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戰爭是1537年至1636年在東南亞馬來半島上展開的一系列戰役,涉及的國家勢力主要包括馬來半島上的柔佛蘇丹國和其附屬國、蘇門答臘島上的亞齊蘇丹國葡萄牙王國佔領的葡屬馬六甲荷蘭王國也在戰爭後期介入。由於歷時長達百年,也被稱為東南亞的百年戰爭[1]

戰爭原因

編輯

三角戰爭的爆發,不外乎商業利益、領土和宗教信仰的爭奪。馬六甲海峽自西元七世紀以來,成為東西方海上貿易線上的要衝,而馬六甲海峽恰好位於海峽最窄處,容易控制來往船隻,馬六甲蘇丹王朝是控制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國家之一。1511年,葡萄牙入侵馬來半島,並佔領了馬六甲後,即強迫過往的商船繳稅,這影響了在蘇門答臘島亞齊蘇丹國的貿易。葡萄牙也試圖將勢力伸入蘇門答臘島北部,但被崛起的強權亞齊蘇丹國驅逐。雙方為了爭奪海峽控制權和商業利益,決定通過戰爭的手段,企圖達成目的。同樣地,葡萄牙佔領馬六甲後,被迫退守在柔佛的馬六甲蘇丹王室原有利益也受到嚴重影響,因為柔佛的商業地位始終比不上馬六甲。[2]

其次是領土的要求,馬六甲被葡萄牙王國佔領是馬六甲蘇丹皇朝心中的痛。從蘇丹馬末沙開始,就積極地展開復國戰爭。即使蘇丹馬末沙逝世後,其後裔所建立的柔佛蘇丹國仍努力繼承未竟之志,以期收復馬六甲。然而,亞齊蘇丹國的強大對柔佛蘇丹國而言,也是另一個心腹大患,甚至影響其收復馬六甲的計劃,也因此失去了海峽控制權。柔佛蘇丹國對此不斷對亞齊蘇丹國發動戰爭,因此招致亞齊蘇丹國的多次的報復。

其三是宗教鬥爭,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柔佛亞齊和葡屬馬六甲是敵對的陣營,尤其是亞齊,隨着穆斯林商人大量於當地匯集,亞齊蘇丹國成為對抗信奉天主教葡萄牙人的穆斯林勢力代表。雖然柔佛與亞齊在種族、宗教和文化相同,且在對抗葡萄牙的侵略的鬥爭中,具有共同利益關係,但在海峽控制權和商業利益上又處於對立面。為此,葡萄牙雖然是馬六甲的主要敵人,但三方勢力皆有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彼此之間的矛盾也無法協調,因此三方勢力有時會在戰爭中互相站在同一陣線。[1][2]

背景與過程

編輯

1511年7月7日,葡萄牙王國入侵馬六甲蘇丹王朝,展開馬六甲圍城戰役。最終在8月24日馬六甲被葡軍攻陷,馬六甲皇朝的滅亡。馬六甲蘇丹馬末沙和他的兩個兒子和追隨者撤退到巴莪和麻坡,展開復國戰爭。

1526年,葡萄牙發動反擊,蘇丹馬末沙逃往蘇門答臘島的錫巴, 兩年後於1528年在錫巴去世。1530年,他的兒子阿拉烏丁二世則重返柔佛,開始創立柔佛蘇丹國,並將根據地建立在麻坡。阿拉烏丁繼承馬六甲蘇丹的名義,獲得周邊地區的支持和忠誠,繼續展開復國戰爭,成為葡屬馬六甲的競爭對手。他的父親蘇丹馬末沙曾6次對葡屬馬六甲展開復國攻勢,但最終失敗,到了阿拉烏丁登位時期,國力的軍事力量已經大不如前。1533年,阿拉烏丁首次對馬六甲展開攻勢,但戰敗而回。葡軍隨後連番攻打柔佛,雙方互有勝負。1536年,葡軍成功攻陷麻坡後,阿拉烏丁被迫求和,葡萄牙王國則承認阿拉烏丁為柔佛蘇丹,阿拉烏丁則放棄馬六甲蘇丹的名義,並於1540年定都舊柔佛(Johore Lama)。

1521年,葡萄牙為壟斷蘇門答臘島北部的商業及控制馬六甲海峽而出兵巴塞,但被崛起的強權亞齊蘇丹國所擊敗,葡萄牙勢力被逐出蘇門答臘島北部,為三角戰爭的前奏曲。1537年9月,為了報復葡萄牙壟斷商業發展,同時為了搶奪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以及胡椒與錫的出口,亞齊對馬六甲發動第一次攻勢,加入馬來亞半島的爭鬥。雖然攻勢以失敗告終,但此次的進攻正式開啟了三角戰爭的序幕。

戰爭前期

編輯

亞齊的強勢崛起,也令柔佛蘇丹國感到不安。1539年,亞齊攻取了蘇門答臘島東北部小國阿魯,該國一直以來是柔佛蘇丹國的食邑。為了展示實力和打擊對手,柔佛聯同彭亨霹靂,結集一支艦隊與亞齊展開海戰。柔佛聯軍利用當地潮汐的了解,成功擊敗了亞齊的強大艦隊,亞齊對此喪失1萬3000名士兵。此次勝利是柔佛蘇丹國自馬六甲淪陷以來首次大捷,不但搶回阿魯的統治權長達40年,也振奮長期面對葡萄牙戰事失利的人心。

亞齊雖然在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而從印度的貿易中大量獲利,很快便恢復元氣,國力日增。 柔佛蘇丹國則取得一時的勝利,但也無法改變其劣勢,面對亞齊多次的威脅,柔佛則一直處於守勢。葡屬馬六甲則處於隔岸觀火的態度,樂見兩國互相廝殺。不過這種情況在1547年開始改變。持續強大的亞齊蘇丹國開始向馬六甲展開掠奪和攻擊行動,並成功在馬六甲土地上登陸時震驚了葡軍。葡屬馬六甲對此向柔佛蘇丹國結盟,柔佛在麻坡河流上集結軍隊,但選擇袖手旁觀,亞齊最後被葡軍從北大年駛援的船艦驅逐。

1551年,柔佛與葡屬馬六甲雖然已經結盟,但依然希望奪回馬六甲。柔佛企圖進行一次突襲行動,聯同盟友彭亨、霹靂和爪哇佯攻亞齊,實際是偷襲馬六甲。但是偷襲的消息泄漏,被有所準備葡軍阻止,柔佛聯軍決定圍城,斷絕葡軍的糧食。葡軍發佈謠言,稱有一支葡萄牙艦隊前往攻擊柔佛聯軍後方的港口地市,迫使柔佛聯軍撤退。3個月的圍城至此方休,柔佛聯軍對此損失慘重。亞齊則對此也不予協助,僅僅旁觀戰爭的演進。

此次戰役後,三方勢力維持短暫和平,相對平靜了十餘年。三角戰爭的前期可以視為,柔佛和亞齊均採取主動,主要對象為葡屬馬六甲,後者則採取守勢。[1]

戰爭中期

編輯

三方的攻守形式,從1564年起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亞齊意識到要消滅葡屬馬六甲,奪取海峽的貿易控制權,非先攻克柔佛不可,使開始將攻擊矛頭對向馬來半島上的其他蘇丹王國。亞齊對此出兵突襲柔佛蘇丹國,同時也回報1547年戰役,柔佛的袖手旁觀之仇。亞齊重新佔領阿魯,繼而攻陷柔佛首都,蘇丹阿拉烏丁二世因此被俘,最終死於亞齊。之後,亞齊改變政策,採取懷柔方式,扶立阿拉烏丁的兒子目扎法沙二世(Sultan Muzaffar II Shah)即位,希望與柔佛言和,共同對抗葡萄牙。[2]

柔佛的後顧之憂解決以後,亞齊多次對馬六甲發動攻擊,皆無功而返。1567年,亞齊攻打馬六甲失敗後,將責任歸咎於柔佛艦隊的姍姍來遲,並採取報復手段,焚毀柔佛河的村莊。亞齊之後在1573和1575年再次攻打馬六甲,但皆無法攻破法摩沙城堡。1575年的軍事失利後,亞齊在退兵之際攻陷霹靂蘇丹國,扶持傀儡蘇丹,建立支持亞齊的蘇丹國,此後霹靂被亞齊控制達百年之久。

亞齊的軍事威脅促便柔佛與葡萄牙進一步合作。1582年,亞齊入侵馬來半島,柔佛與葡萄牙聯合抗擊亞齊,成功將之擊敗。柔佛與葡萄牙後來因為商業問題導致關係惡化。1584年,爪哇商船開始不向葡萄牙,卻向柔佛納稅,使葡萄牙進行報復行動,召回在柔佛的商人,並劫掠柔佛的商船。柔佛對此封鎖新加坡海峽,阻止葡萄牙商船通航;葡萄牙則另尋一條新航道,以替代舊有的航道。這些對立行動迫使柔佛在1586年發動水陸大軍圍攻馬六甲。1587年,葡萄牙在印度殖民地果阿的援軍趕到,成功擊敗了柔佛軍隊,同時也摧毀了柔佛首都,使柔佛實力元氣大傷。出逃的柔佛蘇丹阿都查利,利雅沙(Abdul Kalil Riayat Shah)在逃亡期間逝世,其子阿拉烏丁三世即位後,在峇株沙瓦(Batu Sawar)建立首都。

三角戰爭的中期,以亞齊為主導,同時向柔佛蘇丹國與葡屬馬六甲發動攻勢,但並沒有因此佔有多大的優勢。[1]

戰爭後期

編輯

柔佛蘇丹國在峇株沙瓦建都期間,准許荷蘭王國的商人在此建立商業據點,並與柔佛結盟,藉此尋求奪取馬六甲海峽的貿易機會。但雙方的合作關係因在1606年聯合進攻馬六甲行動失敗後而告終。葡萄牙人對於荷蘭人的到來感到倍受壓力,決定全力驅逐荷蘭王國在東南亞的貿易威脅,並主動尋求亞齊的合作。

1607年,亞齊新任蘇丹馬可打阿藍(Mahkota Alam)即位後,對馬來亞半島上的蘇丹國展開多次進攻,但仍然對葡屬馬六甲一籌莫展。1613年,他攻打柔佛蘇丹國,成功攻陷首都峇株沙瓦,生擒柔佛蘇丹阿拉烏丁三世和其弟。1615年,阿拉烏丁三世在亞齊逝世,其弟被送回柔佛繼承王位,稱號蘇丹阿都拉·馬雅沙(Abdulah Ma stay Shah),並迎娶亞齊公主。蘇丹阿都拉·馬雅沙暗中與葡萄牙合作,尋求脫離亞齊的控制,但被亞齊發現,首都峇株沙瓦再次被亞齊軍隊夷為平地。蘇丹阿都拉·馬雅沙被迫遷都到龍牙群島(Lingga)。 亞齊軍隊在1617年、1619年和1621年先後攻佔彭亨、霹靂和吉打,將過去馬六甲蘇丹皇朝的領土納入版圖,並控制馬六甲海峽。柔佛蘇丹對此遺棄亞齊公主,結果引起亞齊蘇丹國的憤恨,於1623年出兵攻陷龍牙群島,柔佛蘇丹阿都拉·馬雅沙被迫過着流亡的生涯,直到亞齊衰弱之前。柔佛蘇丹國在此期間沒有固定的王都,這也是亞齊蘇丹國最強盛的時期。

亞齊面對葡屬馬六甲也沒有閒着,並在1615年在麻坡沿海地區與葡軍激戰數日。1616年,亞齊與柔佛曾策劃攻取馬六甲,但以失敗告終。亞齊蘇丹國佔領和解決馬來半島上其他蘇丹國的威脅後,在1627年對葡屬馬六甲展開開戰以來最長和最大的圍攻行動。亞齊將馬六甲重重圍困兩年多,最後被派來增援的葡萄牙軍隊擊敗。亞齊不甘就此失敗,決定集結所有的船隻和武器,派遣19,400名士兵發動總決戰,但被葡萄牙擊敗到潰不成軍,只有數十人安全返回亞齊報信。此戰之後,亞齊蘇丹國便一蹶不振,這次的勝利也為葡萄牙帶來一個短暫喘息的機會,但其優勢開始轉移至大英帝國和荷蘭王國手中。到了1635年,荷蘭王國艦隊成功截斷葡萄牙在馬六甲海峽的貿易。1636年,亞齊蘇丹馬可打阿藍也逝世,亞齊蘇丹國國力中衰,無力再發動戰爭,三角戰爭也正式結束。[1][3][4]

結果

編輯

參戰的三個主要勢力均無絕對的優勢可將對方擊敗,最後三敗俱傷,致使荷蘭王國來臨時,輕而易舉就佔領了馬六甲。[5]

三角戰爭的後期,以亞齊蘇丹國蘇丹馬可打阿藍為主導,雖然他多次攻打馬來半島,擴張領土,但仍然無法改變整體局勢。葡屬馬六甲在戰爭後期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但仍然屹立,柔佛蘇丹國經過多次殲滅戰後,仍然繼續存在,沒有被消滅。

歷時百年的三角戰爭,基本上以亞齊蘇丹國為攻擊主力,大部分的戰役都由其發起。由柔佛蘇丹國發起的戰役僅少數幾次。葡屬馬六甲賴其堅固的堡壘,僅採取基本守勢,在戰爭的中後期開始,葡萄牙其實已經沒有太多的軍力可以發動戰爭。到了西元十七世紀初期,荷蘭王國開始加入戰線,使得整體戰局開始改變,最終荷蘭王國成功取代葡萄牙,佔領馬六甲。葡屬馬六甲經過長期的被圍攻後,戰火嚴重破壞其商業經濟,荷蘭王國攻打馬六甲時,葡軍已無力反抗;亞齊蘇丹國經過長期的征戰,國力也受到嚴重的消耗殆盡,在其極盛時期雖然曾經控制馬來半島多個地區,但在1641年以後,其勢力也不得不從此退出馬來半島;柔佛蘇丹國則同時應付葡萄牙和亞齊,兩面作戰也使得國力大損,往後雖然得以重建,並恢復了馬六甲以外馬來半島各地的宗主權,但此後其國勢始終無法強盛起來。[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馬來西亞:多元共國的國度》ISBN 978-957-085279-9
  2. ^ 2.0 2.1 2.2 《馬來西亞史》,陳鴻瑜編
  3. ^ The age of Aceh and the evolution of kingship 1599-164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University of Leiden,2011年3月22日
  4. ^ Negotiating a New Order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1500–170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KEMANUSIAAN The Asian Journal of Humanities,2014年
  5. ^ 5.0 5.1 《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領國史》,加影 :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統會,1999