的教導,某些東西一開始就是缺失的。一句英語諺語叫做「Old habits die hard 」(積習難改),我認為說的正是這種情況。因此,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從一開始就應該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新巡查員們正確的做法。
在這份手冊完成後,我會盡力推廣這本冊主要針對新上任的巡查員與有興趣成為巡查員的用戶的小冊子,希望這份手冊的內容能服務於更多新手,對社群有些許幫助。我希望能用儘量簡單的文字、易於閱讀的排版,讓這部分用戶能在較短的時間掌握巡查的基本流程與一些簡單的技巧,讓巡查走上軌道。我在編寫這本小冊子時,會儘量多徵求一些優秀巡查員的意見,希望能儘量做到準確無誤。但我的水平與視界終究有限,如果大家發現這本小冊子中的錯誤,還望不吝賜教。
那麼,囉嗦的話也不多說了,我們就進入正題吧。
您目前的進度:
新頁面巡查是什麼呢?如果把維基百科比作一條生產線,那麼新頁面巡查就好比質量控制 ,巡查員就好比質檢員。正如最開頭所說,中文維基百科每天的新頁面以十計、以百計,但不一定所有新頁面都能完全符合維基百科的各項質量標準與收錄要求。我們就要通過新頁面巡查來將(幾乎)完全無法改善的條目刪除、改善可以改善的條目,使其達到合格的水平(如果確實沒有能力或改善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也可以選擇暫時用維護模板標記條目,但改善一定是最優先的選擇)。最後,我們希望能達到所有條目都能是合格條目的目標,提高維基百科的讀者體驗。那麼,要怎麼做到這一點呢?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一部分內容[ 註 1] 。
幼兒園水平的畫作(逃)
^ 因為這本小冊子主要針對新手,因此只討論主條目空間的問題,關於其他名字空間的問題將在進階手冊中討論
您目前的進度:
那麼,簡要介紹完新頁面巡查之後,想必大家一定有一個疑問:我到底應該怎麼做?為了給大家建立起一個基本的印象,我想要在這裡貼出我製作的一張流程圖。各位也可以在看完這本手冊以後嘗試跟着這張流程圖進行幾次巡查,或比照流程圖進行巡查,遇到不懂的問題查閱這本手冊。我認為這應該會有所幫助。
(對繁體中文使用者來說很抱歉啦,目前這張圖只有簡體版本。有機會的話一定會把繁體版做出來)
您目前的進度:
Twinkle,簡稱TW(不是台灣啦 ),可以說是對新頁面巡查來說至關重要的工具。那麼,Twinkle能做到什麼呢?答案是:幾乎所有與新頁面巡查相關的程序性事務。而且,目前以技術見長的管理員User:Xiplus正不斷致力於在Twinkle上增加新的功能,相信Twinkle的功能今後將會越來越完善。但是,請記住一點:Twinkle非萬能,不能因為有了Twinkle就只使用上面的標記與提請刪除功能,而忽視了改善條目這一個選項。在可能的情況下,直接改善>懸掛維護模板>刪除。
說到這裡,肯定大家會問了:「既然你把Twinkle說得這麼好,那怎麼啟用它呢?」啟用Twinkle有幾種方式,接下來依次介紹:
方法一:
點選右上角的【參數設置 】一欄後,進入【小工具】欄目(也可以點這裡 進入)
於其中【管理工具】一欄勾選【Twinkle 自動進行常見維護操作】,再清除緩存即可在頁面頂欄右上方發現「TW」工具欄。到這裡,Twinkle便已經成功啟用了!但這一版本的Twinkle並沒有一些最新的功能。如果想要使用帶更新功能的Xiplus版Twinkle,請參見方法二。
方法二:
請保證未啟用方法一中【偏好設置】中的Twinkle。
進入自己的User:XXX/common.js頁面(例如對我來說,這個頁面就是User:Kuon.Haku/common.js)
在頁面中加入代碼:
importScript ( 'User:Xiplus/Twinkle.js' );
最後的效果如圖所示:
已啟用Xiplus版的中文維基百科操作界面(截屏於2019年9月)
關於TW的具體使用問題,請參考:Help:Twinkle (這本身也足以再寫一本小冊子了,不過我相信大家多翻翻頁面就能理解),也可以諮詢我(User:Kuon.Haku ),關於我的站外聯繫方式,請見:User:Kuon.Haku/Contact 。這裡列出一些與新頁面巡查相關的Twinkle用法(所有鏈接均指向Wikicommons的大圖):
您目前的進度:
雖然根據刪除方針 ,刪除應是最後手段,但判定條目是否完全無法改善而需刪除確實是巡查的第一個步驟。因此,我們不得不在一開始就討論這個嚴肅的問題:究竟什麼樣的條目應該被提請刪除?又應該怎麼做呢?
目前,主條目空間的刪除程序可以分為:快速刪除(WP:CSD )、頁面存廢討論(WP:AFD ),以及版權驗證(WP:CV ,也是廣義上頁面存廢討論的一部分)。此外,修訂版本刪除請求(WP:RRD )可以刪除部分明顯不符合維基百科要求的修訂版本,不過這本小冊子只會涉及其中一種情況:刪除含有侵權內容的修訂版本。關於具體問題,請參見下方這張表格(如果您想獲得更詳細的內容,也可以參考這張較大的表格 )。關於修訂版本刪除的說明,請看提交頁面的詳細說明 。
項目
快速刪除
版權驗證
頁面存廢討論
什麼時候適用?
針對顯而易見符合快速刪除方針 中所列標準的條目,且很難通過改善解決的條目。
針對不符合快速刪除標準,但條目大部分內容存在明顯侵犯版權問題的條目。例如,如果一篇新條目的內容全部複製粘貼自百度百科,那麼就應該提請版權驗證。關於什麼樣的文字不符合維基百科的版權標準,請參考這張表格 。
如果一篇條目既不符合快速刪除標準、也沒有明顯的版權上問題,但確實存在難以改善的嚴重問題(例如屬於刪除方針 中明訂應予刪除的內容),那麼就應該提報存廢討論。
如何操作?
使用TW進行,具體操作請看這裡
使用TW進行,具體操作請看這裡
使用TW進行,具體操作請看這裡
如果同一條目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情況,三者之間的優先級是:提請快速刪除>提請侵權驗證>提請頁面存廢討論 。舉例而言,如果一個新條目既符合快速刪除標準,又存在嚴重侵權情況,應該提請快速刪除;如果一個新條目嚴重違反刪除方針,但本身也有嚴重侵權的情況,應優先提請侵權驗證。
說了這麼多,最後請記住這一點,刪除永遠是最後選擇,在有可能較容易改善的情況下,應儘量通過改善解決問題。不過,效率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正如前輩User:AT在他的巡查技巧中所說:「通常如果一個頁面有多種問題的話,一般用戶就算要改善的話也是荊棘滿途,提刪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關於如何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體會明白。
您目前的進度:
很多情況下,一些看似無序、混亂的條目,經過簡單(不超過5分鐘)的整理就可以變成一篇格式、內容上基本符合維基百科規範的條目。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1] (歷史版本鏈接),雖然看上去有些無序,但稍加更改後就可以達到。
目前來說,一些新人建立的條目常常有以下這些問題,我在括號內也列出了最簡易的改善方案:
標題沒有加粗(幫助加粗)
內文沒有內部連結(幫助添加必要的內部連結)
沒有分類(使用WP:HOTCAT 等工具幫助添加)
沒有翻譯完全(使用{{TransH }}與{{TransF }}模板包裹未翻譯內容)
濫用粗體、斜體(去除這些粗斜體,根據格式手冊 ,中文維基百科內文原則上不使用斜體與粗體)
如果條目是一篇小作品,也可以幫助作者在條目末尾加上{{stub }}系列模板。
一些條目可能內容上很豐富,但語法顯得比較「奇怪」(例如[2] )。我們不能妄加推定作者使用了機器翻譯,應在最大程度上減少G13模板的使用。如果有足夠時間與能力的話,不妨對這些條目進行適當的更改,幫助把一些不太通順的句子改得通順一些。但這並不是強制性的要求。
此外,一些條目可能內容上過於單薄導致成為一篇小小作品 。這種時候,通過翻譯英文維基百科或自行簡單查找可靠來源增補少許內容,是比直接懸掛{{substub }}更好的選擇。
如果條目確實存在一些自己無力解決或難以短時間內解決的問題,則需要懸掛維護模板。什麼是維護模板?維護模板就是擺在條目標題下、用於提示條目還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的模板(例[3] ),關於模板模板的列表,可以參見這裡 。在開始詳細描述之前,請將這一點記在腦中:懸掛維護模板的最根本目的和意義是提示問題,以方便後來者改善。使用維護模板時,應該使用最少的模板描述最多的問題,標籤轟炸 是絕對不可取的。
簡而言之,對新條目存在的一些可以快速改善的問題,建議直接動手改善,而不是懸掛維護模板。 對於一些相對複雜的問題,可以用維護模板提示出問題,以便後來者改善。如果有時間和精力,在巡查時就解決這些問題是很好的選擇。
您目前的進度:
標題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卻對條目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如果一篇條目的標題起得晦澀難懂乃至存在格式上的問題,將會使大多數讀者很難找到這篇條目,無法獲取條目內的信息。因此,巡查時也應該格外留意條目的標題是否符合命名常規(WP:NAME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錯誤例子,您能找出其中的問題嗎?
組織(生物學)
張三醫生
1900年生的李四
Winston Churchill
以下是對應的解說:
條目中用於消歧義的括號應該使用額外空一格的半角括號,也就是應該使用_()而非()。除非條目名稱本來就自帶括號,例如剛果(布) (意為首都在布拉柴維爾 的剛果共和國)。另外,條目名中應該儘量減少消歧義括號的使用。比如通過小XX、老XX這樣的名稱就能作出區分的,就沒有必要使用XX (1234年)、XX (4321年)這樣的標題作區分。
除非相應頭銜連稱(如特蕾莎修女)或筆名等等已遠遠超過本名的使用,一般來說條目名稱應使用本名。對於本例,如果「張三」條目不存在,那麼應該直接移動到張三並不留重定向。反之,如果條目張三已存在,標題應改為「張三 (醫生)」,並做好消歧義。對於歐洲貴族(如「約翰,第一代克里登男爵」)等特殊情況,目前暫時不討論。
條目名稱的文句不能太過囉嗦,而且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標準化。對本例而言,1900年生的李四不僅很囉嗦,而且會導致讀者難以找到內容(如果這樣的條目很多,讀者如果輸入「1900年出生的李四」將會頗費一番周折才能找到條目。因此,應該移動到「李四 (1900年)」或「李四」(如果條目「李四」不存在)。
條目標題原則上應該使用中文,因此本標題應該移動到「溫斯頓·丘吉爾」。英文名稱重定向可以酌情保留。因相關情形較為複雜,本教程暫時不論。
簡而言之,選用標題的原則可以概括為「簡練、準確、常用」。在檢查標題時,也應該額外注意條目是否內容與現有的條目完全相同。如果確實如此,應該再檢查條目是否能改為重定向。如果不能,那麼應該使用A5刪除。
在即將結束巡查時,跨語言鏈接(維基數據,也就是左側欄中「語言」下方的一欄)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通過跨語言鏈接,能將條目納入維基數據(Wikidata)的數據庫,不僅能避免重複創建同一主題的條目(有wikidata入檔的情況下,創建一篇條目前就可先查詢wikidata有無相應檔案),也有利於統一維護管理。因此每一篇條目都應該儘可能納入Wikidata的數據庫中。條目的創建者並不是總能將條目連接到維基數據(Wikidata)。如果在巡查時沒有將本來有外文版本的條目鏈接到Wikidata,該條目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孤兒狀態,造成許多不便。在部分情況下,條目編者已經將主題的外文名條目中給出,這時只要點擊語言一欄下方的「🖊編輯鏈接」字樣按圖索驥即可。但有時條目編者並沒有提供這樣的信息,這時候就需要用到一些小技巧了,以下是一些我常用的技巧:
點擊條目中使用的圖片進入維基共享頁面,滑到頁底看看有沒有別的維基百科頁面使用了這張圖片。使用同一張圖片的頁面一般(但也並不總是)是同一主題。
找到外文參考文獻,用參考文獻的文本在相應語種的維基百科中進行查詢。
在維基數據中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